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路径选择

2016-02-06 06:14:03李春英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镇江212003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400065
出版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特色化社科社会科学

张 媛 李春英(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镇江,212003)(《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400065)

社科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路径选择

张媛李春英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镇江,212003)(《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400065)

国内外期刊业对学术期刊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与期刊分级的制度化给期刊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是高校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报走出困境的唯一可行道路,为此期刊界人士进行了各种探索。发挥主编办刊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编辑学者化、专业化转型,整合资源联合办刊、走社会化办刊道路是社科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路径。

社会科学期刊专业化特色化特色化悖论路径选择

国内外期刊业对学术期刊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与期刊分级的制度化使本就竞争激烈的期刊界遭遇压力。高校社科类综合性刊物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众多没有机会进入核心期刊的高校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报的生存就更为艰难,用勉力维持一词来形容也不为过。高校社科类综合性刊物向专业化、特色化转型是期刊界的共识,但转型之路迷雾重重,真正成功转型者凤毛麟角。对此展开研究,无疑对期刊发展、期刊转型具有现实意义。

1 社科期刊专业化、特色化探索现状

综合性刊物同质化是中国大陆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笔者所在的江苏和重庆为例,江苏目前拥有高校社会科学学报60家,重庆目前拥有高校社会科学学报30家,这些期刊无一例外都是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报,其中没有一家达到专业化期刊水准,特色化追求的成效也不显著。要解决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报存在的“全、散、小、弱”问题,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已成为高校社科期刊主编的追求目标。

高校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报群体对特色化的追求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先后创办并坚持开设一些特色栏目,“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公布的三批入选栏目就是比较成功的范例。如入选第一批名栏建设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的《少年研究》、《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人类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蒙古学研究》等栏目,入选第二批名栏建设的《齐鲁学刊》的《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的《民办高等教育》、《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船山研究》等栏目,入选第三批名栏建设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中国边疆学研究》、《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的《女性与法律》等栏目,其他如《惠州学院学报》的《苏轼研究》《惠州研究》专栏,不一而足。但即使费尽心力开设了诸如此类的特色栏目,出类拔萃取得成效者仍是凤毛麟角,与专业期刊《红楼梦学刊》《鲁迅研究月刊》在学术影响力上无法相提并论。

高校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报群体在专业化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走在前列的当属“中国知网”特许设立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创刊于2011年,由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文史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思想战线》《四川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求是学刊》17家高校学术期刊联合发起,尔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现代传播》《中山大学学报》《政法论坛》等70余家刊物陆续加入组成联合编辑部[1],将这些综合性学报发表的文章重新组合为12个一级学科专业期刊,即《文学学报》《历史学报》《哲学学报》《社会学报》《马克思主义学报》《教育学心理学学报》《艺术学报》《经济学报》《政治学报》《法学学报》《传播学报》《民族学人类学学报》[2]。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电子版的发行,无疑是中国期刊专业化、特色化改革的尝试,表明中国期刊界的主办者普遍认识到,综合性期刊只有向专业化、特色化转型,才能提高学术品位,产生学术影响力。但这种改革模式事实上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第一,这种模式属于强强联合,无法复制。进入“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联合编辑部的期刊,无论是最初的17家,还是扩容后的70余家,它们或者是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国内社会科学顶级期刊,或者至少融入了现在评价机构认可的权威期刊之列,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之类,属于强强联合。对于众多未进入“名刊工程”或核心期刊的普通期刊而言,这种模式不容易复制。

第二,这种模式属于特例和特权,缺乏普适性。在纸质综合刊物基础上集中相关栏目组合成电子专业期刊,属于重复出版,与现行期刊出版的相关规定相冲突,只能是一种特例和特权,其他普通期刊无法复制,缺乏普适性。

第三,这种模式属于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在纸质综合刊物基础上组合成电子专业期刊,并不能改变进入“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联合编辑部的70余家成员期刊本身的性质:它们仍然只是综合性期刊,而非专业性、特色性期刊。这种模式带有明显的权宜色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综合性期刊的实质。

2 社科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存在的悖论

从“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电子版的发行及其不可复制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报在专业化、特色化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悖论:一是办刊者普遍认为必须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二是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存在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一,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是刊物的发展趋势和生存的必备条件。道理其实很简单,大而言之,刊物专业化、特色化是中国学术刊物立于世界学术刊物之林的必备和基本条件,综合性刊物的“全、散、小、弱”削弱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正如“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联合编辑部”在其《创刊致读者》中所说:“一校一家综合性社科学报的现状已无法满足高校社科事业发展的要求,填补高校一级学科权威期刊的真空,创办打破校域界限、统摄高校科研力量的一流专业期刊已成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迫切需求”[3]。小而言之,专业化、特色化是每家刊物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综合性刊物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和生命力,绝大多数综合性社科期刊在办刊过程中举步维艰,只能在主管单位的行政支持、经费支撑下惨淡经营。

