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温 泉
多维角度下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阐释*
——以赣北地区传统聚落为例
王 薇 温 泉
本文通过运用跨学科多角度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从传统文化、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深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考察研究,深入剖析以上各领域在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宏观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在意识观念层面占主导作用,在审美、选址、规划布局诸等多方面影响人们对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中观层面上,环境心理学和深层生态学则注重中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中对人与其所栖身环境的交互影响;微观层面上,建筑与村落作为人们聚居的容器,是传统文化观念在人们面对具体自然实践中的体现,这些学科结构作用不同但互相注释,形成一个有机系统。通过对这个系统进行全方面立体化认知和探讨,以期能够对转型中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寻求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解,为中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人居环境科学;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心理学;深层生态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1]。而传统聚落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传统生活方式、传统营造技艺、传统审美观点的层面上建构的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聚居空间。由于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在中国广大地区仍然遍布着传统聚落,研究传统聚落人居环境,有助于更好认识和理解古代人居环境的理念和智慧,反思当今乡村聚落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2]。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系统,对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一学科之内,而应开阔思路,融合多学科优势,弥补其保护研究中的片面性问题。如利用生态学的学科优势,进行传统生态修复研究;利用环境规划学的学科优势,对民居周边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3]。笔者发现赣北地区的古聚落人居环境的营造受到了儒家、道家、风水术等多种文化的影响,营建聚落的脉络在建筑、规划、装饰等方面也均有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认识,在宏观层面上,对人们在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选址、审美、规划和建造等诸多方面均起着重要影响[4]。其中,道家思想使得人们在聚落的选址与规划中更加尊重自然,顺应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在赣西多水多山地区,地理因素对人居聚落的营造限制相比地势平坦的北方较多,因此道家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在赣北地区的重要性更加的突出;儒家思想主要以礼制与宗族等观念对人们在聚落建筑和规划等方面进行伦理化和秩序化营造,使建筑和规划体现出明晰的等级性,儒家思想在赣北地区的蓬勃发展促使一批文化和礼制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如书院、祠堂、牌楼、官衙等;风水思想(图1)则是古人根据天文、地理、物候学的基础原理,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不断选择、改造自然的建筑活动,形成富有人类文化学意义的风水景观[5]。同样由于赣西地区复杂的地理要素,人们在营造人居环境聚落过程中重视利用风水思想为自己寻找宜居的选址,在笔者考察中,江西宜丰县就是一个背山靠水的典型风水布局。以上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进一步体现在聚落的建筑和规范的各个方面。
深层生态学即受到传统意识观念的影响,又具体体现在人们在建筑和规划的实践中。深层生态学认为,地球并不属于人类,因而地球资源也就不应当属于某个国家、组织或个人。人类只是大地的居住者,使用资源以满足基本需要[6]。因此,深层生态学不仅对浅层生态学忽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提出质疑,并从本质出发关照人与自然万物本质的平等性。认为人从属与自然,人的地位在自然这个庞大系统中和其他物种地位相等。道德关怀应该彻底扩展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7]。儒家的“生生”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将人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体,强调人道与天地之道的一致性,体现了某些深层生态学的基本思想[8]。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追求与中国道家生态伦理在人与自然内在联系的认同以及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方面有着一定的相通性,两者在回归自然的内在价值上是一致的,而且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本身就是现代西方深层生态学的理论来源之一[9]。
赣北地区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营造的理念映射了深层生态学的思想。当地传统聚落的营造讲求能够“入画”,即当人身处其中便如在一幅山水画中一般。这是与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分不开的,与生存有关的所有物品均取自于自然,农业收成的好坏也取决于自然。所以“天”在百姓眼里的地位十分重要。自然气候的无常导致的旱涝灾害给农业带来巨大损失。由于对自然气候的变化缺乏科学认识,农民便把自然灾害归为天的意愿,这样便形成了对自然的原始崇拜。这种在心灵中对“天”的敬畏在聚落的人居环境的营造中被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体现出来。赣北地区民居色彩风格以白墙黑瓦为主,并没有从自然中突出建筑之意,拟让居民所居住环境作为自然的背景而非主题。建筑以依附自然为主而极少改变自然,建筑通常不会有很高的空间,以俯卧的姿态散落在大地上。正如海德格尔对栖居的阐释:“在那里恭谨恳切地建造屋舍,把天地神以及会死之人都朴素地放置进物中。”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栖居就应该为人和天地自然对话提供各种可能性[10]。赣北地区的传统村落就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俯卧在大地,体现出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位上的相等性。
