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的“Brise-Soleil”策略及其对当代建构学的启示*

2016-02-06 07:28白宇泓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柯布西柯布遮阳

白宇泓

勒·柯布西耶的“Brise-Soleil”策略及其对当代建构学的启示*

白宇泓

本文通过对柯布“Brise-Soleil(遮阳)”的研究,考察建筑师如何结合具体的气候环境,以呈现出特定的建构形式表达,从环境调控和建构的角度阐述了“Brise-Soleil”的意义。与此同时,指出“Brise-Soleil”内在的一种关于建筑运行机制的可读性——一种根植本土更为真实而有效的建构价值,是非简单的形式与材料/结构的二元关系所能涵盖的。

遮阳;环境调控;建构;可读的运行机制

0 引 言

通常来说,人们对勒·柯布西耶的理解集中于新建筑“五要素”或是空间表现等方面的内容,比如以萨伏伊别墅为代表的崇尚机械美学与工业技术的住宅机器,或是如朗香教堂等追求空间关系、光线引导及形式塑造的建筑实践[1]。但是纵观柯布的作品,尤其在一些特定时期,同样可以感受到其建筑作品有着对于材料与建造逻辑层面的关注意识。然而无论是在弗兰姆普敦的《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还是之后国内相关的建构研究,似乎都小心地避开对柯布的讨论,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其作品的复杂性难以简单沿用所谓正统建构学所坚持的原则——基于材料与建造逻辑真实性的建构价值。事实上,柯布在对材料、结构、形式、空间等基本建筑问题的关注之外,更广泛重视不同地域建筑的环境需要,并因此对于我们今天所谓的建构议题及其所面对的挑战不无启发,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brise-soleil”。从早期非洲、南美地区的建筑项目,再到后来印度旁遮普邦首府建设的委托,柯布西耶针对炎热地域的特殊气候条件,观察、绘制、实验、应用,逐渐发展出由支柱、凉蓬、板片、百叶等要素构成的遮阳策略体系[2],它们被统称为“brise-soleil”。

1 “brise-soleil”的定义

“brise-soleil”是一个法语词,在英语中为“sun breaker”,而中文多译为“遮阳板”。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往往造成语义的扭曲和误解,并且容易将判断和设计导向粗暴和简单。遮阳并非其字面解读的“遮挡、隔离阳光”等的表层含义,其关键在于“控”而非“遮”,光线经过分割、打散、限制,有秩序地进入建筑,与之对应的空气、热量传递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起到调节建筑周围微气候环境的作用。依照太阳的运行轨迹分析,南北向遮阳需要考虑如何适应寒暑两季不同的太阳高度角,夏季高角度的入射光线经过遮阳结构产生阴影形成荫蔽空间,并避免建筑接受过多的直射光线使室温升高;冬季则允许低角度的入射光线进入房间提供被动式供暖。东西向的遮阳在非温寒带地区也需要谨慎对待,常常有必要规避西晒和直射光的风险。具体而言,遮阳的策略有赖于材料的选择和构件的组合方式,使建筑具备控制阳光行为的能力——光线以何种方式进入、进入的量、角度、持续的时间等都需要细致的考虑和严谨的计算,而非囿于光线表演的个人审美癖好[3]。

从一开始柯布就意识到阳光之于建筑的重要性。在雅典举行的第4次CIAM的会议上,他就将“阳光、草木和广阔的空间”等要素确立为城市规划中应该满足的城市居民的“基本快乐”①[4]。相应地,现代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打破传统受力结构对于洞口的限制,玻璃墙面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大量阳光涌入房间。在莫利特公寓(Moitor)中(1932),每套公寓都有一面从地板到顶棚的全玻璃,以此获取充足的采光。但是伴随阳光照射而来的并非只有视觉可见的光线,同时还有光热能量交换后而引起的温度、湿度、气流的微妙变化。诚然,大面积的双层玻璃为冬季带来了明亮与温暖,但并不同样适用于夏季的暴烈与酷热。如果说在莫利特公寓(Moitor)中,还能以巴黎人常在短暂的三伏天外出度假和内置的卷帘等消极方式来应付酷暑,那么当面对南美、北非和印度等地区的建筑时,苛刻的气候条件使他本能地意识到自然的不可抗力,那么建筑师又该如何去做呢?

