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豆的栽培

2016-02-06 23:14马连升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2期
关键词:鹰嘴豆根瘤作物

马连升

(山西省大同市农委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同 037000)

鹰嘴豆的栽培

马连升

(山西省大同市农委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同 037000)

鹰嘴豆是世界上及我国常见的食用豆类作物,其营养成分全、含量高。其为长日照作物,耐旱能力强,适应在较冷凉的干旱地区种植。文章从鹰嘴豆的形态特征、适宜种植环境以及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作了简要阐述,以供种植者参考。

豆类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栽培

1 概述

1.1 起源、传播及分布

鹰嘴豆(Cicer arietinum L)起源于亚洲西部和地中海沿岸,是世界上栽培面积较大的食用豆类作物。世界各大洲4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其中亚洲栽培面积最大,其次是非洲。栽培面积较大的国家是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缅甸、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伊朗、摩洛哥和孟加拉。鹰嘴豆在我国新疆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在新疆种植面积1万hm2,并呈上升趋势。甘肃、青海、陕西、云南、宁夏和内蒙古等有零星种植。

1.2 鹰嘴豆生产的意义

鹰嘴豆营养成分全,含量高。子粒含蛋白质23.0%,碳水化合物63.5%,脂肪5.3%。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食用纤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鹰嘴豆可同小麦一起磨成混合粉做主食用,可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又不破坏其风味和物理结构。鹰嘴豆粉加奶粉制成豆乳粉,容易消化吸收,是老人和婴儿的食用佳品。鹰嘴豆的子粒可以做豆沙、煮豆、炒豆、油炸豆或罐头食品。鹰嘴豆的青嫩豆粒、嫩叶均可作蔬菜。

2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2.1 类型

鹰嘴豆是野豌豆族(Vicieae)鹰嘴豆属(Vicer)中的一个栽培种。根据形态特征,可分4个亚种:C.arietinum subsp mediterraneum 、C.arietinum subsp eurasiaticum、 C.arietinum subsp orienlale、C.arietinum subsp asiaticum。前面两个亚种的种子大,种皮白色,统称为喀布尔(Kabuli)类型。后两个亚种的种子小,种皮黑色或浅红色,统称为德赛(Desi)类型。

2.2 形态特征

(1)根和根瘤。鹰嘴豆根系为直根系,入土深达2 m左右。主根上生有4纵排一级侧根,其上着生较短而细的二级侧根。大部分根系集中在60 cm以上的土层内。根瘤通常生长在主根上,植株生长后期也可在侧根上发现根瘤。鹰嘴豆的根瘤呈有顶端肥大分叉的变形虫状,少数呈扇形。鹰嘴豆与豌豆族根瘤菌共生,每公顷固氮90 kg左右。

(2)茎和叶。茎圆形,从基部产生分枝。茎分直立和匍匐两种类型。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边缘呈锯齿形,对生,少互生。叶上均被茸毛和疣腺毛,能分泌含苹果酸和草酸的苦酸味汁液,有防虫作用。

(3)花。花为单花序,腋生。每朵小花由花梗、小包叶、花萼、花冠和雌、雄蕊组成。蝶形花,二体雄蕊(9+1),花药二室,橘黄色,子房上位。花冠有白、粉红、浅绿、蓝等色。自花授粉,异交率仅0%~1.6%。花一般在上午7~11时开放,下午关闭,每朵花可连续开放2~3 d。

(4)荚果和种子。荚果呈偏菱形至椭圆形,每荚有1~2粒种子。种子形如鹰头或鸡头,在种脐的附近有嘴形突起,鹰嘴豆因此得名。种皮有白、黄、褐、黑和绿色。

2.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光照。鹰嘴豆是长日照作物,但多数品种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

(2)温度。鹰嘴豆适应在较冷凉的干旱地区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一般在秋冬季播种;在热带或亚热带,一般在秋冬季播种;在温带少雨地区一般春季播种。生育期间白天适宜的温度为23~29℃,夜间为15~21℃。出苗至成熟需要 1 900~2 800℃活动积温。年平均温度6.3~7.5℃的地方均可种植。

(3)水分。鹰嘴豆耐旱能力强。年降雨量在280 mm以上的地区均可种植。不耐涝,开花结荚期遭受水淹严重减产。4~6叶期和荚果形成期是需水临界期。

(4)土壤 。鹰嘴豆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在排水良好、质地疏松的重壤土和年壤土上生长发育最好。适宜的pH范围在5.5~8.6之间。

3 栽培技术

3.1 播种

(1)整地。鹰嘴豆多种在旱季或干旱地区。因此要深耕整地、蓄水保墒,把雨季降水蓄积起来。

(2)种植方式。鹰嘴豆不宜连作,在轮作中多同麦类、玉米等作物换茬。鹰嘴豆多同大麦、小麦、高粱、豌豆、亚麻、红花等作物间、混作。在小麦施肥少的地区,鹰嘴豆与小麦混作,不影响小麦产量,多收鹰嘴豆。

(3)选用优良品种。目前我国新疆、甘肃推广的鹰嘴豆品种有A-1、88-1、FLIP81-7C等。

(4)播种。播前精选良种,去掉破碎粒。每千克种子用1 g菌丹处理,可有效防治苗期立枯病。播种时用根瘤菌接种,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我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一般在4月上旬播种,夏秋收获。德赛型小粒种子,每公顷播量40~45 kg;喀布尔型大粒种子,每公顷播80~120 kg。直立株型品种,每公顷种植密度为40万株,行距一般为30~40 cm;匍匐型品种,每公顷种植密度为12万株,行距一般为40 cm左右。一般播深4~6 cm。

3.2 田间管理与收获

(1)田间管理。鹰嘴豆苗期生长慢,易受杂草危害。在出苗后30 d和60 d分别进行中耕,可有效地控制杂草,并能疏松土表,切断土壤毛细管,保持土壤水分。鹰嘴豆施有机肥、饼肥效果好。磷或氮、磷配合,能显著地增加产量。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15 t左右,种肥尿素30 kg、过磷酸钙300 kg。

(2)收获。当大田70%以上的荚成熟变黄时,便可开始收获。多数鹰嘴豆种植区采用人工收获,连株拔起后堆放场院,充分晾干后脱粒。

猜你喜欢
鹰嘴豆根瘤作物
不同时间输液法输液对樱桃根癌病的防控效果研究
不同处理方法对樱桃根瘤病的防控效果
浅析鹰嘴豆粉的营养功能性及其应用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果树苗木根瘤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控技术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基于15N 示踪法的双根大豆系统氮素吸收和分配特性研究
鹰嘴豆品质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