环境心理学以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交互影响”为重点,建筑环境影响着居民的心理,居民又有意识地根据心理期待来营造相应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其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特色,吸引着人类学家、人口学家、地理学家、建筑设计师,以及社会规划者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参与。环境心理学主要侧重于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间的交互影响[11]。在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中,聚居在其中的人们对聚落的心理既受到环境的影响,又通过对居民心理的理解与把控,根据所期待达到的心理预期进行有意识地环境建构。笔者侧重于从传统聚落已建成人居环境对居住者的心理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对赣北地区传统聚落的建筑现状、空间形态等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研究,以增加读者对中国传统人居空间的立体理解。
和现代城市相比,传统聚落人居环境更侧重于以人的尺度来对街巷空间进行规划。就上文提到的传统街道布置灵活自由(图2),尺度总体偏窄又根据地形灵活变通。这样的街道空间让进入该空间的陌生人无法在短时期内对该地区规划逻辑进行完整建构。因此,如果不能够长期在此居住的人很容易迷失其中,这样的街巷空间可以有效防御盗贼。同规划一样,传统聚落中建筑也和现代建筑的性格不同。现代建筑开朗大方,大面积的窗户希望尽可能与外界环境进行对话;赣北地区传统建筑的性格更偏重婉约内向,朝向外部的墙面很少开窗户或者开设面积很小的高窗户。行走于狭小的街巷中,两边都是封闭的砖墙,给人心中造成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也可以有效防止盗贼的觊觎。宜丰罗田一带的传统建筑以粉墙黛瓦为主题颜色风格,颜色上有一种力求淡化建筑的突出之感,恰如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留白技法,对建筑的群体解构致力于把整个人居环境融于天地之间。在聚落之外观看给人以一种素雅婉约的心理感受,如同欣赏一幅山水画。在庭院内部,赣北地区天井院落和北方合院给人心理感受又有不同,如罗田古镇民居的由于天井通常很小,采光远没有北方合院充分,因此合院内部的小庭院通常给人以局促之感。建筑空间常常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较为压抑的感觉,这是由于建筑的光线不足不得不迫使居民提高建筑空间以增加采光的面积,但由于坡屋顶的采光限制,光线不能够如现代建筑一般均匀地布满空间。高大的室内空间和低亮度光线分布根据格式塔心理理论使得居住者的心理更倾向于内向稳定。窄小的天井庭院成为白天聚居家庭人员的主要场所,吃饭、谈话、议事等多种活动都围绕着天井院落展开。同时建筑室内家具以木材为主,木材质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其颜色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居住者的心情。整体来说,赣北地区村落从空间形态、建筑风格等方面给外来陌生者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却有利于当地居民形成一种深沉平和的心态。
传统聚落中蕴藏了古人将哲学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自然条件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人居智慧,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本土规划思想。赣北地区的大部分传统村落的规划营造受道家和风水思想的影响较深,这在村落选址与布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均可得到体现。由于近年来大规模建设和当地居民自主经营,街道和民居都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缺损,已经很难考证其原始整体布局,仅剩余未开发之建筑及街巷可供研究。街巷体系大都布置较为灵活,少直线,沿河或地形组织。临河街道多与境内流经主要河流大致平行,这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和风水观念中近水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的体现。古村镇街道大都宽窄不一,但总体偏小,宽度不适合汽车驶入。陌生人贸然进入很容易迷失方向。巷道这样布置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较窄的街道更增加了同一地区居民见面的机会,有利于增进该地区居民之间相互的熟悉程度。相比之下,现代街道以汽车为设计尺度,笔直宽大,使人感到乏味,并且很危险。曲折而狭窄的街道很好地增加了防御性和邻里间的相互交往[12]。
街道两侧由于住户防火的需求多设计马头墙,立面为了防盗也很少开窗,所以街巷显得既高且窄,给陌生人形成一定的负面心理压力,有效地利用人工环境增加聚落人们的安全感。狭长的巷道从空气动力学原理分析能够形成气流效应,加之街巷旁边常常设置排水沟渠,水的降温作用和空气的流动促进了街巷在南方气候的舒适性,故在江西这样的街巷也称为凉街,居民夏天多喜欢在门口街道纳凉,风水理念在规划上的运用使得聚落更加宜居。
如果说赣北地区聚落规划上体现道家与风水观念较明显,那么儒家礼制与宗族文化在建筑方面影响较深。通过对当地民居进行实地考察,从中可以发现区院落的典型特点:一是封闭内向性,从宅院外面看,砖砌外墙常常少开窗户或者仅仅开高窗,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另外一个原因是富裕家族往往经商,商贾经常出门,而受到封建礼制的束缚,妇女却被禁足,避免与宾客与外界接触,因此妇女总是居住在主轴线的后端,院落的后堂。此地是限制外人进入的外防盗贼,内禁女人,展现了封建礼制下人们的居住习惯;二是主要建筑常居北向为二层阁楼;三是院落多位东西宽,南北窄的长方形。由于用地的局限和住户的增多,常常形成多进并排布置的平面格局,建筑具有较强的秩序性和内向性[13]。建筑平面多为堂厢式或者堂厢式的复合,是指在天井(前)后布置正屋,左右布置厢房,使正屋、厢房从三面或四面围合天井的模式。厢房的开间数只有1-2间;厢房的后檐墙的平面位置处于正屋的两山面以内,构图上为“堂夹两厢”的关系。堂厢式的复合又可组成复杂的院落。在赣西北地区堂厢式平面组成的复杂院落平面其因占地大小,家庭人口数量可大致分为三井堂厢式,单串堂厢式,单排堂厢式,多串堂厢式,堂厢环绕式等平面类型。这些类型在宜丰和罗田地区都可看见。
赣北地区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受到北方传统建筑影响较大,加之江西气候的影响,风水理念的盛行和防盗的考虑,其民居实体空间多为环绕天井的砖木建筑,建筑之间构筑马头墙以防火,建筑封闭性较强。除作为实体空间的房屋以外,江西天井式民居平面、空间系统的建构还离不开以天井、院落为主的虚空间,它们是实体要素围合组织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综合解决了日照采光、排水和通风问题。江西民居多采用木构架外围护砖墙的结构,为了防火、防盗,外墙很少开大面积窗,民居的采光依赖于天井这一空间,各类用房均向天井开设门窗采光。宜丰民居多采用了能有效防火的马头墙作为外围护墙,加之存在“四水归堂”的风水意识,屋顶的坡向使天井承担了大部分的排水功能。在坑池中间筑起一块高埠,采用“结心”作法的称为“土形天井”在当地尤为常见[14]。
