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规划》概述

2016-02-06 14:38左长清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1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技术标准

左长清,秦 伟

(1.水利部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



《全国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规划》概述

左长清1,2,秦伟1,2

(1.水利部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

[摘要]经过60余年探索实践,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当前国家与社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尚存在差距。面对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水利部组织编制了《全国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规划》。对规划中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科研重点、示范推广、科普教育、技术标准、基础平台等重点内容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促进规划实施,加快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长期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通过60余年的不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但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新形势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难以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的目标和任务。过去数十年,水土保持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当前国家与社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尚存在差距。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加快防治进程,在水利部的统一组织下,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国家相关规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背景,在梳理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科研重点、示范推广、平台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未来近20年的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形成了《全国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规划》,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加以介绍。

1总体思路与目标任务

1.1指导思想

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为目标,着眼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科技需求,立足国家生态建设的全局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瞻性,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综合集成、示范推广和科普教育,重点解决不同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体系、示范推广体系、基础平台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加快生态环境改善步伐、提升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提供支撑。

1.2目标任务

(1)近期目标任务。到2020年,推动建成水土保持一级学科,新建1个水土保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立8~10个不同类型区的综合试验研究基地,完善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委员会和世界水土保持协会为依托、覆盖产学研与国内外的科技协作平台,培养一批国内知名的行业科技领军人才;在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制、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水土流失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防蚀机制等基础理论,降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水土流失区植被快速恢复与生态修复,以及坡耕地、崩岗与侵蚀沟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和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完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效益评价和生态补偿的技术方法,丰富水土保持科技理论体系,健全水土保持技术规范体系,提升国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打造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为骨干的技术成果示范推广体系、科普宣传体系,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社会公众水土保持理念与意识。

(2)远期目标任务。到2030年,建成覆盖水土保持一级区的野外科研试验示范基地,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体系和科技协作平台,培养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水土保持科技力量,在水土保持对江湖水沙演变的作用机理、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耦合关系等基础理论,以及生态清洁型流域高效构建、水土流失高效防治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扩大水土保持在科技领域的综合影响;建立高效的多时空水土流失适时监测网络、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拟模型、多层次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多目标水土保持数据管理信息平台,总体实现水土保持现代化;依托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广体系、科普宣传教育体系,大幅提升水土保持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基本实现全民支持、倡导、参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格局。

2科研重点领域

2.1基础理论

围绕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提出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当前生产实践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强化不同类型土壤侵蚀发生演变过程及其机制、不同尺度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及评价模型、不同特点水土流失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防蚀机制、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环境综合效应、中小河流水土保持防洪减灾机理、水土保持对江湖水沙演变的作用机理、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耦合关系、水土保持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关系等8项基础理论研究,获取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提升水土保持理论水平。

2.2关键技术

针对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研究降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水土流失区植被快速恢复与生态修复,坡耕地、崩岗与侵蚀沟水土资源保育和高效利用,生态清洁型流域高效构建、水土流失高效防治,水土流失试验方法与动态监测,水土保持数字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水土保持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8项关键技术,同时加强前沿高新技术的研究与转化,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技术成果,构建适应水土保持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3示范推广与科普教育

3.1推广重点

不同类型区应围绕本区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结合国家重点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根据已取得的技术成果,制定合理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加强先进成果应用,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其中,东北黑土区示范推广以遏制坡耕地水土流失为核心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和实用技术,保护水土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北方风沙区示范推广以干旱风沙区植被保护与重建,沙漠化、荒漠化与生态退化防治为核心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和适用技术,促进农牧生产,保障国土安全;北方土石山区示范推广以保育瘠薄土层、调控暴雨径流、减少面源污染为核心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和实用技术,保护农业土地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西北黄土高原区示范推广退化植被恢复与重建、坡面与沟道减蚀拦沙等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与实用技术,提高植被覆盖率与群落稳定性,减少入黄输沙,改善生态环境;南方红壤区示范推广以红壤退化阻控、崩岗整治开发、残次纯林改造和林下水土流失防控为核心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与模式,在控制崩岗侵蚀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资源化开发,保育红壤,促进高效农林生产;西南紫色土区示范推广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与整地、面源污染生物防治、山洪和泥沙流生态防护等治理模式和实用技术,减少坡地水土流失,净化库区水质,防范山地灾害;西南岩溶区示范推广以工程整地、保土保肥、蓄水提引为核心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和实用技术,抢救土地资源,保障基本农林业生产;青藏高原区示范推广江河源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干旱与高寒草地保育、风沙灾害与冻融侵蚀防治等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与实用技术,控制江河源区生态退化,促进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土地荒漠化与冻融侵蚀危害。

3.2科普教育

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和教育是水土保持新技术推广实施的重要基础,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内容灵活、力求实效,重点开展4个方面工作。

