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左江流域稻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016-02-05 00:34
山西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李 雪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广西左江流域稻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李雪*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摘要:广西左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发源地,此地的音乐极富特色。尤其广西左江流域的稻作音乐,发源于民间田地,产生于人民的劳动过程中,与人民的生活关系密切。本文对广西左江流域稻作音乐进行研究,对其传承和保护进行探讨,并对其音乐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西左江;稻作音乐;传承与发展

左江源于十万大山,流经宁明县的明江,源于越南境内流经龙州县的水口河、越南境内流经凭祥市的平而河和靖西、德保县流经越南境内又流经大新县的黑水河等直流汇聚而成。左江流域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其中以壮族为主,兼具汉族、么佬族、瑶族、苗族、水族、土家族、京族等等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片既具有原生态的土地上所产生的音乐,也与传统的、大众所理解的音乐有所不同,其更加具有民族乡土气息,蕴含了古代壮族先民们农耕稻作的文化意识。左江流域稻作音乐产生于人民农耕田间,没有具体的文字传播方式,仅仅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而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正因为左江流域稻作音乐所具有的自身特点,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逐渐开始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广西左江流域稻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需要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方法让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未来。

一、左江流域稻作音乐

左江流域稻作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民歌、歌舞、戏曲、仪式等多种形式。左江流域稻作音乐具有非常淳朴的风格,是人民在田间即兴而作或者因为某种仪式的需要而进行自发的创作。左江流域的稻作音乐凝结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象征。

(一)稻作音乐中的民歌

稻作音乐中民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极具民族特性,极富民族特点。稻作音乐中的民歌产生于农民的劳作之中,符合农民的语言习惯。左江流域的民歌富含着当地人民地淳朴之风,在歌词中运用简练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生产或者劳动。稻作民歌很少有乐器的伴奏,一般以清唱为主,即使需要乐器的伴奏,也大多以简单的乐器为主。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民歌的热情。人民在民歌歌唱的过程中,不仅融入了自身生活的场景,更加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农作时节的插秧、拔草、车水等等都会成为歌唱的内容,表达了农作时候的欢快,同时也缓解劳动时候的劳累情绪。其民歌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基本随着劳作人民的心情或者意愿而生,不需要人为传授,也不需要各种束缚式的教学内容,只需要歌唱人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发挥。

(二)稻作音乐中的歌舞音乐

稻作音乐中的歌舞音乐与民歌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又与民歌有不同的特色,其同样是左江流域民间艺术中重要的形式之一。其与民歌的不同之处,在于稻作音乐的歌舞音乐与歌舞相伴,具有歌舞的形式。歌舞音乐最早产生于宗教的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在祭祀中的应用越来越少,更多是开始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和娱乐形式。稻作音乐中的歌舞音乐,虽然与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是其同样反映的也是人们的生活,反映的是人们生活中的世俗人情。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信仰,一方面体现了农耕人民的生活,两者在歌舞音乐中融为一体、难解难分。左江流域稻作音乐中的歌舞形式雏形是模拟舞蹈,其舞蹈中处处体现了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模仿,对劳动生活的模仿,以及对大自然的模仿。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模仿形式,让稻作歌舞音乐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三)稻作音乐中的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左江流域稻作文化中的戏曲音乐同样也具有悠远的历史,具有独具特色的鲜明特点。左江流域的戏曲音乐以壮戏为主要形式,包括壮诗剧(亦称壮族师公戏)、壮族木偶戏(或称靖西木偶戏,族地区只有这种木偶戏,故称)、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四个种类。稻作音乐中的戏曲音乐主要是从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和内容进行取材,并进行了夸张的演绎,让戏曲中的各种动作具有稻作的特点,对整个稻作过程进行推演。稻作音乐中的戏曲音乐,与当前的各种主流戏曲音乐不同,其唱腔是从当地的民歌发展而来的,因此,其戏曲中也融入了一定的民歌形式。调试音阶是壮剧唱腔调式构成的决定因素,此因素的融入构成了壮剧所特有的戏曲风格。也正因为此因素的融入,让壮剧音乐的的风格呈现了不同的形式和曲调。左江流域稻作音乐中的戏曲音乐,融入了其当地所特有的文化内容,既将稻作文化发扬光大,也促使了戏曲本身的发展。

