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益文(中国工人出版社,北京, 110001)
编辑学研究正在稳步前进
——《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年)》序
邵益文
(中国工人出版社,北京, 110001)
姬建敏同志新著《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是一本好书。这本书从编辑学在中国诞生一直写到2009年。六十年,一甲子,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但作者不辞辛劳,历时七年,六易其稿,终于打造成一本好书。此书收集的材料相当丰富。作者不仅集中了大量资料,而且综核名实,条理清晰,观点鲜明,成一家之言,同时精心篇章安排,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作为学术著作,这些是很可贵的。如果说,2009年出版的由丛林主编的《中国编辑学研究述评(1983—2003)》在中国编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脚印的话,那么,姬建敏的专著《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同样将留下深深的脚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说到中国编辑学研究,近年来曾有一种看法,认为其趋向“冷却”,从表面看,近几年学术活动少了一点,争鸣也不很多。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讨论。现在看,姬建敏的新著《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出版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2015年7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还出版了中国编辑学会编的《一切为了编辑学的理论建设:刘杲同志编辑思想讨论会文集》。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编辑学会第一、二、三届会长刘杲同志编辑思想的研究、阐发和弘扬,实际上也是对20世纪80年代编辑学崛起以来的阶段性总结。再说,有的权威人士说过:“编辑学包括三个部分:编辑理论、编辑实务和编辑史。” (刘杲:《出版笔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29页)而这几年编辑史出版不少,我不一一列举,只说吴平、钱荣贵主编的《中国编辑思想史》(学习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全书三大卷167万余字,它不仅“填补了我国编辑思想研究的空白”,而且“完整地呈现了我国编辑思想发展的脉络和轨迹,深刻地揭示了编辑思想的内涵、构成和特征”,“标志着我国编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年7月21日报道)。再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对2014—2015年作一个粗略的统计:编辑学三个部分,大概出书50种左右,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网站内容编辑》、群言出版社的《数字出版项目策划和开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编辑是一门正在创新的艺术》、中国书籍出版社的《当代新闻编辑二十五讲》和《编辑视界》、故宫出版社的
《人生得意做编辑》、新华出版社的《图书编校宝典》、苏州大学出版社的
《中国编辑出版史》(第二版),等等。
从以上情况看,我们只能说:编辑学研究正在深入,正在稳步地前进。
事物总是螺旋形发展的,动和静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作为学术研究更是如此。目前党中央重视媒体融合,这既给编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编辑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从各行各业考虑的,如今年双十一,仅天猫交易额就突破912亿,主要就靠互联网。有的同志主张出版业可以“编辑+互联网”,这是从编辑出书需要优选优化其内容考虑的,两者并不矛盾。互联网是一种技术手段,是工具,这个性质是不变的,出版作为文化产品,必须坚持以内容为王的原则也是不变的。同样,“优选优化”的编辑活动基本规律也是不变的,它是编辑创新和坚持产品质量所必需的;文章千古事,编辑的历史使命和担当也是不变的。可见,主张用“内容+互联网”,应该说不是没有道理。何况媒体融合、数字出版,虽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对一部分从业者来说,还是处在边实践、边探索的过程中,这正是时代对编辑学提出的新课题,正是编辑学需要很好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姬建敏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413页,定价118.0元。)
邵益文,中国工人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