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书英**2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胡书英**2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需要回归生活,向生活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感受语文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作为当今语文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使教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促使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师传授知识方式实现生活化,将语文教学与家庭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融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结合,加强语文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的确,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不仅能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一、何谓语文教学生活化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决不偏废于一方。它继承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并适应现代语文教学需要,形成相对封闭性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结构乃至教学效果上具有开放性与无限发展性。它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1]。”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这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人类生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意思是说要想使语文走进生活,就必须使语文教育与生活互相融合。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以及教育著作中也都谈及教育要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可见,生活这个丰富的资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们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使学生在生活中,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与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关键期,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字词和语言方面的学习,还需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其身心素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走进生活,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充满乐趣的教学方式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魅力,与此同时,这个学习过程也会成为学生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这将对他们日后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一切都要求学校教学要面向生活、关注生活。
(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技能
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该限于“教学就是工作、谋生的手段或传递知识的工具[2]”,不应该把自己的教学领域限于固定的课本教材,所关注的领域也不应仅是语言文字的知识世界,而是能随时关注现实的生活世界,感受生活赋予的精彩,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以此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及人生价值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树立教学回归生活的思想[3]”学会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知识和丰富的体验。语文教学生活化其实对教师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他们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还需不断摸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使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虽然新课程改革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当前的教学现实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涛声依旧”,传统模式化的、脱离实际的教学仍然充斥着课堂[4]。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仍随处可见,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会使教学充满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让课堂气氛不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自身的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进行生活化教学
(一)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不管是苏教版,北师大版,还是人教版等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以往的课文进行了调整,增添了许多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贴近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老师,您好!》一课,便是一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文本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善加利用,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联系自己平时与老师的相处的点滴,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便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及其感恩之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良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环境的生活化
学生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室的氛围,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将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生活气息浓厚、激励人向上的校园之家。在我国,一般的小学教室里都是布局规整,墙壁上挂着名人名言、警示牌、板报上写满了学习内容,教室里到处体现着浓浓的知识气息与竞争意识。而要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改善以往的教学环境,让教室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充满生活气息、洋溢出童真童趣。如在教室的布置上,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变换教室的风格;亦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趣味栏,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有趣的知识、书籍、植物等放在趣味栏里,以此彰显学生的个性、风格,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在这种人性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我们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塑造了其浓厚的人文素养,并培养了其探索精神与合作创新精神,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显示其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生命。
(三)教师知识传授的生活化
所谓教师知识传授的“生活化”,即教师在传授课堂基本知识过程中,能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教学内容寓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生活的感悟。《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到,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应明白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回忆生活的“案例”,语文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挖掘教材背后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教师应善于发现教材中的生活因子,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把知识与生活充分融合。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1.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生活
课本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工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已增强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但由于小学生没有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有的课文内容虽也离学生的生活较近,但学生对课文内容依旧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例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不少同学都见过爬山虎,但真正认真去观察它的却不多,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就很难达到和学生良好的互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实现生活语文化[5]”。比如教师可以明确的给学生规定观察任务,告诉他们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观察过程中抓住哪些特点,通过这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
2.情境创设,再现生活
在实际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些课文内容是距离实际的现实生活比较远的,比如一些古文或是抗战时期的故事,由于缺少原型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时我们的教学就可以借助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比如在学习《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排成小话剧、让学生亲自演一演,这样就把语言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运用多媒体、音乐、绘画等其它多样的方式,再现生活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小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不能把他们的学习束缚在教室里,课堂上,而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教师要努力“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7]”,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感悟、去体验。比如,在写春天来了这篇作文时,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观察春天的颜色,聆听春天的声音,让学生闻闻花香,看看小草的嫩芽,指导学生观察周围景物的变化,并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使他们真真切切的去感受春天的美景。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每个人心中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眼里的春天,写出的作文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适当的脱离课本教材的束缚,使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自主获取知识和对生活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五)小学语文教学应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8]《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不能忽视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实践性的家庭作业,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把语文教学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比如在学习感恩父母这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想想父母为我们做的令人感动的事,再想想自己又为父母做过什么,从而感受父母的爱。也可以布置实践性的家庭作业,如为父母洗一次脚,洗一次碗扥,对父母说我爱你等,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和感恩之心。社会生活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和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一片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能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使学生学到比课本上更多、更鲜活、更珍贵的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去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能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能使语文教育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舒远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学周刊(教育科学版),2011(6):130.
[2]朱竞红.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艺术,2005(4):134.
[3]杨林,杨艳.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浅析[J].人文社会科学专辑,2008(34):145-147.
[4]何碧芳.刍议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语文教学研究,2007(2):45.
[5]董加琼.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J].现代阅读,2012(9):202.
[6]刘永丽.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J].新西部,2007(14):53.
[7]王业锦.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延伸[J].语文学刊,2008(3):65.
[8]马婷.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现代阅读,2012(3):178.
**作者简介:胡书英(1991—),女,汉族,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8-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