2 遮阳实践初期探索与试验

“深陷的凹阳台、建筑架空、以及混凝土薄板构成的可水平绕轴旋转的百叶窗”[4]是柯布早期确立的遮阳元素,随后也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遮阳语汇,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遮阳应用中,基本离不开这三种选择。1933 年,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阿尔及尔出租公寓[5]是对“遮阳”的初期尝试(图1)。房子悬在峭壁上,沿峭壁道路平面延伸的楼层架空,这是由七根柱子和剪力墙支撑起上部体量的通透空间,兼具遮阳与通风功能。此外,不同于东、北面完整的玻璃幕墙,建筑的西面和南面出现“遮阳”,两个方向上的遮阳表达相似,均由混凝土结构楼板出挑与竖向构件规律排布格网形成深凹洞口,但在细节处理上又区别明显,南面于楼板处悬挂80 cm深,高70 cm的箱室,阻隔高角度的入射光线;西面为了应对太阳西下的水平投射光线,根据确切的朝向以斜交或竖直混凝土薄板形成屏蔽。这么一来,凹洞口既允许自然光线的进入,又有效减少大量的直射光线,避免对室内热环境的损害。其围护结构本身与光影变化也成为了建筑外立面的构成元素,是建构形式耦合气候调控的一种探索。

然而,柯布对于阳光的态度远不止“凹阳台”、“建筑架空”这类静止的拒绝和接纳,他同样尝试设计出能够调控阳光的装置。1936年,柯布作为设计顾问参与由卢西奥·科斯塔(Lucio Costa)领头的,由埃尔纳尼·奥洛斯(Ernani Vasconcelos)、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等多人②共同合作设计的里约热内卢的卫生教育部大楼项目,首次采用由混凝土板结合百叶机制的机械遮阳策略。大楼由垂直的混凝土板片连接各层楼板并形成均质的格网结构(图2),在距离窗户位置0.5 m外设置水平构件元素形成三种角度调节的活动百叶窗(图3)。百叶窗的使用既可以保证空气的流通,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对光线和视线进行精确的调控。此外,水平的百叶构件在两侧各有一个节点与垂直的板片进行铰接,这一位置的选择减少了热桥[6]。这个设计中,遮阳体系取决于多种形式——水平的、垂直的、固定的、可动的构件层层嵌套,一来有效地避免过多的热负荷,二来将窗户隐匿在洞口和百叶之后,消除由玻璃等光滑表面引起的反射。由混凝土薄板构成的遮阳装置在做法上与建构形式以及建造息息相关,但它同时又处于可变可控的状态,用以实现建筑热环境的运行效应。在这里,柯布以一种环境调控的设计思维来考虑具体建筑如何工作,遮阳功能如何运行,进而赋予混凝土在承重材料的认知之外,于环境建构层面的表现内涵。

图1 阿尔及尔出租公寓西南视角,阿尔及尔,1933Fig.1 southwest perspective of Maison Locative Ponsik, Algiers, 1933

图2 里约热内卢的卫生教育部大楼的遮阳表现,巴西,1936Fig.2 expression of “brise-soleil” in the Ministério da Educacão e Saúde Pública (MESP) building, Brazil, 1936.

图3 里约热内卢的卫生教育部大楼百叶窗三种活动方式(45°、90°、-45°)Fig.3 three movements of brise-soleil in MESP (45°, 90°, -45°)

3 遮阳策略体系的应用与发展

无论在阿尔及尔出租公寓的体量与立面形式推敲,还是里约卫生部大楼可控百叶遮阳装置,都是“brise-soleil”对于遮阳功能的初步探索。只是,影响建筑环境效应的条件除了太阳,同样包含空气、雨水等环境要素甚至是设备系统的影响,“brisesoleil”作为一种遮阳手段不仅仅回应来自太阳的光热问题,而是将诸项影响要素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加以对待,系统化地设计研究以提升建筑微气候环境。

