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讯
● 国际、国内资讯
丹麦建筑设计公司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SHL)日前击败隈研吾、大卫·齐伯菲尔德、多米尼克·佩罗等竞争对手,赢得了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设计竞标并宣布了获胜方案。
SHL创立于1986年,目前已在奥胡斯、哥本哈根、伦敦、上海等重要城市设立办公室,其执掌过的著名项目包括布拉格的亚马逊法院(Amazon Court)、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城市学院(City of Westminster College)、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邓肯莱斯图书馆(University of Aberdeen Sir Duncan Rice Library)等,以及国内的宁波职工之家(总工会新大楼,预计2017年完工)、宁波图书馆新馆(预计2017年完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总部大楼(预计2016年完工)、上海漕河泾产业孵化器改造(已完工)、徐汇滨江演艺中心、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等。
SHL所呈现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方案从外观看,带状玻璃与楼板交替出现,使建筑具有板条装配的观感,世纪公园的景色可通过窗户渗入室内。建筑低层包括1 200座的演讲厅、展览与活动空间、儿童专用图书馆等,再往上则是图书馆主体,一系列景观庭院与花园点缀其间。环绕着开阔的中庭,三间开放式阅览室错层布置,木条整齐地排列成柱状平台,削弱了白色装饰带来的视觉疲劳。带状的透明彩釉玻璃包裹起整个建筑的外立面,为读者提供面向周围公园与城市天际线的远景。
SHL的合伙人莫顿·施密特(Morten Schmidt)认为,现代图书馆不仅仅是储藏与出借书籍的场所,它还容纳人们停驻并推动社交。顺应这样的变化和挑战,新型图书馆设计应化收集(collection)于连接(connection),在被动的收藏之外,将种种知识、经验、创新连接到使用者身上,成为一个服务于公民的活力机构。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也表示,上图东馆将升级为第三代图书馆,强调学习、交流、知识、空间的多功能一体化,并将学习美国西雅图中央图书馆等国际经验,减少空间隔断,注重多维交流,使图书馆成为市民的“书房、客厅、工作室”和无门槛的终身学习场所。上图东馆包括资源展示、专题研究、学术交流、创新体验、国际文化五大空间,建成后将新增读者座席数4 000个,新增馆藏书480万册,年接待人次预计达400万人次。
上海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最早位于南京西路325号,使用原跑马总会大楼;1996年迁至淮海中路1555号,原址为可的牛奶公司——上海乳品二厂。总馆藏有中外文献5 300余万册(件),但设备老旧、空间局促、座位少等缺陷使其越来越难以满足大众读者的使用需求。东馆预计将于2020年建成,其设立将有力扭转上海图书馆的公共形象。(整理自:优尔城)
上海市浦东区规土局日前下发《关于继续在上海自由贸易区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在此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域(28 km2)试点建筑师负责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上海自贸区进行推广。此举意味着浦东在建筑领域率先推行的简政放权新举措——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进入2.0 版本。
一直以来,建设活动的复杂手续已成为影响投资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规划管理效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参照国际惯例,去年浦东在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内实施了建设项目(易燃易爆、危化类项目除外)规划管理“建筑师负责制”的试点工作。该项工作被解读为“政府做减法,市场做加法”,运用市场的力量,对建筑质量进行把控。
“建筑师负责制”是国际工程建设的通行做法,是国际上较为先进的一种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在不少发达国家,建筑师不仅是设计师,还是工程总负责人,负责从项目设计、建造施工到质保维护全过程的管理。但一直以来,国内传统的建筑师基本只参与工程前期工作,如整体构思和设计图纸,政府则成为“技术把关人”,承担了大量本该市场承担的职责。试点“建筑师负责制”后,政府不再为建筑活动的全过程背书,项目时间也将大大缩短。例如在规划审批方面,一是通过告知承诺审批方式,区规划部门对试点项目免予设计成果技术性审查,仅作程序合法性审查,与批复规划设计方案同步核发工程规划许可证;二是免予试点项目的规划开工放样复验;三是方案并联审批部门征询意见不作为规划设计方案批复的前置条件。而在设计审查与施工许可方面,在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环节,可由建设单位及负责建筑师申请采用告知承诺方式,免于提供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书,区域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先行核发施工许可,建设单位及负责建筑师自领取施工许可证之日起三个月内(或桩基分项工程完成前)完成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手续等。