(四)稻作音乐中的仪式音乐

左江流域人民从很早时期便开始使用稻米作为粮食,也正因为稻米的农耕和种植养育了左江流域的人民。因此,左江流域的人民对于稻田具有一种天然的崇拜之情。在古代时候,人们举行祭祀仪式来祭奠圣灵的保佑能够让五谷丰登,让人们的生活富足。随着当地的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祭祀的仪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是对于仪式音乐的应用则一直传承下来。当前阶段,左江流域仪式音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的重要场合,与之前的祭祀所使用的仪式音乐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在进行婚嫁时候所使用的音乐更为欢快、美好、热闹,在祭拜、殡葬等情况下所使用的音乐则更为哀伤、空灵。其一方面更加具有山歌的欢快形式,另一方面也同样具有尊崇的虔诚内心。

二、左江流域稻作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我国当前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之中,人们的思想和认知也更加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本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不应当放弃,而是应当对本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予以继承和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形成文化的共融和共存。左江流域稻作音乐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元素之一,其所带给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具有根本性,形成了自身的特有文化。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群众层面,无论从当地民族发展还是从我国文化建设方面都应当对其进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首先,国家要对左江流域稻作音乐引起高度重视,采用更加广泛和多样的形式对其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左江流域的稻作文化,以及基于此文化所产生的音乐。同时,还要对此类型音乐进行广泛传播,采用当前更加广泛的传播渠道,比如网络等形式,对其进行系统介绍,让其传播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更要远播海外,让其他国家的人民都了解我国的文化和音乐。其次,对于左江流域稻作音乐的传承和保护还需要让“继承人”对其进行更好的熟悉和认知,这就需要将稻作音乐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范围,让学生从基础对其进行学习,打好文化和音乐学习的基础,做好文化和音乐学习的继承和传播,将稻作音乐发扬光大,做好稻作音乐的继承人。第三,相关部门以及教育体系要做好专业人员的培养工作。稻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积极作用的发挥和推动。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好稻作音乐专业的设置,让高校或者基础教育建立起相应的更加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让学生们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更加具有专业性。

左江流域的稻作音乐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样,是广西西南地区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社会的发展、外界因素等影响,这些珍贵的音乐传统文化逐步被淡化,为此,广西政府、文化部门等做了许多补救措施,地处边境地区的崇左市、东兴市、防城市等为左江流域的民间文化的传承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对左江流域稻作音乐的抢救、挖掘、整理开展活动,通过多种渠道传承和保护这块民间瑰宝。

(一)宣传教育、文化传播的途径。通过各种壮族文化活动,以歌圩、艺术节、文艺表演等形式,把传统民族文化传承。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一曲优美动听的天琴弹唱使天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广西崇左首届国际商务文化(壮族歌坡)节、2014年崇左市陆路东盟商务节;广西崇左“三月三”歌坡节、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天等指天椒节、龙州天琴艺术节等等,这些歌圩形式的活动客观的反应壮族人民生活,具有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把传统的民族音乐和现代的音乐作品相结合,特别是每年“三月三”壮族山歌擂台赛,每年有很多山歌手参赛,参赛曲目多为民间歌手原创作品,以人们自愿参与,自主集会的活动,用方言把民族文化口口相传,是传播稻作音乐的最佳途径。

(二)形成品牌效应。一说起广西就想到“歌仙”刘三姐,想到刘三姐和阿牛哥的浪漫爱情故事;一提到壮族“那”文化,就想到那坡黑衣壮原生态民歌、平果“嘹歌”等;随着社会变迁,珍贵的民族文化成为当地的品牌。左江流域稻作音乐以“花山”岩画为中心,花山壁画中的人物图形蕴含了古代壮族先民们农耕稻作的音乐文化意识,2015年10月,宁明花山壁画是广西唯一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由宁明民间作曲家吕少贤词曲的壮语《花山迎客歌》是花山申遗的主题歌,旋律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宁明花山艺术节、花山骆越王节等等,形成左江流域民族音乐的品牌。

