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6-02-05 16:31:19胡鹏程
魅力中国 2016年18期
关键词:牛顿定律摩擦力

胡鹏程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学校 330029)

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胡鹏程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学校 33002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推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分别学习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认知方面,经过半年多的学习,虽然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熟悉科学探究的环节和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但由于牛顿第一定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符的,而且该规律不是单纯的由实验得出,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出来,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注重以探究活动为载体、感性认识为依托,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从而将朦胧的生活经验上升为准确的物理概念及规律。

三、重、难点:

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让学生确信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请同学共同参与一个实验“将课本平放在课桌上,用力缓缓推动课本移动,观察推与不推时课本所处的运动状态(重复多次)”,待学生操作完后询问同学所看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观点1: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出示在黑板上),同时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相同观点。之后再请学生观察小钢球脱手后的运动状态,并由类似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观点2: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出示在黑板上)。由两种不同观点,让学生产生矛盾,激发其探索欲望,从而引出本课课题“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五、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按科学探究的环节依次进行,由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两个环节已经在引课时有所涉及,因此新授直接从设计实验开始。

(1)、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明确设计思路,可以让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起来,设法使它受到的外力为零,看它是会静止还是会继续运动。学生会提出疑问“根本就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与学生共同对小车受力分析,竖直方向上的重力和支持力可以相互抵消,真正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的是摩擦力,如果可以设法让摩擦力为零就达到目的了,但摩擦力不可能消失。此时,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研究真空是否能传声时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启发学生在此探究中可以采用此研究方法,先让运动的小车分别滑到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观察小车运行的远近,再由实验结果通过合理的推理,猜想小车不受摩擦力时的运动状况。为了让小车一开始运动起来,引导学生知道需要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来,获取最初相同的速度。

(2)、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四人一组,每组分发一套器材,让学生根据刚刚的实验设计思路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相关的表格中。实验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

(3)、分析、思考:

先让学生给出他们的实验结果,然后依次提以下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①、小车在三种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是否相同?速度减少的快慢是否相同?②、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③、小车运动距离的远近和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分析完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小车滑到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上,小车运行的距离有多长,小车会处在一个怎样的运动状态?由此让学生得出运动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况。

(4)、归纳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相关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 ,小车的速度减小的越____,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_____。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 。在结论正确给出之后,教师介绍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此问题的研究,并给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并解读此定律当中的几个关键词“一切物体”、“没有受到外力”、“总”、“或”。再由通俗的语言概括此定律: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将一直保持静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既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也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小结及课后练习:

和学生共同小结此节课的知识并出示三道课后练习。

猜你喜欢
牛顿定律摩擦力
『摩擦力』知识巩固
理顺摩擦力
透析摩擦力
多一盎司定律和多一圈定律
牛顿忘食
倒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风中的牛顿
神奇的摩擦力
失信的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