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树华
坏员工是怎样炼成的
■ 梁树华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个商业会议。会上,一名企业家介绍了他企业的文化——用人标准:德才兼备者重用;有德无才者可用,无德有才者不用。
这家企业的用人标准实际上是中国企业用人的一条“国标”。几乎所有的管理层都希望聘用的员工和部下德才兼备,而“有德无才可用”这一条,既是对“德才兼备”稀缺退而求其次的补充,也是对“无德有才”的决绝唾弃。
标准很简单,操作起来可是难度不小。人力资源的招聘专员招人和采购员买东西虽有某些共性,但却千差万别。甄别一件产品的优劣可以采取很多技术、标准及设备进行检定,鉴定一个人是否有才(胜任工作)兴许可以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判定,但要确定有德无德,大概不是容易的事。
对企业来讲,所谓的“德”狭义上其实强调的是职业道德,更具体地说就是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爱岗敬业、服从领导等。很多企业用人虽一直信守上面的标准,在企业文化上也反复宣导,可实际效果似乎并不见得很理想。更要命的是,一些原本“德才兼备”的员工,进入公司后慢慢变的“缺德”或“无德”了。
管理者为此伤透了脑筋。有的管理者想出了“思想整风”的办法,让部下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的管理者出台重典,铁腕整治那些不遵守规章制度、工作懈怠的坏员工。结果是,整风运动大家欲言又止、批评不痛不痒流于形式;而铁腕整治就像严打,风声一过,大家该迟到的还迟到,该溜号的照旧溜号,整个团队管理松懈、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低下。
“公司的企业文化写的很漂亮,制度也很健全,不过企业文化都是口号,制度要么一纸空文,要么专门对付基层员工。”员工的抱怨并非没有道理,笔者一位好朋友就告诉我,他们公司的考勤制度虽明文规定适用全公司,但实际只对经理层级以下的人有效力。同样是迟到、早退,如果是总监、部长,那可以不用考核;经理或一般员工则按考勤制度的处罚条例严格执行。
有一次,他们公司开展考勤纪律整顿运动,管委会成员亲自到大门口监督员工是否迟到。八点过后,一名小伙子急匆匆地准备进入大门,不料被管委会的领导拦下要求登记。这时,一名公司总监却大步流星地进去了。见此情景,那名小伙子义愤填膺地说,凭什么他可以迟到,我不可以?当天,这名小伙就到人力资源部门辞职了。
这名小伙子据说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些意气用事。换做是混迹于职场的老手,遇上这样的事,当然不会出言顶撞或愤然辞职。“正面”的情况是,他会努力往上,上升到一个豁免于制度之外的职位。负面的情况是,他会选择迂回对付,比如整治期间或领导在的时候老实点,工作取巧一点……
很多公司高层在宣导公司文化时,喊出“共赢”、“公平”等口号响亮的名词,但在治理过程中又认为领导理所当然地应当享有某些“豁免权”及特权。有时候,管理者做十件正确事情的正能量影响,可能远不如一件错事酿成的负能量影响大。一个制度面前人人不平等,言行不一致的企业,员工很难相信德才兼备者能获得重用,也很难赢取员工心悦诚服恪守规章制度、敬岗爱业做一名好员工。
在这样的制度文化氛围下,最可能产生的结果就是,一部分有能力且工作敬业的员工对此心怀怨慝、愤世嫉俗,最终对公司心怀不满,对工作不再全心投入,一有机会还会立刻走人。而对于那些能力一般的员工,他们只会以混日子的心态留在公司。
“坏的制度让人变成鬼,好的制度使鬼变成人。”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公司制度不是挂在嘴边,不是贴在墙上,也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体现浸透于我们是如何践行即具体的管理行为当中的。当德才兼备的好员工慢慢“缺德”或“无德”,最终变成坏员工时,除了教育、批评及惩罚,管理者是不是也应当反思?
(责编 连晓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