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烈浓,薛家煜
(上犹县水土保持局,江西 上犹 341200)
上犹县全面提升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的成功实践
刘烈浓,薛家煜
(上犹县水土保持局,江西 上犹 341200)
[摘要]上犹县在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中,突出“五个结合”,实现了“小项目、大作为” “小工程、大效益”,使水土保持成了该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添彩工程”、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工程”、精准扶贫的“示范工程”、生态旅游的“基础工程”和干部群众心中的“民心工程”,全面提升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
上犹县原有水土流失面积378.46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4.51%,是江西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之一。县域内贯穿全境的上犹江既是赣江重要支流之一的章江的源头,又是赣州中心城区重要的水源地,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游的生态功能区建设和赣州中心城区几十万居民的饮水安全。显然,水土保持在上犹县生态建设中的地位非常突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积极参与。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其所思所想已从过去的“求温饱”逐步转向了现在的“盼环保”和对优美宜居环境的渴望。水土保持工作如何在政府投资力度逐年加大的大环境下,变“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使点多面广、零星分散的水土保持项目通过 “小项目、大作为” “小工程、大效益”来真正突出其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工程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进而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是需要我们水土保持部门深思的问题。基于此,上犹县自2013年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开始,就创新项目建设理念,转变项目实施思路,把“产业发展,功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确定为项目建设的总目标,通过突出“五个结合”,做到山上治理与山下治理并举,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真正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添彩工程”、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工程”和项目区干部群众心中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及精准扶贫的“示范工程”,使水土保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有力地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其成功实践可概括为以下 “五个结合”。
1水土保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上犹县起步早、基础好、有特色。截至2015年底,全县14个乡镇全部完成了生态建设规划并取得了初步建设成果,梅水乡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五指峰乡等10个乡镇被命名为江西省生态乡镇,社溪镇沙塅村是“全国秀美乡村创建示范点”。
为更好地把水土保持项目实施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互动发展,上犹县通过项目实施不断强化以生态修复、水土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全力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一是实施“三清洁”工程。通过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活动,建设洁净有序、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二是实施“森林添彩”工程。在中轻度水土流失山地、火烧迹地和纯针叶林地,大量种植枫香、木荷、深山含笑等彩色、常绿阔叶树,使原本林相单一的山场植被变得色彩斑斓。三是实施“四旁”绿化工程。在路旁、屋旁、沟旁、渠旁大力植树,绿化美化村庄,并结合进户道路、河道周边道路和闲置空地美化等建设,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小广场,建设“一村一园、一村一景”的水土保持生态公园,大力创建让群众“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守得住乡愁”的水土保持生态新村。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新村、生态文明户创建活动,在每条小流域都精心打造一个以上有特色的精品点,以生态理念扎实推进秀美乡村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两年多来,该县在园村小流域的园村村水口和新建村下街、乌溪小流域的大安村三板桥、秀罗小流域的长岭村梁屋面、古田小流域的古田村社前等地重点打造了一批高标准秀美乡村建设点。对这些建设点,按照“立足自然生态景观,创造优美人居环境”的要求,进行了重点打造包装,使一条条河水清澈碧透、两岸美景如画的支流小河,一座座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饱含水保元素的水土保持生态休闲小广场,一个个青山滴翠、环境整洁、乡风文明、春意盎然的秀美村庄呈现在世人面前,为该县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颇具水保特色的精品点,大部分成了县域内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2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地处罗霄山脉南端、千里赣江源头的上犹,拥有大面积丘陵缓坡山地和独特的库区气候,是茶树、油茶和花卉苗木生长的特优区。长期以来,该县立足县情,以富民为目标,以生态、绿色、有机、特色为取向,持之以恒地发展“两茶一苗”( 茶树、油茶、绿化苗木)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全县已拥有茶园面积5 527 hm2、油茶面积247 47 hm2、绿化苗木面积2 573 hm2。“上犹绿茶”被2014年博鳌·亚洲中小企业论坛列为指定绿茶,上犹县曾荣获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和江西省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县等称号。
为找准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破解制约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激发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活力,该县在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过程中,按照“治理一条小流域,开发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经济,改善一方生态,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定位,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帮助业主建设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坡面水系工程。根据产业基地的地形和集雨面积,利用山丘区自然高差,合理配置“三沟”(坎下沟、引水沟、排灌沟)和“两池一塘”(蓄水池、沉沙池、山塘)等小型蓄排工程,对雨水就地进行蓄集,在减少泥沙径流的同时,增加补灌抗旱水源,构建了高标准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达到了“拦水有坝、排水有沟、沉沙有凼、蓄水有池”的效果。同时,还把项目建设与精准扶贫结合,对当地的传统产业给予了大力扶持。油茶是严湖小流域龙田村的主要收入来源,几乎家家户户种植油茶,但由于林下水土流失严重,油茶产量低下,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为此,项目实施过程中选择了两个集中连片面积66.7 hm2以上的低产油茶林作为示范点,组织施工队开挖了近10万m有极好保土、保水、保肥作用的水平竹节沟,使油茶产量当年就大幅度增长。
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两年多来,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投入项目资金近1 000万元,建成集中连片“两茶一苗”产业基地4个,面积均在66.7 hm2以上,涌现出78户开发治理大户,其中集中连片33.3 hm2以上的治理大户就有19户。项目建设构建了“一流域一品”的产业格局,为精准扶贫找到了好路子,使山地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也为推动全县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
