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心脏骤停救治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2016-02-06 15:33杨光明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杨光明

[摘要]目的分析在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生存链”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在救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救治的成年心脏骤停患者80例,在救治过程中常规给予PETC02监测。根据救治效果分为两组,32例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为观察组,48例患者未出现自主循环恢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ETC02的实测值及变化情况。根据自主循环持续时间,将观察组分为两组,18例患者于24h内死亡为甲组,14例患者存活大于24h为乙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ETC02的实测值及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PETC02先升高后降低,观察组患者PETC02持续升高,观察组患者PETC02在多个时相点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与乙组患者PETC02均持续升高,乙组患者PETC02在多个时相点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生存链”中,PETC02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成年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

[关键词]心脏骤停;生存链;心肺复苏;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作为成人急救生存链中的第二环节,心肺复苏术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施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患者的预后。这其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 tidal carhon帮助我们了解心肺复苏的效果,为了更好地理解并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选取了本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救治的心脏骤停病人80例,给予紧急救治(心肺复苏、电除颤等)同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依据救治效果分为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和对照组(自主循环未恢复),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救治初始、救治10min、救治20min、救治30min)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情况。依据自主循环持续的时间长短,将观察组中24h内死亡的列为甲组,将观察组中存活24h以上的列为乙组,仔细观察甲乙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呼吸末二氧化碳数值的变化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发生在急诊病区内的成年人心脏骤停(诊断标准参考《急诊与灾难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P235~237),患者多有心脏疾病史。除外淹溺、窒息、严重外伤等引起的所谓“窒息性”心脏骤停,慢性衰竭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的心脏骤停也应排除,如:肿瘤晚期、免疫性疾病、血液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于2min内开始施救,并且迅速进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80例患者中女30例,男50例。年龄34~80岁,平均(65.5±12.5)岁,其中50例为急性心肌梗死、1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8例为重度心衰、6例为风湿性心脏病、4例为扩张性心肌病,另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发室颤1例以及暴发型心肌炎1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且已取得患者或家属同意。

1.2方法

开始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均在患者突发心脏骤停后2min内,先是人工心脏按压,同时尽可能早地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脏按压(一般在4min以内),参考美国AHA发布的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操作,建立高级人工气道采用经口气管插管,然后连接呼吸机(瑞士哈美顿公司,伽利略型呼吸机),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初始设置:容控CMV模式,潮气量6mL/kg,通气频率8~10次/min,PEEP设为0,FiO2100%,流速波形为减速波。达到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停止胸外按压,转为复苏后治疗,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其它生命体征改变情况,进行脑复苏给予亚低温治疗及其它综合的复苏后治疗。PETCO.监测的设备为Nihon Kohden公司产的BSM-3562多参数中央监护仪,采用主流型红外线法使用TG-900P型CO2传感器套装,设备连接方式:呼气末二氧化碳传感器探头一端接气管导管,另一端接呼吸机流量传感器和呼吸管路Y形管,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数值与波形,观察患者的PETCO2从最初开始接受复苏抢救到半小时的变化情况,取四个时间节点记录数据(分别为0、10、20、30min)。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均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时间节点PETCO2数值的演变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

不同时间点PETCO2的演变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结果显示见表1,观察组患者PETCO2数值持续升高,对照组患者PETCO2数值开始先升高而后降低。观察组患者PETCO2数值在10、20、30min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甲组与乙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呼气末二氧化碳数值的演变情况