自2016年3月起,在自贸试验区保税区管理局试点建筑师负责制工作的基础上,区规土局、区建交委又将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遴选了部分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进行试点。同时,深入开展调研座谈,制定建筑师负责制的试点实施方案和配套改革试点文件,在规划审批、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采取前期告知承诺、后期监管备案的管理模式,为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如今,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从原有的保税区域扩展到上海自贸区,浦东将继续强化建设工程的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与安全监管措施和手段,改进政府监管方法,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整理自:浦东时报)
在伦敦西部的肯辛顿主街(Kensington High Street)上,伦敦设计博物馆耗资8 300万英镑的新馆业已建成,2016年11月24号将隆重开馆。为配合搬迁,旧馆早于6月30日便告关闭。
新馆由一座被列入二等(Grade II)保护名单的旧建筑改造而来,建筑设计由荷兰OMA建筑事务所领衔,室内设计由号称“极简主义之父”的英国建筑师约翰·帕森(John Pawson)负责。旧建筑以前是英联邦学院(Commonwealth Institute)的驻地,建成于1962年,当时的主要设计单位是英国RMJM(Robert Matthew/Sir Robert Matthew, Johnson-Marshall and Partners),双曲面抛物线形状的镀铜屋顶曾惊艳一时。
OMA联合伦敦建筑事务所Allies and Morrison,在Arup工程和承包商Mace的技术支持下,将作为建筑形象核心部分的屋顶整体保留下来。同样被保留的还有中庭,除此以外,旧的建筑结构被拆除,重新组织之后,建筑面积将大幅增加。建筑外立面被整体替换,以满足当代技术条件下的建筑标准。玻璃换装一新并经过重新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开窗图案和蓝色外观。新的系统可以控制日光进入展厅,也可以控制展厅向外的视线能见度。
在建筑内部,约翰·帕森将展厅及主要功能区域排列在极简的、铺着橡木与大理石的中庭四周,从中庭向上可以看到双曲线屋顶。连接各楼层的木质楼梯采用高隔墙、低扶手的设置,其中底层通往二层的一处楼梯还在每两阶的中央设置长椅,形成休憩场所,通道实际上位于两侧。中庭四周的通道上配有夹挂轨,必要时可将通道转换成补充展厅。
永久收藏品展厅位于顶层,临时展厅则设在底层与地下层。馆内还有由施华洛世奇基金会赞助的学习中心(Swarowski Foundation Centre for Learning),以及由美国Sackler家族赞助的图书馆。地下是礼堂与餐厅、商店、咖啡馆等配套齐全的服务空间,会员室视野正对荷兰花园(Holland Park)。
在高度敏感的城市公园环境中,平行于博物馆建筑的侧面,OMA和Allies and Morrison新设计了三座“石块”式长方体建筑,内含54个住宅公寓单元,力求响应但无妨博物馆建筑的几何形状和场地特征。博物馆外部场地景观由West 8公司设计,其力求通过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场所的原有特征,沿街重要树木被悉数保留。(整理自:ArchDaily)
“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是由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发起的关注中国乡村发展的系列事件。“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发挥建筑与艺术的力量,以学术的眼光聚焦乡村文化,依托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平台进行研究与实践,为中国乡村的更新发展提供全新的理念、思路与模式。当下的中国乡村已在沉寂之后逐渐苏醒,回到乡村,慰藉乡愁,以设计与创新之合力寻找乡村自内而外的活力之源是当下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话题。未来,相对于过去和现在是一个尚未发生的时间—空间概念,人们拥有对未来的思考和创造,才能探索和发现一些新的方式和全新的生活图景。“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期待创造未来的桃花源,更希冀探索未来乡村一种理想的生产生活图景。在此目标之下,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力求通过设计与艺术的力量将新文化、新产业与原有的乡村产业基础融合,用创意和文化保护来推进乡村的原生文化发展,激发乡村由内而外的原生力量,推动乡村的转型与发展。
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是以“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艺术节落地黔西南州楼纳村,届时有关未来乡村的思考与在地实践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以艺术文化事件与实践为先导,共同开启对明日乡村探索的新篇章。艺术节将围绕“未来乡村”的主旨,涵盖三大主题论坛、露营装置设计展、“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建筑作品展、乡野运动、雕塑设计作品展等系列展览等板块。艺术节恰逢新春佳节,“建筑大师过大年”、“乡村音乐季”等将传统民俗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精彩演出将亮相楼纳,2015中国最美民宿大奖颁奖典礼也将同期在楼纳举行。众多国际、国内知名建筑师、规划师、艺术家将纷至沓来,步履乡村,相聚楼纳,共同营造乡村璀璨的现在与充满希望的未来。艺术节的举办以艺术、设计的视角展望明天,同时提供给公众栖居田野、玩转乡村的互动体验,唤起全社会对乡村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将于2017年1月12—15日举办,奏响“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探索的第一章,以设计和艺术之名,找寻传统、当代与未来之间存在的发展路径,重塑乡村中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整理自:ArchDaily)