3.1 马赛公寓

马赛公寓作为二战之后柯布实践的第一个项目,他颠覆式诠释一种能够适应现代城市的理想居住单元——337套公寓,23种不同的居住模式,涵盖从工作室到大家庭居住的模式。这种以三层为一单元共享一条走廊的组织方式,使得每户都拥有一面双层通高的采光面。但是由于特殊的地中海气候,建筑要应对夏季炎热干燥与冬季多雨湿寒两种状态。柯布同时考虑了遮阳(solar shading)、蓄热(thermal storage)、空气对流(cross-ventilation)以期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7]。建筑的东、西、南立面上均有纵横相交的混凝土薄板,网格由屋顶延伸至底部的商业空间,形成最基础的“凹阳台”遮阳。这一通高的阳台空间又以水平的混凝土板片、方洞板(图4)、内置拉伸幕帘进行分割,在加强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同时又屏蔽了过多的阳光。每个修长的居住两侧各有一道厚方墙,结合混凝土的楼地板与一种名为‘véga’的暖风系统形成保温房间。

混凝土构件与色彩鲜明的阳台栏板形成丰富的建筑表现。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像是一种关乎自然气流,被动换气的可视表达,以及一种舒适品质的呈现。”③固然那个时候的建筑热环境调控远没有今日那样的要求和限定重重,于做法和技术选择也没有那么多且复杂,但是柯布这种对于气候条件的积极应对并致力于被动式环境调控策略如何精确整合到建筑的努力仍值得我们回顾和思考。

3.2 在印度的系列实践

自马赛公寓始,柯布开始从建筑的尺度试验更大范围的散热扇叶(cooling fans)体系,这尤其体现在他印度的实践上。这个阳光过分关照的国度,终年高温,日照漫长、辐射强烈,一年又分旱雨两季,雨季降水频繁,容易引发洪水,这意味着建筑比一般地区更加无法回避恶劣气候带来的问题。在昌迪加尔高等法院[8](1956)中,为了解决太阳和雨水这一双重问题,建筑师采取一种应变的结构。由11个连续拱壳组成的100多米长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将建筑主体部分罩起来,壳体前后两端悬挑并向上翻起呈v形断面,让屋顶成为一个巨大的蓄排水装置,同时屋顶下部架空,南北通透,促进建筑内外气流的畅通(图5)。屋顶下方建筑体量的根据太阳高度角做出退让,以及在窗洞处布置进深1.4 m的混凝土格栅遮阳板,直射光线经由屋顶和格栅的双重阻碍后再难以进入房间,极大地减少热量辐射。在遮阳板背后,法庭的窗户均为固定的木质玻璃窗,并列的两扇窗户之间留有一条窄长的空隙,空隙内是由紧密木质格栅组成的百叶窗,通过铰链实现开启与闭合,人为地控制法院内的气流(图6)。

建筑师得以提出这样具体而精微的解决方案,离不开详实的气候数据搜集。工作开展的初期柯布将收集到的气候数据与米森纳德(Missenard)先生进行合作,创建一张“气候表格”[9](图7),表格中清楚记录这一国度复杂的气候条件—— 一年12个月不断变化的、强制性的苛刻天气。将问题与对应的策略一一罗列并重组,高等法院中将功能性遮阳构件与承担力学支撑的结构构件结合,使得建筑被赋予粗犷有力的形式之外,还拥有另一种更为持久有效的,回应场地气候的力量。

而在另一个印度项目艾哈迈达巴德纺织协会总部(1957)中,建筑则采用多米诺体系形成自由平面及流动空间。在这里的混凝土不再粗犷和厚重,与之相反地呈现出轻薄与通透状态,尤其在东面完全垂直的窗格最大限度地开放视野,积极地将外部环境纳入建筑中来。虽然建筑在表现与风格上与高等法院迥异,但是不同的结构体系与构造做法同样可以产生相似的环境效应。建筑东西立面设有“遮阳”,混凝土薄板形成大尺度的深凹窗格,与建筑的空间界面留有一定距离,以此证明其构件模数与背后的结构形式和功能空间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两个立面形式存在差异:东侧遮阳板表现出垂直格网,并且进深稍短,西侧的竖向遮阳板倾斜一定的角度,洞口的深凹更为明显,以便使主导风更好地进入建筑内部。随着时间的推移,绿植爬满窗格柔和了混凝土的机械与冰冷,展示了自然和谐以及融于生活的舒适姿态(图8)。

