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旅游城市“城市景区化”规划策略研究*
——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为例

2016-02-06 07:28马子路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三江侗族县城

应 文 马子路

中小旅游城市“城市景区化”规划策略研究*
——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为例

应 文 马子路

目前,诸多中小旅游城市提出“城市景区化”的发展理念,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城市发展。针对该现象,通过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归纳出“城市景区化”的核心内容,并提出“城市景区化”的主要问题。根据“城市景区化”目标,城市将建设成为景区,城市与景区融合,城市规划将结合旅游规划内容,为“城市景区化”提供空间载体。“城市景区化”规划策略:首先与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各项规划衔接,融入“城市景区化”发展理念;其次,城市规划内容从城市功能布局、旅游设施布点、城市文化传承,城市交通组织等4个方面体现“城市景区化”;最后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为例,说明策略的实际运用。

中小旅游城市;城市景区化;规划策略

0 引 言

“城市景区化”是中小旅游城市出现的新现象,《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点构建旅游目的地体系,有条件和特色的城镇,按照国家优秀旅游目的地标准进行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景区化”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超过30个中小旅游城市提出“城市景区化”建设口号,如酉阳、阆中、遂宁等地,而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云阳等地已经将城市建成国家4A级景区。城市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空间场所,也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1]。通常旅游城市依托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消费者由针对旅游景区的消费逐步转向以城市本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希望在感受旅游吸引物的同时,能了解体验当地的文化和生活,城市中的街巷、公园均可能成为旅游者体验和感知城市魅力的场所,旅游城市逐渐转向城市旅游。基于这样的旅游市场变化,一些中小旅游城市提出将城市打造成为景区的发展理念,即“城市景区化”。“城市景区化”是近年来提出的城市发展理念,其核心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规划策略均有待梳理,以对未来的“城市景区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中小旅游城市“城市景区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常,中小旅游城市具有以下几项特点:尺度宜人,与周边自然环境结合度高,生活节奏适宜,生态环境优美,具有特色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业占城市GDP比例较高,对城市发展影响广泛。对大城市而言,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多样,“城市景区化”实现难度大。因此本文从中小旅游城市着手,探讨“城市景区化”规划策略。“城市景区化”在中小旅游城市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具有影响和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未来将成为中小旅游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1 “城市景区化”核心内容

1991年帕特里克·马林斯(Patrick Mullins)提出“旅游城市化”概念,他认为城市旅游引导着一种新的不同寻常的城市化类型,它是为了消费而建立的,不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城市那样,以工业、生产、商业和居住为主要功能,这提供了“城市如何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得到发展”新的概念化的理解[2]。旅游城市化理论反映了旅游与城市之间相互促进、互助提升的互动关系。“城市景区化”是“旅游城市化”的典型方式。

目前针对“城市景区化”研究较少,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安传艳认为城市的景区化是指由于旅游发展,旅游景区的数量、质量提升,城市环境逐渐改善和美化的趋势[3]。李晓琴等认为“城市景区化”是构建综合型城市旅游目的地的体现和重要抓手,能够优化城市的旅游环境,发挥旅游产业在整个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拉动作用[4]。付德申等对“城市景区化”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城市景区化”的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表明,诸多城市的诉求在于,希望通过高品质环境建设,将城市打造成为一个景区,促进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城市旅游发展,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综上,“城市景区化”的核心内容归纳为:建设全域城市旅游目的地,优化城市环境,将城市打造成为景区,提升城市旅游经济,促进城市全面发展。

2 中小旅游城市“城市景区化”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部分中小旅游城市的调研和资料研究,目前中小旅游城市“城市景区化”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城市旅游功能与城市其他功能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干扰,缺少有机整合;城市旅游具有发展潜力,吸引大量游客,但旅游服务设施缺乏,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经济不发达;城市自身旅游特色不明显,丰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资源有待挖掘。城市风貌缺少地域文化特色,旅游形象难以深入人心;城市交通与旅游交通混为一体,缺少旅游交通的考虑,城市居民和游客出行产生矛盾。

3 中小旅游城市“城市景区化”规划策略

“城市景区化”作为中小旅游城市的发展理念,将城市打造成为景区,城市不仅仅具有居民日常生活生产的功能,还兼具景区的功能,且旅游业涉及面广,需要统一整合。规划策略从与空间规划体系衔接和城市规划内容2个层次进行考虑(图1)。