“农村改厕作为必须完成的约束性任务,将被纳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十三五’规划。”在2016年11月18日举办的农村改厕及污水治理工作研讨会暨2016年世界厕所日主题活动中,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说。
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约40%的人口是因病致贫,而饮水不安全、如厕条件差、环境不卫生又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工作,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在山东、吉林等省启动了省级农村改厕试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百县示范等工作,将农村改厕视为重中之重。山东省仅今年前10个月已完成农村改厕354万户,农户使用卫生厕所的比例已经接近60%;吉林省已超额完成年初制订的改厕10万户目标。
赵晖指出,农村改厕不能单打独斗,应树立全局意识,部门间开展合作、协作,共同推进。他强调,要转变观念,做好人的工作,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宣传,用“农民可接受”的方式推进,特别要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
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经较高,但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这一比例还比较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将和有关部门一起,加大力度,推进新一轮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推行山东等地的成功模式,组织专家开展调查,提炼出适合农村实际的改厕技术并推广应用,把农民群众、进城务工人员、学生等作为重点普及对象,加强使用卫生厕所的宣传教育。
会议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联合主办。来自教育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旅游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吉林、山东、青海等地的相关负责人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参会。(整理自:中国建设报)
2016年11月19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现场会上说,要加快形成一整套装配式建筑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三大结构体系的技术规程。同时,要加大基础产业建设力度。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周边区域发展情况,加快培育能够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重点企业。
今年年初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在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方面,陈政高说,各地要落实好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在财政、金融、税收、规划、土地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装配式建筑。
在推动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陈政高说,要适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勘察设计、部品部件生产、工程造价、招标投标、施工组织、质量监管等方面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实现工程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及采购的统一管理和深度融合。
目前,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全市已落实装配式建筑1 385万平方米,连续两年实现翻番,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达到41家,产能突破1 200万平方米。
2016年9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目前发达国家钢结构占比超过50%,我国占比不足10%,潜在提升空间较大。相关机构认为,以钢结构为代表的绿色建筑,未来3~5年需求增速将达到80%以上。(整理自:ABBS建筑论坛)