图4 马赛公寓阳台细部Fig.4 details of balcony in Marseille apartments

图5 昌迪加尔高等法院,印度,1956Fig.5 the High Court of Chandigarh, India, 1956

图6 昌迪加尔高等法院窗洞细部Fig.6 details of windows in The High Court of Chandigarh

图7 气候表格Fig.8 climate chart

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师基于气候环境要求做出的不同的应对策略,从遮阳原理的经验性来判断,确实能对建筑的微气候环境产生影响。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笔者尚未找到具体权威、通过精确定量检验测试或计算机模拟等数据以验证遮阳结果,因此很难说明建筑最终呈现的效果如柯布预想。但是,从遮阳调控策略和做法表明,在真实的建筑中,结构、材料除了表现为关乎空间美学的形式之外,还能呈现出另一种功能性诉求——通过对空气和光的调控建立起建筑回应气候环境的一种运行机制。

4 “brise-soleil”对当代建构学的启示

宾夕法尼亚大学戴维·莱塞巴罗(David Leatherbarrow)在对建筑的表达的诠释中,认为它应该是一种“可读的工作/运行机制”(legible operation),并且这种可读性的成立,体现在四个方面:(1)方法与手段,或是工作的方式;(2)对典型、可见的建筑元素的关注;(3)对于可读性(建筑语汇)的关注;(4)建筑想要传达的意义④。他认为可读性具有多向度的意义,性能有之,建构审美有之,但同样还包含对不同地域生活习惯、习俗与场所精神的再现。若是从这一更为丰满的视角来看,它面向的是建筑的工作和组织机制(working form),“从结构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建筑的能量交换来考虑建筑是如何工作,这种动态的工作机制又将如何影响到其构件联接和形式关系。”[10]

若我们回到建构学所讨论的内容——建筑构件联接与生成方式,其背后的逻辑关系以及他们外在表达的可读性与真实性。其所追求外在表达的可读性,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物质层面上,源于不同材料之间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材料与结构的制作形式(work-form)。但是,按照莱塞巴罗教授的“可读性”来看,除却物质意义上的可读,还潜藏另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可读,即“能量交换”。能量交换是一种动态可变却不可见的过程,却能够以建筑外围结构与构件形式为媒介而被解读出来。交换的过程发生在室内外临界面中,并造成两种空间在光热风环境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它也与建筑被创造出来的最初目的——将人相对隔离于自然以满足对舒适度的需要密不可分。正如“brise-soleil”表现的那般,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在满足结构受力的构件外,还有实现遮阳需求的构件(两种功能性构件会部分发生重叠),它实现阳光、风在建筑中的运行效应,并再现于外在的建构形式上。这种再现,使得冰冷的材料,通过联接,处理,和表达,传达一种回应环境与场地的力量。如果我们承认,这一形式呈现出容纳本土更为丰满的表达,那么,对于当下以材料与结构为核心内容的正统建构学来说,或许还能有提升的空间。

当然,即便说“brise-soleil”中蕴含着对建构学的丰富可能,也并不代表它能与当代境况直接划上等号。现代建筑较之于那个时代已然发生巨大变革,英国学者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于《环境调控的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the Well-tempered Environment)中指出“建筑是环境调控的机器”[11],而不断发展的机械技术手段则成为推动环境调控发展的核心力量。

