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华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大学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李翠华**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因当前大学教育的偏颇,人文素质教育溃泛,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人文精神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心灵;大学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睦家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成为大学生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
当下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大学虽每年都在不断扩招,但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现状来看,还是一成不变的坚持精英教育思维模式,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状,被社会各界人士称之为“象牙塔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思维上至高等教育,下至基础教育,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成绩、奖励、证书、荣誉等方面来展现“精英”的证明。有学者认为,该种教育思维模式将成为教育腐败的关键因素,对教育资源造成不公平的竞争。
但仍有一些对传统文化热爱的人士,利用课余,在一些高校内开设《健康人格讲座》、《弟子规》讲座,有不少学生认为,听讲座,一不能入党、二不能评优秀学生干部,三不能拿奖学金。更有一些人认为开这种讲座是束缚学生思维等,这些人殊不知大众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就是力量”但从全体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其实不然,更多的个体成长史更加看重的是思想、信仰及精神文化。在教育领域中,人们一直在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之间徘徊,认为只要做好对知识能力教育的培养,则精神教育就顺理成章的被接受。但人们忽略了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学生的生命成长、启发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即重视精神教育。近年来,校园杀人案的不断发生,更加体现出加强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假使一个学生成绩再好,如果对道德对精神方面有所缺失,当其人生面临挫折时可能就会丧失理智和勇气。
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然而‘德’在教育中究竟占有多大分量?若有才无德,这样的‘人才’知识越多,对其他生命、对整个社会的危险就越大。”
所以道德教育应引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视。
常听家长说,只要老师能教好我的孩子,管好孩子,花多少钱我们都愿意等类似的话语,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一味的责怪学校。其实家长的这种想法是极为不正确的,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只有学校教育,更多的部分是来自家庭教育。
(一)人文、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
“人文”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第6版)上介定为“1、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2、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也有人定义为:“‘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若想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则急需补上人文一课。若想国家进步,社会和谐,则必须以文化立国。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精神”一词,在《现代汉语辞典》(2012年第6版)上介定为“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
中华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的弘扬方面,其核心侧重于人的发展与人生价值理想的实现,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词:天人和谐、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诚实守信等。一切用来推动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尖端技术,无一不是由“人”创造的,其最后也必将用来为“人”服务;其次人的自由及发展如果离开人文科学也将不复存在,因此,通过对“人”自身学问的研究,称之为人文科学。而在人文科学基础上来引导人们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形式被称为人文精神,被立意为科学技术和经济生活的根本。
大学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学教育需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大学生更是先进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因此,大学应打破常规模式,勇于开拓创新,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大学生对文史哲及艺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对科学技术、经济及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发展做出贡献,保留人文学术研究在教育和科学上的已有地位。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不应该回到启蒙心态所代表狭隘的人文精神,而是要走向更宽广的人文精神。宽广的人文精神需要注意四个方面:个人、群体、自然、天道。如何使个人和群体取得互动;如何使人类和自然有新的和谐;如何使人心和天道能够互相并重。我们中国是天生人诚,这些观念怎样得到落实?在这个背景下,人文就四方面都展开了对人文精神的研究,同时不要对自然进行掠夺,而是要跟自然保持和谐。这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等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不管属于哪一个专业,假如我们要有人文关怀,要有一种价值的取向,这些课题我们是不能不顾及到的。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我国民间早就有“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的教导。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它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自身实践及知识传授的方式转化为人的内在品质,即修养修为、气质特征、人格品质等。人文素质教育要以当代最优秀的文化成果为主,坚定不移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将这些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要坚决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一切腐败思想。
如何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的,但人文素质教育又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在:第一人文素质教育是引导学生汲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为自身的政治思想选择和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第二从科学角度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教育两方面,其中人文社会科学主要以文、史、哲为主,人文课程与活动对解决政治方向和思想上的具体化问题不会当即产生效果,但有助于帮助学生打下文化基础,后期再经过德育活动或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逐渐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不仅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而且一但形成后,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内容,将会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