甲组与乙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呼气末二氧化碳数值演变情况比较结果见表2,甲组与乙组患者PETCO2数值均持续升高。乙组患者PETCO2在10、20、30min时较甲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是指患者心脏射血功能因某种原因而突然停止,可造成机体循环中断,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呼吸停止,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心肺复苏是急救生存链中的重要一环,在救治过程中,客观地对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效果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借此可及时调整或优化救治方案,心脏骤停病人病情极其危重,PICCO监测(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output,PICCO)属于侵入性手段,且仪器昂贵远未能普及。其它一些非侵入手段,如食管多普勒超声监测心输出量因其临床有效性差而受到限制。动脉内置管监测冠状动脉灌注压属于有创性操作,其可操作性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不高。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测定是利用红外线吸收光谱技术,对呼吸末的二氧化碳压力进行无创并且连续地监测,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从而起到观察患者通气功能变化的作用,同时可以反映出患者突发心脏骤停后在复苏救治过程中全身及肺脏血流的状况。

心脏骤停发生后,大脑缺血缺氧时间大于4min,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时间大于20min,就可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所有患者心脏骤停时立即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时,首要就是进行循环支持,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是尽可能地缩短组织缺血再灌注时间,进行人工通气时还应当避免过度通气,救治过程中对心肺复苏的效能进行动态监测十分重要。PETCO2约等于PaCO2,故可以用PETCO2代替PaCO2,其正常值范围是35~40mmHg。在心脏骤停急救中,当PETCO2逐渐升高,接近35~dommHg甚至超过此范围时多提示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研究表明PETCO2和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存在明确的相关性,心脏骤停急救时心肺复苏有效性的指标之一是PETCO2并可以预示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有研究报道作为心肺复苏时的一种无创性监测指标一呼末二氧化碳与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相关。许多类似的研究也表明,在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其呼气末二氧化碳数值会出现相应变化而且关系着患者的预后,可将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作为心脏骤停救治的有效评价指标之一。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拥有很多优点,比如快速、无创、便捷以及持续等,真实地反映了患者的肺通气状况,并间接地反映出肺血流的状况,许多危重症患者已经常规地进行PETCO2监测。由于来自于肺泡的CO2分压水平能被PETCO2监测装置迅速提示,故而成为全麻插管或其它各类气管插管准确性的快速反应指标。

心脏骤停时监测冠状动脉灌注压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同时肺血流灌注状况和心输出量密切相关,而呼末二氧化碳与肺血流灌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况还可以用呼气末二氧化碳数值来评估和监测。有研究显示,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与冠状动脉灌注压以及成功的复苏密切相关。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PETCO2水平是由肺血流量、肺泡通气能力以及二氧化碳产生量决定的,当心脏骤停发生后,患者的心输出量完全由心肺复苏产生,PETCO2水平则严重受到心肺复苏效能的影响。心脏骤停发生后,机体内循环系统发生障碍,肺的通气换气功能随即停止,然而体内二氧化碳是持续产生的,二氧化碳从外周产生部位到达肺脏的传输速度严重影响了其排出到肺部,施行心肺复苏救治心脏骤停的过程中,机体的循环血流量是很低的,但是通气的改善相对容易(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机体处于一种高通气状态,故此PETCO2数值常常较低。如果给予患者相对稳定的分钟通气量(可以通过设定潮气量和通气频率来实现),PETCO2则可以及时地反映出机体的循环血流量即出心输出量的变化,因而间接反映出心肺复苏的救治效能,所以其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参考价值被大家普遍认同。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救治心脏骤停的过程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越高,患者自主循环功能恢复的几率越大,存活率越高。甲组与乙组患者PETCO2均持续升高,乙组患者PETCO2在不同时间节点均明显高于甲组,说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PETCO2越高,患者存活时间越长。

综上所述,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救治的过程中,PETCO2数值越高,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几率越大,存活率越高,存活时间越长,PETCO2反映出心肺复苏的救治效能,可以早期提示患者自主循环功能的恢复,关系着患者的预后,可作为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PETCO2比临床常用的观察指标如皮肤粘膜颜色、颈动脉搏动、血压及瞳孔等更为敏感或客观。本研究的样本数有限.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同时进行分层分析,进一步观察不同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PETCO2的变化规律。

猜你喜欢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胺碘酮治疗心脏骤停的效果观察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心脏骤停复苏后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治疗与护理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