2017年,国家发改委拟启动珠三角湾区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等跨省域城市群规划编制。
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对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做出总体安排。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官网看到,该编号为“发改办规划[2016]2526号”的文件通知指出,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载体,还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根据规划,除了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边疆地区城市群规划由相关地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编制,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2017年拟启动云南滇中、新疆天山北坡等城市群规划编制。省域内城市群规划,原则上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组织编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指导。2017年底前,由所在省政府编制完成后报备国家发展改革委。
《通知》指出,各有关地区可参照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哈长等城市群发展规划,立足地方实际,抓住突出矛盾,针对阻碍城市群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抓紧研究并完成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通知》要求,规划编制要准确把握城市群特点,立足地区实际,针对城市群空间范围确定、总体定位、主要城市功能分工、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一体化体制机制等重点难点问题和地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有所指向,有效解决问题,确保规划能够切实发挥作用。
《通知》强调,规划编制不能停留在难以考核评估的空洞口号、似是而非的观点上,要扎实开展基础调查、信息收集、目标测算等工作,重点做好总体思路、重大目标、改革举措、配套政策和工程项目论证工作,使之更加切实可行。
据中国发展网统计,目前,我国一共规划了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和哈长四个城市群,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曾在今年8月透露,“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群总量将达到19个。(整理自:ABBS建筑论坛)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年总目次(第117-122期)
2016年第1期 总第117期
“一带一路”战略与多尺度空间规划对应访谈录 吕 斌
刘卫东访谈录:“一带一路”内涵
黄斌访谈录:以文化产业交流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周长林访谈录:“一带一路”的项目风险评价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内空间格局思考 蔡 震
“一带一路”战略下海上丝绸之路规划思考 王绍森 杨 哲 赵亚敏
基于“南方丝绸之路”的沿线城镇衰落与修复探讨——以汉源县九襄镇为例 曾 卫 杨 春
“一带一路”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的文化保育策略初探——以伊宁市阿依墩街区为例 谭文勇 赵云飞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的空间框架探讨 闫水玉 刘 涛
对大遗址环境整治中绿化的思考——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环境植物修复为例 王 婷 张晓巍
西部农村乡土民居建筑的再生 何 泉 刘加平 杨 柳 何文芳 张 群
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村庄规划与建设研究——以珠海市为例 王纪武 张念思
论接续型乡村规划及实践要点 李麦产
浙江斯宅村千柱屋建构初探 池方爱 黄 炜 潘冬旭 赖祥助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测度方法比较与思考 黄建中 胡刚钰
基于交通模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情景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邢 忠 朱嘉伊 余 俏
基于城市形态地域特征的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探索——以泸州市合江县江北新城为例 李 旭 臧福洋 曾寒梅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研究——构建地面上下“双层”城市 袁 红 孟 琪 崔 叙 潘 坤
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在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金云峰 杨玉鹏
城市文化景观与老字号文化再生的构建研究——以沈阳餐饮行业老字号店铺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为例 高 莹 石 华 彭凌玲 宋明亮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中的景观语言符号探究——以临海古城墙整治为例 李鹏鋆 严国泰
