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杰
淮委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一期)应用思考
张文杰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2012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监控设施建设,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有效和及时评价,落实总量控制,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排污总量,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提供手段和依据。
为了全面构建淮河流域水资源监控体系,将淮河流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中,作为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河流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一期)在充分依托淮河流域已建的水利信息化设施的基础上,建设以重要河流省界控制断面、主要取水口、重要水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的信息采集为基础,以水资源管理业务为核心的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为淮河流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三条红线”管理,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科学保护提供支撑。目前淮委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实现预期目标,并通过终验。
1.省界断面在线监测能力建设
(1)省界断面水质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完成淮河水系19处水质自动监测站信息传输系统改造,将系统原短信传输系统改造成GPRS信息传输系统。
(2)省界水量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完成淮河流域41处省界断面水量监测设施改造,建设任务包括给41处省界断面监测站配备41台气泡式水位计和38套WATER-2000C遥测终端机(RTU)。
2.流域(分)中心实验室监测能力建设
完成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临沂分中心和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信阳分中心建设,提高了实验室分析自动化水平,增强了移动监测能力。
通过人工巡测,对列入《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的淮河流域39个省界缓冲区和纳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的20个饮用水水源地基本实现全覆盖监测。
3.流域水资源监控平台建设
淮河流域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由硬件设备、商业软件和流域应用系统三个层次组成。其中,硬件设备由网络及安全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调度会商设备等组成;商业软件由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备份软件、服务器软件、应用集成软件、消息软件、GIS软件、综合报表软件等组成。应用系统涵盖水资源信息服务、水资源业务管理、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持、水资源应急管理和综合数据库等。最后通过流域平台设计与集成,经流域数据中心实现与外部系统及相关内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并实现与中央平台和省级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同时,建立了淮河流域水资源基础库、监测库、业务库、空间库、多媒体库,整合了实时雨水情库数据,建成了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数据库,初步形成淮河流域水资源数据中心。
4.水资源应用系统开发定制
淮委水资源应用系统包括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应急管理系统、调配决策支持系统四大子系统。按照建设任务类型,淮委水资源应用系统分成包括信息服务、业务管理、实时调度、应急管理、规划配置、年调度、月调度、远程调度、决策会商等9个模块。目前水资源应用系统集成工作已经完成,初步具备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服务的能力。
淮委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一期)建立了水资源管理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管理精准化,管理流程规范化,资源共享最大化,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应用后可有效提高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能力和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为淮河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增强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协调和组织能力,为“依法治水、科学管理”提供新一代的管理手段。同时,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可以全面提高行政效能,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变化,满足各级水资源信息共享的需要。
通过在线监控体系,可以实现用水情况监测和用水总量控制。
结合水环境监测,能够有效地对重点水功能区实现监控管理,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水功能区水质按预期达标等,管理者能及时充分掌握第一手的水量、水质的相关信息并科学决策,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
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实现取水户、省界断面、水功能区监测、统计信息
的综合展示;在国家三级通用软件基础上,定制开发业务管理系统,可实现水资源业务流转及日常业务管理;开发的调配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了淮河干流水资源规划配置模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资源调度模型,可对淮委水资源规划配置、调度业务提供支撑;开发的应急管理系统可以为淮委应急调水工程、重大水污染突发事件的预警响应提供支撑;开发了政务内外网水资源业务门户,为业务人员使用淮河流域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提供统一的入口,为淮委水资源信息对外公开发布提供支撑。
淮委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后,将在填补淮河水资源监控手段缺乏、改善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薄弱状况、提高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项目后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充分发挥一期工程建设成效,同时与淮委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二期)相衔接,按照项目“三年基本建成,五年基本完善”的总体部署,需要尽快投入应用,为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
要进一步提高对淮委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一期)重要性的认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真正把项目应用摆上水利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2.尽快投入业务应用
在各相关业务单位及基层单位推广使用水资源应用系统,充分利用系统开展常规性水资源管理业务应用,包括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论证管理、水功能区管理、计划用水与节水管理、水源地管理等,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系统,保证系统有效运行。
3.加强人员培训
做好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培训工作,通过介绍项目工程建设情况,技术标准讲解,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操作演示,现场查看,交流互动等方式等,推进成果应用,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
4.做好项目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是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做好项目运行维护工作,使本项目购置开发的软硬件设施设备持续发挥作用;同时,做好项目各类仪器设备维护工作,定期对机器进行检查,保障信息传输畅通;落实运维经费,编制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明确责任分工,为系统运行维护争取稳定渠道,切实保障项目长效运行。
5.做好基础数据录入及核查工作
在试运行基础上,继续做好基础数据录入及核查工作,如河流(湖泊)、行政区划、涉水组织机构、水文测站、水功能区、水源地、河道断面等各类信息,为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日常业务需求提供数据支撑。
6.做好与淮委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二期)的衔接工作
目前,淮委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二期)正在有序开展,在项目(一期)应用过程中,要做好与淮委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二期)的衔接工作;同时,认真总结分析项目(一期)建设管理经验,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借鉴。
淮委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一期)已通过终验,正是物尽其用之时。将项目应用到日常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在提高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为项目(二期)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23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