20世纪80年代之后空调设备普及,无数以大量玻璃幕墙围护的建筑林立而起,得益于集中供暖、空调系统带来内部恒温调控,建筑常常罔顾外界的环境压力,那些由于环境因素促发建筑师创造和想象的部分,也被轻易地抹除了。于柯布的时代,“brise-soleil”所呈现出的应对不同朝向、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建构品质也荡然无存。当建筑与外界气候环境的沟通被生硬地切断,是否也意味着,宅在“密室”之中的人们,正在悄然失去和外面世界直接的、鲜活的联系呢?另一方面,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与节能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环境工程师的这一角色。从表面上看,他们替建筑师处理庞杂的技术体系,而将建筑师从环境调控的职责中解放出来。然而,这将不可避免地引发环境调控对当代建构学的挑战:当生产过分技术主导的,充斥各种功能产品的建筑机器时,那些令人震撼的、可以被解读的建构形式便无从可循。究其原因,建构与环境调控的矛盾存在于价值立场的根本差异——前者关注材料与结构的真实性、再现性等,后者则集中于生理意义上的舒适度与能量效率,因而在处理建筑问题的角度和做法常常会背道而驰。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当环境调控的问题动摇了经典建构学价值立场的时候,革新也正在发生。纵然有这么多的矛盾,我仍愿意相信建构形式同对环境调控的思考之间的关联。的确,在日益复杂的技术体系面前,要求建筑师以一己之力解决建筑环境调控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如果建筑师能够做到:正视不同地理位置的环境条件,懂得绿色建筑设计的知识,那就可以通过建筑设计理念的变革,采用整体设计方法,提出可行的策略(定性),环境工程师则通过物理实验或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检测和优化(定量),从结构材料乃至技术设备层面实现与工程师的密切合作。那么,建筑师不再只顾空间、外观、环境的体验,不再仅仅从美学角度做出判断,而要回应环境调控的要求;环境工程师也不再按图索骥地选择技术,而是能关联材料,结构,回应建构形式,二者相辅相成,是以能够寻找到一个契合当地社会、气候环境和建造条件的结果。在笔者看来,这正是柯布的“brise-soleil”对当代建构学新的扩展与启示。

5 结 语

本文的研究中均是基于建构的主题,针对特定地区或时代条件下探讨环境调控与建构学二者的关联与矛盾。本文延续了“面向环境调控的建构学”这一课题的讨论,以回顾历史的方式,通过对“brisesoleil”这一具体实物的考察,重新回到建构本身,在新的条件下审视并寻找新的突破和可能,这在中国当代语境下讨论这些问题不仅必要而且具有特殊意义。

“当绿色建筑与能量调控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之时,如果不能有效面对当代条件下的环境调控议题,经典建构学将不可避免地在抵抗的名义下被边缘化。”[12]在中国,绿色建筑设计不像其他国家能从一而论,其地域辽阔,不同气候分区的自然因素与技术水平千差万别,套用设定简单的标准和单一的技术体系有其不切实际的地方,仅有关顾地方建造条件、经济水平、风俗习惯等因素,因地制宜,才是中国本土化的绿色建筑发展路径。而同时,自塞克勒到弗兰姆普敦再到国内的诸多转译,一直没有明确建构学的定义,环境调控议题对经典建构学价值立场的撼动和挑战,恰好为其在国内的内涵拓展和丰富留有余地。在这种情况下,面向环境调控的建构学恰是回应时代性挑战所提出的特定主题,我们也可以因此期待建构学于当代所呈现出的新的风貌和可能。

(感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史永高副教授的悉心指导。)

注释:

① 为国际现代派建筑师的国际组织的缩写,1933年CIAM第4次会议通过了《雅典宪章》,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在国际建筑界的统治地位。

②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卫生教育部大楼于1936年由卢西奥·科斯塔(Lucio Costa)为团队领头人,参加人有安福森·爱德华·多雷迪(Affonso Eduardo Reidy)、卡洛斯·里昂(Carlos Leao)、埃尔纳尼·奥洛斯(Ernani Vasconcelos)、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项目同时邀请了勒·柯布西耶作为顾问,参与遮阳设计。

③ 索宾·哈里思的原文:“They were used like a visible expression of natural airflow, passive ventilation and as a sign of quality in terms of human comfort”,摘自The green braid: towards an architecture of ecology, economy and equity,Chapter “L’Air exact to L’Aérateur ventilation and its evolution in the architectural work of Le Corbusier ”.