3.1 “城市景区化”发展理念与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

“城市景区化”作为城市发展理念,涉及城市功能、旅游设施、城市交通、城市文化、城市风貌等多项内容,应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规划、城市旅游规划等规划中予以贯彻,通过“多规合一”落实“城市景区化”发展理念。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建设,通过法定规划和非法定规划落实“城市景区化”发展理念。法定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具有法律效应。从全球趋势看,法定规划更多的是用来守所谓的“底线”[5]。非法定规划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城市设计等。非法定规划利用更为丰富的城市研究方法来探讨“城市景区化”更多的可能性。

3.2 城市规划内容结合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结合城市旅游规划,是保证旅游业正确发展方向的举措,从而保证“城市景区化”正确的发展方向。旅游规划中关于旅游吸引物布局、旅游服务设施布局、旅游交通组织、旅游环境营造等主要内容应当纳入到城市规划之中。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6]。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确定独具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以及多样丰富的旅游服务设施,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旅游交通在便捷高效的基础上,考虑舒适、景观、趣味等特色,各项设施和景观的营造共同组合形成优美的旅游环境。

图1 “城市景区化”规划策略研究框架Fig.1 planning strategy research framework of “urban scenical development”

3.2.1 依托生态环境,产城相融,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功能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优美的自然风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一旦生态环境破坏将影响日常生活和旅游业发展。旅游发展依托旅游资源,许多景点选址建设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部分景点缺少生态安全意识,没有对场地进行详细的用地情况分析,导致产生安全隐患,从而影响发展。此外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7],应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考虑生物之间的交流,对重要的生态绿地、山体、河流等进行保护,形成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促进生物多样性。城市功能布局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各项功能的组织,产城相融,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有机整合,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功能布局。

“城市景区化”建设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旅游业与城市一、二、三产业发展相关联[8],对城市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旅游业的选址和布局直接关乎“城市景区化”的发展,城市功能布局以旅游发展为主导,城市其他功能的布局不能影响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分布的区域优先考虑旅游业布局,城市的其他功能区,如工业区、物流区、居住生活区等,可次要考虑。“城市景区化”将重点打造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的旅游功能区,通过旅游游线、城市道路、带状公园等线状空间,与分布城市各处的综合性公园、商业中心、节庆广场等旅游节点进行串联,并通过高品质旅游环境建设拓展至整个城市,形成“点—线—面”构成的旅游功能布局,促进城市经济提升。

3.2.2 景城融合,打造旅游功能全城化

2015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旅游业发展的6项基本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拓展出“商、养、学、闲、情、奇”等6项旅游发展要素,分别代表商务旅游、养生旅游、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情感旅游、探奇体验等活动,丰富了旅游发展的业态类型,延长了旅游产业链条。旅游服务设施针对旅游基本要素和旅游发展要素进行布局,形成丰富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功能全城化布局从时间和空间层面进行考虑,采取旅游全时化和旅游全域化策略。旅游全时化可缩减淡旺季、黑夜白天的旅游收入差异,增加旅游停留时间,提高旅游收入。旅游全域化可消除旅游核心区与核心区外围的差异,拓展旅游活动场所,以致景区与社区同时具备旅游功能,丰富旅游体验。从空间上看,全空间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全面开发搞旅游,而是要形成“斑块—廊道”的发展格局,依赖良好的交通体系,加产业点、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面、构建产业群,形成若干旅游产业聚集区,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若干具有资本聚集、项目聚集、客流聚集、消费聚集的旅游产业集群[9]。

3.2.3 传承地域文化,构建特色旅游形象

城市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也应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10]。城市的物质文化如城市山水格局、城市形态、城市节点、城市边界、历史遗存、地域建筑等;城市的非物质文化如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等。城市空间作为文化载体和文化本体[11],其应当传承地域文化,才能构建具有特色的城市,避免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城市物质环境体现地域文化,艺术展演、特色购物、民俗体验等离不开地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应当贯穿“城市景区化”建设,物质的空间与非物质的精神内涵都应当作为旅游功能的重要内容。

城市风貌特色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展示,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旅游形象。城市风貌由非物质层面的“风”和物质层面的“貌”组成,在整个风貌体系中,“风”指导“貌”的形成,“貌”是“风”的载体[12]。不管是生活场景、精神内涵、习俗等非物质的“风”的内容,还是城市山水格局、建筑风貌分区、眺望系统、城市开放空间等物质方面的“貌”,都应当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并成为城市的名片,如“天府之国”成都、“山城”重庆、“山水甲天下”桂林等,其形成的强大吸引力,推动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尤其在视觉消费的时代,城市风貌建设更为重要。

