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若(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农业局,绵阳 622150)
梓潼县种植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若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农业局,绵阳 622150)
摘 要:文章对四川省梓潼县种植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梓潼县种植业 问题 对策建议
1.1 耕地资源总量不足
梓潼县2012年末人均拥有耕地0.074 hm2,可供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基本没有。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是非农业建设直接占用耕地,二是耕地的隐形减少,比如污染、退化、灾害毁损、生态退耕、小型农田工程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等,这种需求的不断增加和耕地总量减少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
1.2 农田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低
梓潼全县水利设施蓄引提水能力1.99亿m3,年实际供水量1.0亿m3。在中等干旱年,全县农田灌溉需水量1.83 亿m3,年缺水在0.83亿m3。全县的电力提灌站绝大部分建于20世纪60~70年代,设备老化,水泵磨损严重、出水量小、耗能高。全县75%的灌面依靠小型工程灌溉,保证率低,现有的工程分布也极不均匀。田间农毛渠数量庞大,绝大多数还是土渠,宽窄不一、弯曲拥堵,灌溉水渗漏严重,排水更是不畅,冲沟、小河基本还处于原始状态。
梓潼农业机耕道路基本延伸到一村一湾,但绝大多数都是泥质路面,硬化路面极少,一遇下雨,泥泞难行。通往田边地头的农事操作便道更是才在起步,多年以来在田间农事操作基本行走于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的泥质田埂上。
1.3 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梓潼县农业土壤养分先天性缺乏,耕地地块碎小、分散,田型凌乱,农田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低。依据《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 310-1996),梓潼县中低产田类型主要分为灌溉改良型、瘠薄培肥型、排水改良型、坡改梯田型4类,其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6.18%。
1.4 科学种田水平低
梓潼县地处中国西部四川盆地边缘,农民种田大都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传统种植的范畴。耕地少,加之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大量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留下老人在家种地加带孩子。一到农时季节,能够囫囵种上已经很不错了,甚至出现撂荒。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环境差、待遇低,专业院校的学生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即使短暂的来了也会很快通过各种方式离开。绝大多数乡镇的农技员是由非农学专业的其它岗位人员甚至村官兼任,这些人员很多对农时季节都不是很清楚,对农业新技术的掌握和推广能力更是可想而知。农业技术和信息往往到了乡镇,最多到村就很难再到农民群众手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很难有机会外出学习、培训和知识更新。
1.5 农业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活污水、垃圾、工业三废、农业面源污染,进入环境,污染土壤。这其中又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宽。包括种植业方面的肥料、农药、塑料薄膜、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业方面的畜禽粪便、尿液,水产养殖业方面的肥料、药品、饲料等投入品。土壤一旦污染,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甚至直接影响到污染区人们的身体健康,涉及面宽、危害深远、社会影响大。而土壤的自身特性决定,土壤污染治理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效果却难以预料的浩繁工程。
2.1 加大农业执法,加强农田保护
加大农业法律、法规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业从业者知法、守法自觉性,以及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增加农业执法手段,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厉查处非法占用、撂荒、污染耕地等行为;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防止农业环境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净化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经营市场,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资,保护群众合法利益。全面贯彻国家耕地总量不减少和质量不下降的总体方针,层层落实保护责任,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控制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2.2 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各类农业项目建设和财政资金支持,努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二是要逐步加大本级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投入预算绝对数和比例,在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同时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农业部门必要的办公经费;三是要制定政策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生产、经营领域,提升农业整体实力。
2.3 增加农业收益,提升土地价值
适当鼓励农村劳动力适度转移,尤其是转移到耕地附近的中小城镇就业;鼓励土地的适度流转和集中;积极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努力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土地价值,充分调动人们投资农业的热情,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2.4 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在稳定现有农技推广队伍的基础上,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并留住有志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农业大专院校的学生充实到基层特别是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中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增加推广手段,保证推广经费,充分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全面提升全县科学种田水平。适时派遣农技人员外出培训、参观、学习,接受前沿农业技术知识,更新传统思维模式、农业技术知识和推广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平.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大观周刊,2011,(14)
[2] 银燕. 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吉林农业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