本文从微观、中观、宏观3个方面对赣北地区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进行多学科考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宏观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在意识观念层面占主导作用,在审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聚落选址、规划布局诸多方面影响了人们对赣北地区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营造;在中观层面,环境心理学和深层生态学则注重赣北地区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中对人与其所栖身环境的交互影响;在微观层面,建筑与村落作为为人们聚居的容器,是传统文化观念在人们在面对具体自然实践中的体现。这些学科结构作用不同但相互注释,形成一个立体复杂的有机系统,以人为中心相互影响和调控。建筑地域风貌与特征的营建不单是复杂的而且是艰难的,这个艰难并不仅仅是形态、空间与技术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混乱与理解上的误区[15]。以往对传统人居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过多的注重技术层面的研究,忽视了宏观层面上对传统文化理念的深入理解,转型中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应更加注重寻找符合当代中国语境的建构观念,既往开来,这样才能使传统人居真正得以传承[16]。关于中国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产生中国传统聚落的语境在很多方面已经不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面研究中国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的难度。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文章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抛砖引玉,促进对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更加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1]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 梁林.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3] 韩凤, 冯维波. 我国山地传统民居风貌保护研究综述[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3): 72-76.
[4] 缪建平, 张鹰, 刘淑虎. 传统聚落人居智慧研究——以福建廉村为例[J]. 华中建筑, 2013(12): 180-184.
[5] 肖竞, 曹珂. 文化景观视角下传统聚落风水格局解析——以四川雅安上里古镇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3): 108-113.
[6] 雷毅. 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7] 周庆华. 对人居环境的深层生态学思索[J].城市规划学刊, 2006(05): 86-88.
[8] 原琦. 懦家“生生”思想的深层生态学意蕴实践价值[D].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2012.
[9] 徐莹.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与深层生态学的比较探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31-34.
[10] 那薇. 道家和海德格尔相互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11] 刘建新, 高岚. 简述环境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J]. 学术研究, 2005(11): 9-12.
[12] 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 译. 北京: 译林出版社, 2006.
[13] 朱晓萍, 黄华明. 江西传统民居中的女性居住空间探究[J]. 建筑文化, 2013(01): 154-156.
[14] 潘莹. 江西传统民居的平面模式解读[J].农业考古, 2009(03): 197-199.
[15] 王竹, 魏秦. 多维视野下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认知与诠释[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3): 1-5.
[16] 李志新, 高朝暄, 陈磊. 试论传统文化村镇规划中价值特色评价的意义[J]. 南方建筑, 2015(04): 44-47.
A Study on Traditional Human Settlements in a Multidisciplinary View—Taking Northern Jiangxi Province for Example
WANG Wei, WEN Quan
By studying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northern Jiangxi Province in views of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theory,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deep ecology,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func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subjects mentioned above. It is foun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consciousness level, which affects people’s decision-making in areas such as architecture and country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deep ecology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and as a carrier, architecture and country refle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that people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 Although these subjects have different functions, they can form an organic system. By this way, we can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cognition struc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uman settlements, it may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uman settlements.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Deep Ecology;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Theory
TU982.29
B
2095-6304(2016)06-0097-04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616
2016-05-04
(编辑:苏小亨)
* 河南社科联、经团联2016年度调研课题(SKL-2016-3849)
王 薇: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国家注册一级建筑师,wangwei307@126.com
温 泉: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薇, 温泉. 多维角度下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阐释——以赣北地区传统聚落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6):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