上犹县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19.7万kW。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犹江梯度开发建设了5座大中型水电站,形成了“一线串五珠、一江连五湖”的壮丽景观。保护好上犹江是上犹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保障赣州乃至鄱阳湖流域等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该县近几任主要领导的共识。他们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训诫和对全县人民的要求分别是“保护好上犹江一江清水是全县每个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良知” “每个上犹人都要像呵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呵护上犹江这一江清水”。因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快生态河道建设和农村沟塘综合整治,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便成了该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又一个结合点。
在项目实施中,该县紧紧抓住“人水和谐”这一主题,围绕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环境、打造水景观等重点,把农村河道综合治理与水环境污染源头防控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特别注重河道景观生态化营造,通过增加河道两侧绿化带,建设游步道、过水堰和亲水码头,精心打造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使项目区逐步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目标。同时,按照水利部和江西省水利厅的工作部署,大力开展了水生态文明乡(镇)村创建活动,项目区内的园村已经获得了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称号。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两年多,不仅快速地恢复了项目区山地植被,减少了入江泥沙,增加了上犹江沿江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而且确保了赣江支流章江源头区拥有了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据统计,治理后项目区内每年提高水资源涵蓄量1 160.09万m3,年土壤侵蚀量减少14.92万t,保土效益达79.7%, 26 022人的饮水安全有了保障。经过治理的小流域,林草面积均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林草覆盖率普遍提高20~30百分点,拦沙效益达70%~80%,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国家环保部组织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考核显示:县境内九大河流水质均达到Ⅱ类以上(其中陡水湖水质常年保持Ⅰ类标准),水源水质安全达标率为100%;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4%,均居江西省前列。
4水土保持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
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健康放心上,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好百姓的身心健康,是上犹县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的亮点之一。
该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注重以民生水保理念引领实践,全力解决涉及民生的水保问题,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群众脱贫致富这两大目标,在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治理任务落实到村(组)、山头(地块)的基础上,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遵循群众意愿,适宜种什么就种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优化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全心全意服务“三农”,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对中轻度水土流失的稀疏林地因地制宜地补植了水保林(草),对强烈以上水土流失山地因害设防地修筑了各类拦蓄工程,增强了蓄水保土能力,做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在乌溪小流域强烈以上流失山地开挖的水平竹节沟,一排排、一行行,像在山上布设了无数座大大小小的“山塘、水库”,极大地拦截了地表径流,增强了水源涵养能力,加快了生态恢复。群众说:“治好一座水保山,等于建了一座大水库。”
此外,针对项目区一些地方的水陂、水渠等小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急需修复,以及一些自然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亟待解决的现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安排资金进行重建、修复和解决,有效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桩桩民生事,件件暖人心,项目区处处呈现出一派幸福和谐的景象,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2015年 8月21日上午,该县富湾小流域安和乡政府领导与陶朱村村干部,以及部分村民代表一行来到上犹县水土保持局,将一面印着“开源惠民 服务民生”的锦旗和一张有100多名群众签字的感谢信送到局领导手中,以表达他们对水保项目实施解决了全村1 500多人饮水困难问题的感激之情。
5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
素有“旅游之乡”等美誉的上犹县,近年来成功创建了陡水湖国家4A级景区和全省11个重点旅游产业项目之一的旅游产业园,被评为江西省旅游十佳县。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生命线,水土保持是实现生态旅游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为此,该县在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过程中,以“树精品、创特色、抓亮点,为景区添彩”为契合点,倾心为一个个具有文化特色、山水特色、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点锦上添花,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生态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是为旅游区沿线景观添色添彩。以项目区内的旅游线为重点,以全面丰富森林色彩为目标,在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前提下,营造景观性水土保持林。按照山腰以上开挖竹节水平沟,山腰以下高标准整地种植开花、彩叶、常绿乔灌树种的要求,采取大穴、大苗、大肥的种植措施,快速恢复山地植被,同时在林间通过混交方式种植枫香、木荷、深山含笑、杜英等阔叶树,在林下种植杜鹃等开花灌木,使原本林相单一、毫无生机的山场变得色彩斑斓。
二是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示范村增加亮点。一方面按照生态旅游的标准和要求,对项目区内的支流河道实施生态护岸护坡工程,进行高标准美化亮化,并合理配套建设游步道、过水堰和亲水码头,以项目区乡村旅游示范村为单元,形成村村有特色、各村有亮点的格局;另一方面建设以生物处理为主的污水净化池,把农户家里的生活污水全部收集起来,集中排放到净化池里,通过生物净化处理后再进入河道,从而直接推进了生态、清洁、卫生、和谐村庄的建设。如园村小流域园村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整个村庄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呈现在游客面前。2013年前来园村观光、旅游、漂流的游客仅3万人次左右,项目实施后的2014年游客达到8万人次以上。
三是为农业观光精品基地锦上添花。结合发展“两茶一苗”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农业产业基地内因地制宜兴建各类小型蓄排工程,并使之形成完整的配套水系和高标准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同时把基地生产道路与游客观光步行道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农业观光精品基地的品位,真正做到了为农业观光旅游锦上添花,打造了以梅水白水寨桂花园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观光精品基地,形成集生态景观欣赏、农业观光、农活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带,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责任编辑张培虎)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6-0007-03
[作者简介]刘烈浓(1964—),男,江西上犹县人,副局长,长期从事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05
[关键词]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五个结合”;社会影响力;认知度;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