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6-02-05 07:22陈砚燕朱灵岩
山西青年 2016年13期
关键词:民族教育

陈砚燕  朱灵岩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浅谈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陈砚燕*朱灵岩*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民族进步与繁荣,是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相比,仍存在着教学资源不充足、灵活性差且难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等问题。因此,合理把握民族教育的内涵、认清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际科学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推动各民族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关键词: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民族教育改革

一、民族教育的内涵

民族教育通常被视为等同于少数民族的教育,这种认识在《教育大辞典·民族卷》中也有体现,“民族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特指除汉族以外,对其55个民族实施的教育。”[1]这种看法严重忽视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是不可忽略的。因此,无论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国家还是接受教育的社会个体,对于民族教育内涵的准确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教育的体制与对象、教育内容、方法三个方面理解。

(一)从教育的体制与对象来理解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内涵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中小学教育。而更为具体地讲,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教育事业,包括学前教育(幼儿园)、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以及扫除文盲、职业培训、在职干部的进修与提高和其他的特殊教育。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是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的。少数民族地区并非只存在某一种少数民族,正如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更多的不是指代某个民族的贫困,而是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普遍贫困。

为了给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更多便利条件,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采取了特殊照顾政策与举措,如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预科班以及高考加分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地方教育发展的各项规定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这种支持是长期性的,与少数民族地区不发达的教育实际相适应。2014年9月末的第六次全国人民进步表彰大会也提到,“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搞好双语教育。”[2]

(二)从教学内容来理解

对于民族教育内涵的理解,可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入手去理解,主要分为双语教学、地方性知识的灌输、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各民族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的教育。

1.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在这里指少数民族母语与国民教育通用语言文字相结合的教学。这对于那些学前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十分有益,但其使用也要以不同民族语言通用情况为依据。如新疆、西藏、延边、内蒙的少数民族从学前教育至大学有着较完善成体系的双语教学,而很多少数民族只有部分老年人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年轻人几乎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在这种情况下用双语教学的实行将十分有难度。同时,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如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量不一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尤其是教授高中理科课程时,某些化学或物理学的学术用语在少数民族语言体系中很可能是没有相应词汇,这将影响教育的效果。因而,双语教学要以少数民族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2.地方性知识的灌输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少数部分在接受教育或参加工作时享受着国家因其民族成分而提供的优惠政策。他们理应对所处地区或本民族相关的历朝代的地方志、文联社科刊物等资料有所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久不衰也与对历史的重视有很大关系,邓小平讲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3]因而,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清晰把握自身发展历史,有利于汲取经验,从而为更好地发展自身提供动力支持。

3.民族文化的传承

不同民族创造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又构成了民族自身的特征,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使民族成为民族的重要条件。民族文化传承包括历史上的宗教教育、工艺传授与传统的各种生产生活技能的习得与言传身教。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文字,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也通过口传来承递自身的文化。而还有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往往和宗教密切结合,如回族地区的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会开设《古兰经》注释、阿拉伯语修辞学及语法、教义学等高深课。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由于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也会推行经堂教育,出现了“戴红领巾的小和尚”的现象。

4.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的教育

中国许多的民族问题出现与人们没有接受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的教育相关。民族教育不仅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也包括作为历史悠久、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的汉族学生的教育。同时,民族教育的范围应该是全方位,胡锦涛也曾指出:“要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4]只有这样,民族教育才能真正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服务。

二、民族教育与民族繁荣

民族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教育事业。但不局限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内地中心城市非自治地方的各级各类学校同样肩负着民族教育的重任。同时,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建立在各民族繁荣发展之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教育与民族繁荣之间的关系,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观察。

(一)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国家的少数民族队伍由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渐完善。然而,从80年代到今天仍有很多问题,例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干部数量与人口比例不相应、不平衡;干部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队伍结构和现代化要求不同,专业干部相对少。各民族干部能力、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无一都是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落后有着相应的因果关系。这样一来,少数民族干部的参政议政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这将直接关系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关系到民族区域自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二)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离不开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视,离不开各高校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中国民族问题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族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原来已经缩小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发展距离在扩大,这要求国家要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这将依靠政策和科学,一方面需要有一定教育背景、素质高的干部对党的各项政策的积极贯彻和落实,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实现对科学技术的传播。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低下,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只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民族间、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三)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少数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从广义角度看,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教育也属于文化,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灿烂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抢救、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民族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对于没有自身文字的民族可以运用现代的数码技术把一些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直观储存展现给后人。相应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科技、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事关各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同样需要民族教育事业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

三、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讨

(一)国民教育与民族教育的协调

民族教育与整个国家的国民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民族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受到整个国民教育发展程度与水平的制约,其进步离不开整个国家国民教育的进步。只有整个国民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使中小学生真正减负、快乐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各项自治权才能真正落实,从而双语教学(人的学习有功利性高考不考就不重视)、自编教材、自主招生(没有名额、指标)、地方性知识的灌输,才有充分施展的空间。虽然这些问题的解决存有难度,但我们相信随着教育体制深化改革,问题总会解决。

(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倾斜

国家应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照顾政策。很多汉族同胞认为那是分数面前不平等的表现,剥夺了他们的权力,这是他们不理解这种照顾政策实行必然性而产生的误解。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高考加分政策,体现了大民族要用对待自身的不平等直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来帮助少数民族以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的关辉思想,“压迫民族即所谓‘伟大’民族的国际主义,不仅在于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在于压迫民族即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5]。

(三)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发展与教师待遇的提高

双语教学充分体现了列宁坚持民族平等必须首先坚持语言平等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使用自己语言文字平等权利的尊重,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但在具体实施当中应当区别不同民族使用语言文字的不同情况,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必要性和推广使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须知,任何民族语言都是财富,都是不可替代的,人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加以区别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默默无闻地奉献,是知识与学生之间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中介。发展少数民族教学事业,必须提高教师的待遇使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稳定教师队伍,重视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否则教师的积极性将会大受打击,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也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民族卷[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4]胡锦涛.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促进各族共同繁荣进步[N].人民日报,2004-10-23.

[5]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631-632.

*作者简介:陈砚燕(1992-),女,汉族,吉林延边人,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发展问题;朱灵岩(1987-),男,汉族,山西临汾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史。

中图分类号:G759.2;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065-02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特征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发展民族教育现状及解决新措施
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就及问题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松原市民族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试析我区民族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