第二,单个刊物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存在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障碍。众所周知,办好一本刊物牵涉到方方面面,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两大要素:一是基本要素,二是环境要素。基本要素包括出版机构、主编、作者群、栏目、文章等,环境要素包括主题变化、读者反映、社会影响、管理方法、编辑风格等。基本要素是刊物生存的基础,环境要素是刊物发展的条件与保障[4]。单就基本要素而言,在通常情况下,主编的价值取向对杂志的特色化无疑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期刊界普遍有刊物是主编声音延长的说法,事实上过去确实如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有一些成功的范例,如鲁迅办《语丝》《莽原》,杜亚泉、钱智修、胡愈之、王云五办《东方杂志》,赛珍珠办《亚洲》等。但目前中国高校社科学报主编之所以难以办出专业化、特色化期刊,关键在于办刊条件与鲁迅、王云五、赛珍珠等主办刊物存在着巨大差别。在出版机构、主编、作者群、栏目、文章这一组复杂关系中,栏目的设置决定了刊物的理念追求、价值取向和整体风貌,决定了刊物究竟是综合性刊物,抑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刊物,但栏目的设置其实牵涉出版机构(主办单位)、主编、作者群(文章)三个方面的复杂组合和多方博弈。

一是主编受出版机构(主办单位)的制约。在中国高校目前的期刊管理体制下,出版机构(主办单位)一般为所在大学,学报无一例外冠名为所属大学学报,法人理所当然是其校长,期刊的领导配置、办刊经费、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及其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都由所在学校决定,主编与出版机构(主办单位)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雇用与被雇用关系,主编责、权、利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栏目的设置上,主编并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将自己的办刊理念落实到办刊实践中。刊物为所在单位拥有的这种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刊物的价值取向: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学报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学校的学术水平。因此,大学的综合性走向决定了刊物的综合性走向。这是体制制约主编办刊理念实现的最大障碍。

二是主编受特定作者群(文章)的制约。在栏目的设置上,限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学科分布状况、学科平衡等各种因素,主编要把学报办成专业化、特色化刊物,受到特定作者群(文章)因素的掣肘:因为一般的大学,即使是综合性大学,单凭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作者群和文章难以满足专业化、特色化的稿源要求。

三是主编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在目前的期刊分级中,人为制造的期刊等级制度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挂钩,诸如职称评定、学位授予、导师遴选、科研奖惩制度等,使绝大多数普通综合性期刊——未进入“名刊工程”或未挤入各种评价机构认定的核心期刊的普通期刊,失去了对作者和优质稿源的吸引力。由于形格势禁,主编别无选择,只能用综合性刊物的“大篮子”维持期刊的正常运作,专业化、特色化的追求只能束之高阁。

综上所述,在专业化、特色化道路上,由于主编的主观追求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只能在综合性上止步不前。

3 社科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路径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虽然可以作为社科刊物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路径的一种选择,但就像笔者前面论述的,是不可复制且缺乏普适性的,对于众多普通期刊来说,要改变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现状,就必须走“专、特、大、强”的发展之路,因为“专、特、大、强”代表了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5]。为此,笔者认为,要在既存现实与理想追求的反差间找到平衡,真正帮助社科刊物走上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编辑学者化、专业化是刊物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前提。编辑必须练好内功,一方面编辑必须是自己掌管栏目的内行,应该争当所属领域的学者与专家,能够身体力行写稿、审稿;另一方面编辑必须熟悉自己掌管栏目的最新动态,了解已被研究透彻的学术问题、仍有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的学术议题、有待开辟的新的学术领域及问题,掌握此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疑难问题、研究方法及路径,对该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数量与所属机构、联系方式等建立数据库,从而有利于组稿和约稿。这一点赛珍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不但利用自己的崇高声望在《亚洲》栏目发表了大量文章,由此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主持管理她熟悉的专业和领域的相关特色栏目,如《远东文学☒中国译著》专栏(LiteratureoftheFarEast)、《亚洲书架》专栏(AsiaBook-ShelfConductedbyPearlS.Buck)、《东西方协会》专栏等,亲自向中国著名作家如鲁迅、胡适、老舍、茅盾、林语堂、柔石这样一些文化界知名人士组稿,刊物由此形成了特色,而且有充足的稿源。编辑学者化、专业化是刊物特色化、专业化的前提,能够充分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有充足的稿源,避免低水平重复,使刊物特色化、专业化发展落到实处,从空想状态转变为现实可能性。

