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帅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及其价值分析
薛帅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曲阜273100
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生态文化,它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女性主义运动与环境运动有机结合起来。生态女性主义最早起源于西方,后传播到了东方,在东方经过本土化的改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生态女性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为各国所用,充满生命力和活力,对解决各国的女性主义问题和环境问题带来了新指导和新思路。
生态女性主义;观点;想价值
随着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为此在不断地付出沉重的代价,环境破坏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渐渐意识到此时的人类把自然界以及人类同胞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以一种非道德的态度来进行开发和利用,生态主义观点逐渐产生,而此时女性与自然的处境以及女性对环境保护的独特视角引起人们注意,生态女性主义由此而生。生态女性主义积极探索女性的被压迫地位和自然被压迫地位间的联系,以此反对各种统治和压迫行为,并把解决生态问题、女性解放作为最终目标。
(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朗索瓦·德·埃奥博尼最先提出,由此在西方社会开始传播和发展起来。西方的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第一,女性的压迫和自然的压迫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在西方社会中被视为人类统治的对象,作为一种资源服务于人类需求,而自然自身的需求却被无视,女性则与自然的处境相似,是父权统治下的二等公民,没有发言权,而生态女性主义反对这两种现象的存在,批判把女性和自然当作资源,在把男性、女性和自然放在相同位置的基础上创建了全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第二,女性主义问题的解决蕴含生态的观点,而生态问题的解决也包括女性主义的观点,女性主义和生态问题相互融合,达成结盟,生态女性主义就成为女性主义和环境伦理的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
(二)东方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
生态女性主义经过由西往东的顺序迅速传播,加上与东方各国的国情相结合,出现了独特的东方生态女性主义,具有明显的东方特色。例如,生态女性主义在菲律宾的发展,当地的女性主义学者认为菲律宾曾是殖民地,其文化既有本土的也有西方元素,生态女性应要有多种模式,关注到各国的不同点,菲律宾的传统习俗中就有对自然尊重的文化,菲律宾女性和地球的联系是互惠的,每个地球上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精神意识。
(一)理论价值
生态女性主义要求我们人类重视我们破坏的周围环境,重视自然,重视整个生态系统,整个理论框架都对以往的环境哲学提出批判,反对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传统环境哲学,以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思想面对世人,是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创新和发展。生态女性主义还丰富和拓展了女性主义,其倡导无等级之分和非暴力行为,为女性主义运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生态女性主义是不同理论的多种观点的有机融合,多层次,多结构,是一种具有差异化、多元化的生态文化。它对一些传统哲学倾向和理论观点大胆提出了批判,例如等级制度、性别歧视、统治观念、霸权主义,最革命性的就是人类中心和男性中心主义,抨击“以人为本”的观念,呼吁人们尊重自然环境,自然与人类拥有同等的权利,要约束破坏环境的行为,为保护自然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生态女性主义关注公平公正的伦理价值、人与人间的爱、情感价值、被压迫者价值等,虽然不同派系的生态女性主义差别很大,但是它们都始终坚持同一观点,那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是具有深厚的联系的。
(二)现实意义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妇女权利、环境保护和环境正义、第三世界问题等方面。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深入人心,而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些女性主义观点只是男女平等问题单独拎出来谈,立场片面;而生态女性主义则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去客观看待这个问题,把性别和环境、发展有机联系起来,把中国国情作为背景,来解决该问题。由于中国过去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且问题一直在持续,治理跟不上破坏的速度,成效不大,而生态女性主义对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理论指导,我们可以把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与中国优秀的自然观传统思想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女性解放联系起来,创造新的思想理论。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把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和女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它不仅是一套理论体系,更是一场革命运动。生态女性主义呼吁全世界的人们关注受压迫的妇女和自然,使它们得到充分理解,反抗压迫性、统治性的社会秩序,使女性解放、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都能得到好的解决,让人类在前进道路上获得一些启发,生态女性主义自身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下去。
[1]袁秋梅.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角度解析多丽丝·莱辛的《又来了,爱情》[D].东北农业大学,2014.
[2]安红,宋秀葵.从《达洛卫夫人》看伍尔夫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J].山东文学月刊,2013(12).
[3]杨树芳.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析《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性颠覆”[J].时代文学月刊,2012(2):165-166.
X2
A
1006-0049-(2016)18-02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