(1)完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到2020年争取将水土保持列入一级学科,并形成5~8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二级学科;制定适合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的教材目录;造就一批由初、中、高各层次人才组成的,比例合理、数量适中、专业配套的水土保持科研队伍。

(2)强化水土保持科教基地平台。力争5年内各省区市均建成1~2个、全国建成60个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争取10年内构建完成包括国家、流域、省和市县的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网络宣传体系。

(3)壮大水土保持科普宣传队伍。以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逐步建立园区和基地讲解员队伍;以大学生、中小学老师和热爱水土保持工作的义工为主力,建立水土保持志愿者队伍;面向基层科研和业务单位,定期开展技术骨干科技培训。

(4)推出水土保持科教宣传力作。争取规划期内制作1~2部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水土保持社会影视专题片,10年内在中央主流媒体和相关网站对水土保持进行3~5次专题报道;争取5年内形成一套全面覆盖幼儿园、中小学和社会公众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和从业人员培训系列丛书。

(5)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争取10年内在多数省区形成自觉、定期开展水土保持校园宣传的活动机制;采用简洁明了的宣传形式,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向广大农民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介绍水土保持实用技术。

4技术标准与基础平台

4.1技术标准

目前,水利部已制定了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表,包含各类标准规范60余项。未来近20年,除尽早完成现行体系表所含标准的编制和修订外,应根据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需求,重点制定、修订5类技术标准:一是针对一级分区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技术标准;二是针对不同类型水土流失过程的监测预报技术标准;三是服务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配套技术标准;四是指导水土保持试验设计、观测及其设施建设与成果分析的科研试验技术标准;五是支撑水土保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与管理,以及水土保持产品开发与利用的辅助配套技术标准。

4.2基础平台

我国虽已有相当数量的野外试验基地和专业实验室,但设备配置参差不齐,数据采集标准不一,难以及时共享与有效整合,影响力和创新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今后应重点加强4个方面的建设。

(1)基础科研基地建设。依托现有科研院所,统一筹划、协同攻关,创建1~2个水土保持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10个省部级水土保持领域的重点实验室,8~10个水利行业统一管理的水土保持科研试验基地,形成包含国家、省部级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的平台网络,基本覆盖重点区域和热点方向。

(2)野外观测设施建设。依托现有科研院所的野外监测站,共同制定统一的监测技术规范;通过重点改造和有序创建,建成覆盖8个一级水土流失类型区及其对应的41个二级区的野外科研实验基地网络,或组建水土保持野外观测联盟,进行规范、长期的动态试验观测,开展协同研究。

(3)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依托现有科研院所的野外试验站和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共同制定数据上传与下载共享机制,创建水土保持基础试验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终端界面,建立全国水土保持试验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提高基础试验数据使用效率,促进水土保持信息化。

(4)试验量测设施建设。利用国家引智项目,加强坡面流量、流速和含沙率等侵蚀动力过程基础参数量测,沟道、崩岗、滑坡、泥石流等复合外营力侵蚀过程监测等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研发和集成,以及三维激光扫描仪、高速摄影测量仪、低空无人机遥测等其他行业新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型应用,强化水土保持试验量测设施建设。

4.3科技示范园区

截至2014年底,水利部已命名104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为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作用,增强技术示范、成果推广和宣传教育的综合效应,应重点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

(1)有序建设、平衡发展。加快西南紫色土区、北方风沙区、东北黑土区和青藏高原区的园区建设,尤其是海南、新疆、西藏、上海等尚无国家级园区的省(区、市)更要加快创建速度。

(2)完善设施、提升水平。完善挂牌园区的水土保持科研观测设施,提高硬件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丰富宣传解说、科普教育等设施与活动,提升科普教育和示范宣传能力。

(3)高效运行、扩大实效。加强园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作攻关,形成针对区域生态建设的技术成果和推广应用途径,开展面向基层一线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面向广大群众和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

(4)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建立国家级园区定期交流机制,加强国家园区间,以及园区与管理、科研、生产等单位间的沟通与协作,促进科技合作交流,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

4.4科技协作

一方面,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为纽带,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扩大委员单位范围;促进产、学、研交流协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完善水土保持科技协作网,提高网站影响力,促进科技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以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为桥梁,定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引进新技术与新思路,提升我国水土保持科技的世界影响力;选择国内外重点单位和热点方向,推动实施国际合作项目,促进开展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基础研究。

(责任编辑张培虎)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1-0011-03

[作者简介]左长清(1956—),男,湖南衡阳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05

[关键词]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规划;科研重点;示范推广;科普教育;技术标准;基础平台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技术标准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浅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的走廊排烟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装配式内装修技术标准》的公告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
基于主题情景化的青少年科普教育与辅导研究
加强科普旅游教育,提高导游员科普素质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