④ 戴维·莱塞巴罗(David Leatherbarrow)原话:“The possibility of legibility depends on the preliminaries we’ve outlined: 1) a method, or way of working; 2) a concern for elements, which are not only typical but visible; 3) also, a concern for readability (vocabulary); and 4) narration, recognizing that architecture that has something to say.”出自戴维·莱塞巴罗教授于“legible operation”的建筑设计前沿课程讲座(2015年11月16日)。

[1] 黄居正. 勒·柯布西耶: 机器美学与诗意地建造[J]. 华中建筑, 2006(08): 24-25.

[2] 李建斌. 服从太阳的绝对律令——勒·柯布西耶印度实践的气候适应策略分析[J].建筑师, 2007(06): 50-55.

[3] 陈晓. 面向地形的建构学策略研究[D]. 南京: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6.

[4] W·博奥席耶.勒·柯布西耶全集第四卷1938—1946[M]. 牛艳芳, 程超. 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 杨柳. 气候建筑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6] KAMAL M A. Le Corbusier’s Solar Shading Strategy for Tropical E nv i r o n m e n t: A S u s t a i n a b l e Approach[J]. JARS, 2013, 10(01): 19-26.

[7] TANZER K, LONGORIA R. The green braid: towards an architecture of ecology, economy and equity[M].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8] SCHEIDEGGER E. Chandigarh 1956: Le Corbusier and the Promotion of Architectural[M]. Zurich: Scheidegger and Spiess, 2010.

[9] W·博奥席耶. 勒·柯布西耶全集第五卷1946—1952[M]. 牛艳芳, 程超. 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0] 史永高.“新芽”轻钢复合建筑系统对传统建构学的挑战[J]. 建筑学报, 2014(01): 89-94.

[11] 王骏阳. 现代建筑史学语境下的长泾蚕种场及对当代建筑学的启示[J]. 建筑学报, 2015(08): 82-89.

[12] 史永高: 重构一种差异而更为丰满的建构学[EB/OL]. [2016-05-15]. http://www. archiposition.com/information/dialogue/ item/450-2016-04-25-08-10-39.html.

图片来源:

图1:W·博奥席耶. 勒·柯布西耶全集第二卷1929—1934[M]. 牛艳芳, 程超.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图2、3、6:Mohammad Arif Kamal. Le Corbusier’s Solar Shading Strategy for Tropical Environment: A Sustainable Approach[J]. JARS, 2013, 10(01): 19-26.

图4:www.flicker.com

图5:Ernst Scheidegger. Chandigarh 1956: Le Corbusier and the Promotion of Architectural[M]. Germany: Scheidegger and Spiess, 2010.

图7:W·博奥席耶. 勒·柯布西耶全集第六卷1952—1957[M]. 牛艳芳, 程超.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图8:http://archzine.in/mill-ownersassociation-building-ahmedabad/

Le Corbusier’s “Brise-Soleil” Strategies and Its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Tectonics

BAI Yuhong

The paper tries to show Corbusier’s consideration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climatic environment via investigating his “brise-soleil” strategies, and discuss how to reflect this consideration in tectonic formal expression, to elaborate the meaning of “brise-solei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microclimate modulation and tectonics. The paper goes on to indicate the legibility of operation about “brise-soleil”——a more real and effective tectonic value in local situation. This would be in contrast with the often over-simpl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material/structure in orthodox tectonics.

Brise-soleil; Architectural Climate Modulation; Tectonics; Legible Operation

TU237

B

2095-6304(2016)06-0008-05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602

2016-10-27

(编辑:曾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109);“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L02B01)

白宇泓: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cherish_byh@163.com

白宇泓. 勒·柯布西耶的“Brise-Soleil”策略及其对当代建构学的启示[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6): 8-12.

猜你喜欢
柯布西柯布遮阳
各种遮阳方式在各地区遮阳有效性探讨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绿色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勒·柯布西耶:建筑是最高的艺术
光辉之下—柯布西耶的一生
安徽省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的研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安徽省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的研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用“直角”艺术陈述世界观
勒·柯布西耶——色彩的交响乐
天津大学学术会议论“后柯布西耶时代”
本期焦点人物: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 小约翰 •柯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