生态与人文价值视角下的成都温江绿道体系规划研究 杨春燕 彭益旻
被动式技术在严寒地区农村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金 虹 邵 腾 金雨蒙 康 健
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看建筑风环境模拟与优化的思路——以广西百色某商业综合体为例 管毓刚 陈 宏 甘月朗
当代玻璃幕墙造型发展趋势与建构逻辑分析 王雪松 朱婷婷
国际动态 / 国内资讯
2016年第2期 总第118期
川渝山地营建十八法 李先逵
基于景观变化驱动力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浙江莫干山镇劳岭村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为例 王 竹 沈 昊
基于乡村特点的传统村落发展与营建模式研究 赵之枫 王 峥 云 燕
乡村策划:寻找乡村触媒 翟 辉
社会组织:乡村规划及乡村建设的基础 范霄鹏
建筑学介入下的乡村营造及相关思考——当代建筑师乡村实践中的启示 卢 峰 王凌云
空间整建、老屋新生——面向廉租房的重庆旧厂区住宅建筑改造研究 龙 灏 孟冬华
道器合一——基于分形理论的璧山规划展览馆设计解析 伍利君
时代更迭下的平顺龙门寺历代建筑格局推演研究 陈 蔚 王轶楠
明长城沿线军事寨堡文化遗产保护刍议——以永泰龟城为例 张 萍 陈 华
图解的异端——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思维的图像叙事策略 骆肇阳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本教育设施建设途径优化研究——以万源市小学教育设施为例 杨培峰 侯海波
传统城镇街道空间网络的引力场安全格局研究 付 飞 刘 刚
多规融合导向下地级市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以丽水市为例 庞国彧 华 晨 李 利 黄 杉
寻找原动力——城市街角空间建设现状与机制研究 连泽峰 杨建华 张甜甜
巴渝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更新改造——以重庆安居古镇典型民居为例 杨真静 熊 珂
布朗族传统村庄老南东村交通体系研究及启示 杨 小 施维克
典型渝东南土家族聚落夏季风环境及吊脚楼夏季热环境模拟研究 孙 雁 李欣蔚
建水古城传统民居生活功能的延续更新研究——以南正街112号民宅生活功能延续更新为例 陈 超 杨 毅
被风景环绕的房子中的风景——“环轩”设计解析 王方戟 游 航
建筑学建造教学研究 张 早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 毛华松
国际动态 / 国内资讯
2016年第3期 总第119期
基于生态安全约束条件的西南山地城镇适应性规划策略研究 赵万民 束方勇
山地民族聚落人居环境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以贵州为例 周政旭
Model Builder在山地城镇控规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重庆巫山县江东组团控规为例 李和平 王 卓
北川震后重建居民点的适宜性评价 胥忞旻 汤家法 杜春苗 刘孟琴
流域环境资源优化利用与山地城市的空间特色塑造 靳 桥 邢 忠 余 俏
大地“渊薮”——地形要素在乡土建筑中的建构学解读 寿 焘 张 彤 弗兰卡·特鲁比亚诺
基于扎根理论的东北村镇住宅院落声环境研究 梅 兰 康 健 黄 锰 金 虹
防火安全视角下的超高层建筑空间设计 杨得鑫 张庆顺 马跃峰
从福宝传统民居撑拱的朴拙之美探寻其文化特性 曹正伟 欧阳桦
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蔓延:界定、测度和实证研究 洪世键 沈 霞 杨林川
基于农户满意度评价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以重庆市大柱新村为例 王 成 张 列 叶琴丽 杜相佐
海岛型乡村人居环境低碳规划要素研究——以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东门岛为例 李王鸣 倪 彬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规划策略研究 曾 卫 王 华 尤娟娟 王琳琳
甘青民族地区乡土民居更新与整合设计策略研究 崔文河
现代布朗族民居形制发展研究——以云南省澜沧县芒景翁基寨为例 白 雪 宗德新
贵州仫佬族民居考察及保护 叶文思 龚 鑘
从场地出发的设计——以建筑师杨瑛作品为例 龙 灏 邹汝波 罗丽娟
敦煌莫高窟与6-11世纪佛寺空间布局研究 赵娜冬
包容性城市更新理论建构和实现途径研究 章征涛
国际动态 / 国内资讯
2016年第4期 总第120期
数字景观技术研究应用进展 刘 颂 张桐恺 李春晖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探讨 党安荣 张丹明 马琦伟 李 娟
从数量统计到效能评估——高密度城市绿色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 董楠楠 贾 虎 王 敏 何 旸 任 婧
基于量化技术的景观色彩环境优化研究——以南京中山陵园中轴线为例 成玉宁 谭 明
基于增强实境的地形设计沙盘系统研究 蔡凌豪
ArcGIS平台下的农村房田路径研究——以湖北省黄梅县宛大村为例 黄积小 赖文波 李德智
从加建、改建看农村住宅建设及使用的三个特点——以丽水利山新村为例 董 晓 王方戟
三个阶段,三种策略——乡村自建房与协力造屋的案例比较与经验借鉴 窦瑞琪 龚 恺
区分、消隐与对位——形式与建构思想下路易斯·康的节点秩序表达 卢 峰 刘 宇
海岸带小城镇的海岸线空间规划问题及对策探讨——以福建省为例 文超祥 刘 希
集体选择视角下国家公园社区参与制度研究 闫水玉 孙梦琪 陈丹丹