3.2.4 综合组织城市交通,优化城市旅游交通

城市交通的组织具有城市各项功能连接和景区游览功能,避免城市交通和旅游交通矛盾,城市交通解决城市各个功能区的快速通达,旅游交通将满足游客景区之间通达和沿途游览的需求,城市居民出行鼓励采用公共交通,游客可考虑观光巴士和慢行系统。城市交通应形成多类型交通方式,如轨道交通、水上交通、车行交通和慢行交通等,提供多样的选择。在交通汇集点考虑各类交通的换乘,设置交通枢纽,游客可便捷地由旅游大巴转向水上观光游船、观光巴士或者慢行系统进行游览活动。此外,旅游者对旅游交通运输的舒适度和趣味性具有更高的要求[13],需要对各条游览线路进行景观打造,形成丰富、趣味的体验感受,多角度展示城市之美。

4 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城市景区化”规划策略

4.1 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概况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江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处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处,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三江县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节日众多,其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吸引着世界各国游客的目光。2015年三江县旅游总人数505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3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约70.22%,旅游业将作为三江县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江县城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表1),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有待挖掘和打造。与周边侗族自治县进行差异化竞争,三江县城将以自然山水、侗乡风貌、侗族民俗活动为旅游吸引物,配套丰富多样的旅游服务设施,构建舒适、趣味的旅游交通,营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环境作为旅游发展思路,通过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推动三江县城的“城市景区化”建设,促进三江县城的发展。

4.2 “城市景区化”融入空间规划体系

三江县城提出“城市景区化”建设以后,多项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以“城市景区化”发展理念为指导。三江县城在“十二五”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上,“十三五”提出巩固和提升旅游业,旅游业仍然作为城市主导产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根据“城市景区化”发展需要进行调整范围,并根据土地现状情况反控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三江县城旅游规划将根据“城市景区化”对旅游项目重新布局;此外,城市总体规划启动了修编程序,将“城市景区化”作为发展理念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内容;《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景区化”发展理念指导下,从生态保护、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用地布局、建设强度等角度为“城市景区化”提供空间基础;《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在“城市景区化”发展理念指导下,从城市山水骨架、城市风貌分区、城市游线、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天际线、重要城市节点、眺望系统等角度,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态。此外,仍有多项规划以“城市景区化”为发展理念进行编制。

表1 三江县城旅游资源分类统计表Tab.1 tourism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al table of Sanjiang County seat

4.3 “城市景区化”规划内容

4.3.1 三江县城功能布局

三江县城群山环抱,周围生态植被良好,浔江穿城而过,由于地处丘陵河谷,三江县城空间拓展受到限制,需要对部分山地区域进行利用,但目前城市建设对山体缺少正确引导,道路建设和土地开发对局部山体产生破坏,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笔者以GIS模型为基础,保留原有山水格局,选择三江县城适宜建设用地,主要分析高程、坡度、坡向等3项因素,其中高程值在140.9~350.8 m之间,相对高程较小,不作建设限制(图2)。坡度在55%(>28.8°)以上的用地,为禁止开发建设的用地[14](图3)。坡向因子由于三江县城地处南方,不做建设限制。规划区内无法利用的山体作为保留,建设成为生态公园,形成生态斑块,河流两侧建设生态绿地作为生态缓冲区,形成生态廊道,促进生物多样性交流,减小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态扰动(图4)。此外,对景观敏感的山体进行保护,禁止开发,保护城市山水格局,穿城而过的浔江及多条支流,作为点缀的城中几处山体公园,周围葱郁的山林,组合形成山、水、城、林有机交融的城市景观格局,为城市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图2 三江县城高程分析Fig.2 level analysis of Sanjiang County seat

图3 三江县城坡度分析Fig.3 slope analysis of Sanjiang County seat

图4 三江县城斑块-廊道生态结构Fig.4 patch-corridor ecological structure in Sanjiang County seat

三江县城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着重展示生态环境、侗乡建筑、侗族民俗活动等三大主题。根据现有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产业主要沿浔江两侧布局,打造成为浔江画廊滨水旅游带,共分为浔江半岛现代侗寨服务片区、周坪研修接待片区、原味民俗片区、怡情休闲片区、商务休闲片区、静谧创意片区,并结合城市物流、居住、商贸、交通等功能,布局黄排综合居住片区、龙吉综合居住片区、南站综合居住片区、南站核心片区、南站物流片区等功能区,共形成14个功能区。三江县城旅游功能以各功能区中特色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综合公园、商业中心、商业游憩街区等为节点,以城市道路、滨水带状公园、景观廊道等作为联系,形成“点—线—面”网络化的城市旅游经济体系,城市打造成一个景区。三江县城各个功能区与山、水、林有机组合,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功能布局(图5)。