(三)挖掘和申报。左江流域的民族音乐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壮族山歌、戏曲、歌舞音乐、仪式音乐还是巫术音乐、民族传统乐器,都得到政府和广大民众的传承和保护。就天琴而言,已被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获得“中国天琴艺术之乡”之称号,花山岩画也在申报世界非遗,传统乐器啵咧、独弦琴等相继进驻中小学、艺术培训中心。目前各地方政府组织了民族、文化、文史等部门人员及老民间山歌手等收录壮族山歌近4000首汇集《民间歌谣集》、编印了《崇左壮族山歌集》等等。还把山歌资料拍摄整理,录制成光碟,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壮族山歌文化。另外广西文化部门、民委、地方政府以申报课题立项来保护和传承左江稻作音乐,如“壮族天琴文化研究”、《左江流域稻作音乐的艺术特征研究》等。

三、稻作音乐的发展及思考

近年来,左江流域稻作音乐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及各少数民族的风俗,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各有关文化部门及专业音乐工作者的挖掘,打造品牌。例如:2003年9月龙州县邀请民族音乐家范西姆等到龙州采风,范老师对天琴的民族性给予肯定,并建议在改编和挖掘中尽可能的保持原生态音乐,采用各种音乐元素和创作手法丰富民族音乐,为这次采风创作歌曲《唱天谣》;2004年2月25日至28日龙州县委宣传部邀请了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潘木岚、曹军到龙州考察。各级政府不仅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并做了相应的措施。通过政府组织引导,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弘扬民族文化。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精神,各地方政府建立抢救保护为基础、传承发展为核心、建较完备的制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保护与开发利用。以崇左市为例充分利用“中国最美的瀑布—德天、”“中国天琴之乡—龙州”、“古骆越文明之都—宁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凭祥”、“恐龙故乡—扶绥”等旅游品牌,作为推动左江流域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融入壮族文化元素,提升音乐的魅力。

左江流域的传统节日氛围浓厚,特别是乡镇的传统文化,对稻作音乐的传承有很大推动作用。渠黎乡新安镇的“三姐”歌坡节;大新县下雷镇的霜降节、宝圩观音诞;天等县福新壮族歌圩;宁明县纳利花炮节、峙浪桥公母歌坡;龙州县金龙侬侗节、龙州伏波诞;凭祥的武圣功庙会、江州区的金山节、太平壶关歌圩等经典歌圩等等。各乡镇、村传统的歌圩节,政府做到组织引导,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延伸和增强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利于稻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另外,为传承和发展稻作音乐做好储备力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坚持办好山歌手培训班、成立乡镇为单位组建山歌队,重点保护和扶持优秀的山歌传承人,充分发挥其壮族歌圩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作用。还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和各地方互相交流音乐文化,并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及研究。总之,稻作音乐的发展不是独立的,是结合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左江稻作音乐,使其成为打成一张响亮的名片。

四、结语

左江稻作音乐是稻作文化的一种,是反映左江流域的民族文化,以及人们的语言、民俗、审美、信仰等。传承和发展左江流域的稻作音乐不仅为挖掘广西民歌的音乐素材提供有力的参考理论依据,也更好地保护民族音乐遗产、传统文化,从而让左江流域传统的音乐文化资源获得更有效、更合理的使用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张悦.2015中国音乐:创作为先彰显时代精神[N].中国艺术报,2015,12,30004.

[2]黄尚茂.龙州布傣天琴艺术传承与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

[3]王琳.中国农本观念中的“稻作时令歌”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04:13-20.

[4]张佳怡,刘茜.浅论嘉兴的稻作民俗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5,18:176-177.

[5]陈丽琴.平南牛哥戏的传播与传承[J].四川戏剧,2010.03.

[6]何洪.壮族“天乐”研究[J].艺术探索,1997.S1.

作者简介:李雪(1982-),女,瑶族,广西凤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019-02

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左江流域稻作音乐的艺术特征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Y2015YB326)。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试论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
河南大调曲子传承与发展新途径研究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