我国村镇综合防灾规划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 军 叶 勇
后三峡时代的库区移民新城规划建设探索——以开县为例 徐候君
人居环境:检验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标准田深圳 李雪铭 杨 俊 吕 芳 张 靖
宋代城市楼阁营建思想及其空间布局研究 毛华松 张杨珽
论历史园林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整合——以成都历史园林为例 贾玲利 高 洁
乡土文化视野下成都平原传统场镇的空间意象探析 刘永黎 沈中伟
当代北疆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性建构思考——以阿依墩维族聚集区更新为例 阎 波 屈少敏
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研究 李晓俊
城市最低收入阶层居住问题研究——重庆市廉租房体制及其选址与设计探析 龙 灏
国际动态 / 国内资讯
2016年第5期 总第121期
筚路蓝缕:从山地城市到生态城市——黄光宇先生学术思想发展追忆 杨 柳
山地城市生态系统特性与规划响应——黄光宇先生山地城市生态规划思想再认识 邢 忠 汤西子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再深入—— 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述要 曾 卫 周钰婷
追忆黄光宇教授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的开创者——纪念黄光宇先生逝世十周年 陈 勇
追忆、传承、延续——纪念黄光宇先生 蔡云楠
待续的“三问”——写在黄光宇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 周均清
师者立德为本——忆黄光宇教授为师之道 毕凌岚
黄光宇先生与新中国第一本《城乡规划》教科书的编写 李 浩
怀念我的父亲黄光宇 黄 剑
永远的怀念 袁文琼
非均等化到均等化:基于GIS分析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为例 赵万民 李雅兰 魏晓芳 廖 波
西部省会城市发展的解析框架建构与应用探讨 徐 素
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与策略——基于美国经验的启示 魏峰群 席岳婷 SHU Tian Cole
基于“保存”和“保护”理念引导的重庆市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实施效果评价模型建构研究 李云燕 戴 彦
反思中国城中村改造问题——英国谢菲尔德贫民窟演变的启示 陈路旋 康 健 陈 冰
关联性保护与利用视域下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构建 肖洪未
绿色生态背景下的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原则——以贵州贵安新区、观山湖区为例 张婧红
论日本茶庭的空间艺术—— 从茶庭管理和使用中的五感延展到“清”、“佗”、“寂”之境 谷光灿 邓 舸 宿瑞艳
重庆民国建筑外部空间研究——以南岸区名人故居为例 邓 宏 陈楚乔
山地城市公园声景研究——以重庆市碧津公园为例 谢 辉 辛 尚
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山地布依民居研究 周政旭 罗亚文
农宅应急图集问题与优化——基于“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农宅重建实情的讨论 褚冬竹 池 磊 黎柔含
基于城市视角下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研究 刘 文
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社会学问题研究 黄 勇
国际动态 / 国内资讯
2016年第6期 总第122期
机器人木构工艺 袁 烽 柴 华
勒·柯布西耶的“Brise-Soleil”策略及其对当代建构学的启示 白宇泓
德系“建构”的地域学派版本——斯图加特学派的教育、创作及研究 肖毅强 邱 天
由概念草图到物理模型的非标准建筑形态设计探索 孙 澄 韩昀松
模块连接的建构思辨——基于模块化体系的建筑“设计—建造”研究 辛善超 王志强
地区架构——徽州建筑地域建构机制的当代探索 寿 焘
地下商业入口空间的人性化营造 龚曲艺 翁 季 杨林川
基于景观活力评价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牡丹江人民公园改造设计为例 陈 菲 朱 逊 林建群 鞠 超
中小旅游城市“城市景区化”规划策略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为例 应 文 马子路
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抵抗性认同——以旅游景区建设为例 谭 洁 郭 鑫 张明平
山地城市公园形态对其降温效应的影响 韩贵锋 蔡 智
山地城市绿地演变及其对城市扩展的影响——以重庆为例 刘 勇 张星星 陈吉煜
历史文化名镇的社会网络保护量化研究初探——以重庆宁厂镇为例 石亚灵 黄 勇 郭凯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研究述评 肖路遥 周国华 唐承丽 贺艳华 高丽娟
路径与整合——建筑师乡村个体实践与自建集体导控关联探析 褚冬竹 黎柔含
多维角度下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阐释——以赣北地区传统聚落为例 王 薇 温 泉
基于IPA分析法的乡建介入文创产业的建设现状质量评价研究——以四川省明月国际陶艺村为例 傅 娅 代佳每
川西林盘冬季微气候变化研究 濮德华 刘美伶 宗 桦
国际、国内资讯 / 会议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