4.3.2 三江县城旅游服务设施布点

三江县城旅游业以食、住、行、游、购、娱为基础业态,商、养、学、闲、情、奇为发展业态,各个功能区针对不同业态类型配套旅游服务设施。三江县城旅游全时化的策略,考虑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5个时段的旅游活动类型。早上晨练活动结合侗乡自然环境展开,饮食活动以侗族饮食为主;上午参观侗族博物馆,逛侗乡集市,学习侗族歌舞、民俗工艺,以及登山、采茶、垂钓等活动;中午以体验丰富多样的侗族美食和饮食习俗为主要活动;下午可感受具有历史气息的侗族传统街区、水上运动等活动;夜晚活动丰富,包括浔江画廊散步、水幕电影、实景民俗演出、烟火表演、夜游浔江画廊等。

三江县城旅游全域化根据各旅游功能区不同的旅游业态,配置商务会议、休闲购物、养生会所、研学体验、度假酒店、婚庆基地、时空廊道、民俗文化中心、度假村、艺术家工作室等旅游服务设施,其他功能区结合商业中心、公园、广场等形成旅游服务设施,并通过城市道路、带状滨水公园、视线通廊等线状空间进行联系,形成旅游产业集群,通过城市居民的积极参与,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图6)。

4.3.3 三江县城文化传承

4.3.3.1 融入侗族村寨空间格局

侗族文化特色鲜明,应融入到城市空间中。侗族拥有独特的聚居文化,侗族村寨通常选址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中,村寨围绕以鼓楼为主体的中心而布局,围绕鼓楼中心周围的是侗族民居木楼,一般而言,村寨的寨口都设有寨门,溪流绕寨前或穿寨而过,风雨桥横卧于溪流之上,是村寨与外界联系的必不可少的纽带[15],村寨外围是苍翠蓊郁的自然环境,整体形成秩序的空间布局(图7)。三江县城将侗族村寨的空间布局模式融入城市空间结构中,以河东大侗寨鼓楼、浔江半岛时代鼓楼和大洲岛民俗文化中心鼓楼为中心,分别代表行政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城市入口设置具有寨门标志的城市公园,沿浔江及各条支流建设风雨桥,各类建筑具有侗族特色和时代气息,使城市成为一个大侗寨(图8)。

4.3.3.2 城市开放空间

三江县城沿浔江、黄排沟设置带状滨水公园,设置龙吉公园、浔江半岛湿地公园和周坪滨水公园3处节点,将部分保留山体建设为公园,并在南站设置交通集散广场,在浔江半岛行政中心、大洲岛旅游服务中心设置节庆广场,保留原有多耶广场,针对侗族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城市中设置多样的街边广场、社区公园、商业街等城市开放空间,同时可承担满足市民日常户外活动交流的需求、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质量和美化城市形象等几方面的重要职责[16](图9)。

图5 三江县城功能布局Fig.5 function layout of Sanjiang County seat

图6 三江县城旅游服务设施布点Fig.6 tourism service facilities locations in Sanjiang County seat

图7 侗族村寨空间格局示意Fig.7 spatial patterns of Dong minority villages

4.3.3.3 城市风貌分区

三江县城传承侗族建筑特色风貌,结合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17],将城市分为传统侗乡、现代侗乡、创新侗乡3个特色风貌区。传统侗乡风貌区多采用传统侗寨建筑风格,塑造传统侗族气息;现代侗乡风貌区采用现代建筑风格,加以侗族建筑构件和符号进行装饰,形成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创新侗乡风貌区建筑风格为现代建筑,对建筑形式进行创新,整体意象体现侗族特色(图10)。

图8 三江县城空间结构Fig.8 spatial structure of Sanjiang County seat

图9 三江县城开放空间Fig.9 open space in Sanjiang County seat

图11 三江县城交通组织Fig.11 traffic organization of Sanjiang County seat

4.3.3.4 眺望系统

三江县城以大洲岛民族风情园、三江大鼓楼、浔江半岛时代鼓楼等3处代表三江特色的地标作为眺望景观,同时选择山体公园作为眺望点,共设置月也公园、黄排山体公园、龙吉公园、浔江两岸山体公园和老城山体公园等6处眺望点,眺望景观与眺望点之间形成视线廊道,整体形成眺望系统。通过眺望系统,有效地保护城市独特风貌[18],提高城市识别性,强化城市特色。