当前高校正处于深化改革过程中,为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校从最初的科技教育发展到现在的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从最初的专业教育发展到现在的素质教育。在转变过程中,虽取得较大成绩,但也出现很多问题,表现在:侧重于教学生做事,忽略对学生做人的教育;侧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培养。可见,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主要模式。
科学是一种认识体系、知识体系,主要用来辨别真假。而人文学科不仅是一种认识体系、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价值体系、理论体系,既包含辨别真假也包含对善恶的区分。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文社会科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居里夫人去世后,在评价居里夫人时爱因斯坦曾讲到:“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品质要高于聪明才智方面的成就。”没有任何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不将道德、品质、精神放在首位,道德、精神、善是导向,不讲善,真何以导向?人的精神是世界上第一宝贵的因素。在《大学》一开始就曾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我们为人处世时要坚信以“善”为目的。大学生为何要学好语文,跟“在止于至善”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三方面去分析:
第一作为生活在中国本土的中国大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中国的文字、语言、历史等,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第二假使一个中国大学生,对中国的文字、语言、文化、历史都缺乏了解,那何谈能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深厚感情呢。
第三也是最深层次的,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大国,更是一个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家,我们从不搞大国主义,也从不搞狭隘主义等,我们做的是放眼世界,是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弘扬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因此,为了世界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作为中国大学生必须要掌握本国的语言、文字、历史等,繁荣自己的文化,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这是我们作为中华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利用好了能起到积极的效果,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人文素质教育亦是如此。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包含四方面的问题是亟需解决的:一是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缺乏文化陶冶;二是学术视野不开阔,基础不牢固,缺乏专业教育;三是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不到位,过于追求功利;四是共性制约过强,学生缺乏个性发展。要改变以上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素质的教育,尤其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国对老师有两句评价:教得好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反之则是“误人子弟,贻误青春。”这表明中国人对教师重要性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
在《高等教育简报》中有篇介绍美国的小学教育情况的文章,译者感觉我国小学的数学比美国的难度要高几个等级,建议能不能降低一下小学数学课程的难度,降下一两个等级,将省下的时间用来念念唐诗,念念宋词,念念传统文化,相信对学生成人成才有益。
(四)阅读人文经典的好处
人文经典首推“四书五经”,“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五经”为《礼记》、《周易》、《尚书》、《诗经》和《春秋左传》。启蒙读物则有《三字经》、《弟子规》和《增广贤文》等。
孔子提倡“礼乐教化”,老子倡导“顺应自然”,庄子看重“浩然之气”……圣贤们的教诲绝大部分已经积淀为整个民族的人生智慧,透射出永恒的理性之光。他们教我们掌握自然运行法则,养成浩然正气,掌握“仁义礼智信”等纲常之道……人文经典,有着她独特的智慧体系,崇尚人文经典才是智慧的起点。在人文经典中,大到治国方略,小到修身方法,是众多圣贤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来文化的沉淀。
当下,喧嚣的时代和功利氛围给孩子们造成太多的“时代性格”,自私懒惰、厌学、偏执好斗…当这些孩子的负面情绪呈现在家长面前时,家长们表现出来的多是无奈的叹息。此时此刻,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曾经哺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且绵延不息的人文经典。人文经典不仅能净化人们的心灵、开发个体生命和心灵的潜能,还能励志、劝勤、勉学、诲戒、明德,启迪童蒙,指导其终生的发展方向。人文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有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里,我们对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德才兼备拥有精英气质的后代。这就需要我们对孩子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文教育的培养,使其将来能够在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成为该时代的构建者、领导者。因此,从现在起,让我们接受先祖丰沛的文化甘霖,略读人文经典,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文主义去哺育和强壮孩子的未来!
[1]朱丽华,许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4).
[2]曾钊新.走出家教误区[J].现代大学教育,2004(04).
[3]樊扬梅.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人文精神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4]唐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求索,2011(02).
G649.28
A
1006-0049-(2016)18-0019-02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资助项目“基于孝文化传承的青少年孝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JK015BZXX003)(批准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阶段性成果;2014年娄底市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国家五部办委重点项目: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探究(批准单位:湖南省娄底市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领导小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翠华(1959-),女,湖南邵东人,教育学硕士,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