第二,主编的主观能动性,是刊物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动力和保证。主编是刊物的灵魂,决定了刊物的定位和特色。这在现行的学报体制下当然存在一定的障碍,学术期刊为部门所有、期刊评级制度都对主编的权限和能力有所影响。学术期刊为部门所有,牵涉到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改变现在的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办刊经费、办公场所、人员安置等一系列问题。但不改变部门所有的现状,就难以改变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现状[5]。期刊评级制度使刊物稿源形成“马太效应”,由此一些普通学术刊物在单位的地位沦为“鸡肋”,这严重挫伤了办刊人员特别是主编办刊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虽然如此,主编并非没有作为的空间。在数字化、市场化、国际化大背景下,主编必须发挥办刊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整合资源联合办刊,顺应市场化潮流尝试社会化办刊,寻找各种办法破解目前“全、散、小、弱”综合性期刊的困境,使刊物向“专、特、大、强”转向。

第三,整合资源,联合办刊。现行的部门所有制办刊模式,使所有期刊,特别是使高校社科期刊面临两难选择:办综合类学术期刊,难以彰显特色,是单位所有、办刊条件所限的不得已的选择;办特色期刊,难以有充足的稿源且受制于学校相关部门的牵制,只能是一种点缀。因此,整合办刊资源,联合办刊,走专业化道路,是唯一可行的选择,才能在学术刊物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这种校际之间的整合资源、联合办刊[6],有别于“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模式,不是简单的模块式组合,而是实质性联合,有助于塑造刊物的文化特征和学术个性,实现内涵式发展。校际联合办刊,既可以按“条条”组合,也可以按“块块”组合。

按“块块”进行实质性联合,可以按高校期刊档次、按地域区划联合办刊,如南京—镇江—扬州地域相近,办刊人员相互之间有比较好的协作关系,刊物档次相当的刊物可以考虑联合办刊。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扬州大学等学报社科版组成联合编辑部,稿件互通,每个刊物集中力量办好一个栏目,如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这样能够摆脱每个刊物面面俱到的“全、散、小、弱”状况,有可能办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化期刊。

按“条条”进行实质性联合,可以按行业属性、按院校特色联合办刊,如同属船舶系统的江苏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联合办刊,既有历史渊源,也面临共同问题,容易形成共识。同属海事系统的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集美大学联合办刊。高校之间有长期的合作与渊源,能够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期刊社编辑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通畅,所享有的学科优势与面临的弱势短板具有可比性,从而方便彼此协商、求同存异,找准契机,达成共识,进行更高效的资源整合,摆脱目前特色不鲜明的小综合模式,办出特色鲜明的期刊。这是互利双赢的思路,也是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四,顺应市场化潮流,走社会化办刊道路。2012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7],提出学术期刊整合发展的规划方案。这个方案设定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但由于触及各方面的既得利益,特别是事业单位改成企业编制,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随着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制度的并轨,期刊改制整合期刊资源、顺应市场化潮流的社会化办刊道路阻力将逐步减小。这对改变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现状,进而走向“专、特、大、强”提供了契机,并为社科刊物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又一路径选择。

注释

[1]佚名.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增至70余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

[2]中国知网.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OL].[2015-06-13].http://www.sju.cnki.net/sju/default.aspx

[3]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联合编辑部.创刊致读者[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60

[4]陶海洋.《东方杂志》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9

[5]朱剑.也谈社科学报的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答尹玉吉先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39-155

[6]刘浩,宋雪飞,李二斌.高校综合性学报发展路径探析:以农业高校社科学报为中心的实证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4):147-156

[7]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OL].[2015-06-13].http://www.gov.cn/gzdt/2012-08/03/ content_2197787.htm

TheRouteChoicesoftheProfessionalDevelopmentandthe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for SocialSciencePublications

ZhangYuanLiChuny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212003)(Editorial Departmentof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andCommunications(SocialScienceEdition),Chongqing,400065)

Intheeraofincreasinglysophisticatedprofessionaldivisionoflabor,underthegeneral backgroundofjournalclassification,theonlyfeasiblewayforuniversitycomprehensivejournals(social sciencesedition)outofthepredicamentisprofessionaland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ofpublications.In viewofit,insidersinperiodicalcirclehavecarriedoutvariousexplorations.Routechoicesof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nd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forsocialsciencepublicationsincludegivingfullplaytothe initiativeofthechiefeditorinsponsoringthejournal,sparingnoeffortsinpromotingscholarlyandprofessional transformationofeditors,integratingresourcescompilingandpublicizingjournalscollectivelyaswellas adoptingsocialmanagingandoperatingwaytoruntheeditorialdepartment.

SocialsciencesjournalProfessional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Paradoxof 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Routechoice

G232

A

1009-5853 (2016) 02-0040-04

张媛,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春英,《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编审。

2015-10-16)

猜你喜欢
特色化社科社会科学
社科成功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社科成果展示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中国外汇(2019年7期)2019-07-13 05:44:52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