4.3.4 三江县城交通组织

三江县城以城市主干道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慢行系统、水上交通形成交通网络。高铁南站、桂三高速下道口、周坪研修接待片区设置对外交通枢纽,便于对外连接和游客集散;城市内部形成以小汽车、公共汽车、水上游船、观光巴士、慢行交通组成的交通方式;环浔江和大洲岛设置观光线路,并进行重点景观打造,提升游览环境;慢行交通串联浔江两侧滨水公园和部分城市综合公园,水上游船形成沿浔江和环大洲岛的游船线路,并设置7处游船码头,部分码头设置交通换乘停车场,便于巴士、水上游船、慢行交通之间的换乘。整体交通组织形成功能明确、形式多样、便捷换乘、趣味生动的交通系统(图11)。

5 结 语

“城市景区化”是中小旅游城市发展城市旅游的新方向,将城市打造成为景区,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结合“多规合一”和城市旅游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功能与景区功能,力求实现景区与城市的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升旅游经济,促进城市良好发展。目前,“城市景区化”研究理论较少,本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为“城市景区化”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 保继刚. 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3-5.

[2] 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1, 15(03): 326-342.

[3] 安传艳. 旅游城市化内涵及动力机制研究[J].理论界, 2008(08): 223-224.

[4] 李晓琴, 银元, 陈宇. 城市景区化概念模型及内涵探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9): 145-148.

[5] 尹稚. 非法定规划及专项规划组获奖方案点评[J]. 规划师, 2012(11): 20-24.

[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M]. 第3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03-105.

[7] 董德明, 包国章. 城市生态系统与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 2001(S1): 32-48.

[8] 崔峰. 近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力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06): 64-67.

[9] 厉新建, 张凌云, 崔莉. 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03): 130-134.

[10] 李先逵. 城市文化的寻根与创新[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1): 1-6.

[11] 黄瓴. 城市文化空间结构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 2010: 245-247.

[12] 段德罡, 刘瑾. 貌由风生——以宝鸡城市风貌体系构建为例[J]. 规划师, 2012(01): 100-105.

[13] 赵守谅, 陈婷婷. 面向旅游者与居民的城市——“时空压缩”背景下城市旅游与休闲的趋势、影响及对策[J]. 城市规划, 2015(02): 106-112.

[14] 黄光宇. 山地城市学原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4-26.

[15] 程艳. 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4: 26-28.

[16] 郑曦, 李雄. 城市开放空间的解析与建构[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13-18.

[17] 何镜堂.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何镜堂院士同济大学大师讲坛简介及访谈[J]. 时代建筑, 2012(02): 125-129.

[18] 胡峰, 林本岳. 基于量化景观视域的眺望系统在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中的应用[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 2014: 1-5.

图表来源:

图1-4、9-11:作者绘制

图5-8:根据《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文本改绘

表1:根据《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文本改绘

The Study on the Planning Strategy “Urban Scenical Development” Utilized in Middle and Small Tourism Cities—A Case of Sanjiang Dong Minority Autonomous County, Guangxi Province

YING Wen, MA Zilu

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tourism cities propose “urban scenical development”concept currently, desiring to promote urban development by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For this phenomenon, by field researching and related literature researching, core cont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urban scenical development” are summed up. According to target of "urban scenical development", city will become a scenic spot, and functions of city and scenic spot will be integrated, and urban planning will be combined with tourism planning, so as to provide space for “urban scenical development”.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of “urban scenical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Firstly, all plans in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are integrated into“urban scenical development” concept. Secondly, urban planning contents embody“urban scenical development” in the layout of urban functions, location of tourist service facilities,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urban traffic organization, etc. Finally, taking Sanjiang Dong Minority Autonomous County seat in Gu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tries to figure out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trategies.

Middle and Small Tourism Cities; Urban Scenical Development; Planning Strategy

TU984.181

B

2095-6304(2016)06-0050-07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609

2016-05-04

(编辑:苏小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8507)

应 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510963310@qq.com

马子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应文, 马子路. 中小旅游城市“城市景区化”规划策略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6): 50-56.

猜你喜欢
三江侗族县城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三江并流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