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方略探讨

2016-02-05 03:27:52方增强
治淮 2016年10期
关键词:保土坡耕地水源

方增强

安徽省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方略探讨

方增强

一、安徽省水土流失现状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流域,国土面积14.01万km2。按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安徽省属于以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区中的南方红壤区和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其形式主要是面蚀。

根据2015年卫片解译和调查成果,全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2447km2,占国土总面积的8.88%,其中轻度流失面积7133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7.31%;中度流失面积4671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7.52%;强烈流失面积37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3.03%;极强烈流失面积169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36%;剧烈流失面积9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0.78%。

全省水土流失68.87%的面积分布在人类生产活动较为集中的25°以下的区域,10.45%分布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35°以上区域。轻度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5°~25°之间,中度流失主要发生在15°以上区域。

水土流失面积最多的是六安市,达2690km2,其次为安庆市和宣城市,分别为2360km2、2021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最高的是安庆市,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17.43%,六安市、宣城市居其后,分别为17.41%、16.42%。水土流失面积比例最低的是阜阳市、亳州市和蚌埠市。

全省105个县(市、区)中,水土流失面积在300km2以上的县(市、区)有11个,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超过20%的有8个。

二、水土保持区划

为了科学合理的确定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措施体系,体现不同区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需求的一致性和区间的差异性,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中涉及安徽省的6个三级区作为省一级区,即皖北萧砀黄泛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淮北平原岗地农田防护保土区、江淮丘陵岗地农田防护保土区、沿江丘陵岗地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皖西大别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和皖东南低山丘陵生态维护水质维护区。上述各区主导功能中包括防风固沙、农田防护、水质维护、水源涵养、人居环境维护、生态维护和土壤保持等水土保持基础功能和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功能。

三、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

依据水土保持法和安徽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规定,按照因地制宜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划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家和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分析安徽省水土流失及其潜在危害的分布状况、防治现状、各区水土保持功能重点维护和提高,以及水土保持未来工作方向,提出“两岸两带四片”的水土流失防治总体格局,其中“两岸”是指强化皖江两岸城市水土保持和重点建设区域的监督管理;“两带”是指大别山—江淮分水岭水源涵养保土预防带和皖东南生态维护水质维护预防带;“四片”是指巢湖东南片、三公山片、大龙山片和狮子山片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田防护及人居环境维护。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全面治理。水土保持应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以治理为主向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转变,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全面预防,促进水土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强封育保护和局部治理,保护地表植被,扩大林草覆盖,将潜在水土流失危害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监督、严格执法,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区分类合理配置治理措施,坚持生态优先,强化林草植被建设,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加大坡耕地和侵蚀沟的治理力度,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维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防治方略

1.皖北萧砀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

该区土壤以潮土为主(沙土和泡沙土),有机质含量低。区内开发强度大,人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造成大量的土壤有机成分流失。水土保持重点是重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预防保护,加强河道生态整治和堤岸防护林建设,保护好现有防护林植被,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2.淮北平原岗地农田防护保土区

该区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是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该区水土流失总体轻微,局部地区坡耕地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但城镇开发、工矿企业等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保持重点是预防和保护现有水土资源,控制面源污染,加强河、沟、渠植被防护,建设网格防护林。实施退田还河还湖,禁止在堤坡和河滩地上耕种。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和采矿塌陷区的综合治理。

3.江淮丘陵岗地农田防护保土区

该区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湖泊、水库、塘坝众多,利于发展农林牧渔生产。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疏幼林地和经济林地,以及城镇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区域,人工造林树种相对单一,不能有效发挥森林生态防护效益。水土保持重点是实施江淮分水岭林地区域预防保护措施、坡面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控制面源污染,保障分水岭两侧水库、湖泊的饮用水安全;加强低丘缓坡地,尤其是坡耕地、园地、经济林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沿江丘陵岗地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

该区水热条件优越,是安徽省水稻主产区和国家粮油棉生产基地。由于长江支流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历史上的坡耕种植和全垦造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加之城镇及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湖盆淤积严重。水土保持重点是控制经济林地的林下水土流失及低丘缓坡地开发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改造坡耕地,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注重建设长江生态防护林,与经济林建设区相结合,保护水源、面源污染控制、绿色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新农村建设等。加强河流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维护河流湿地健康生命,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实现水清、岸绿、流畅、景美;通过生态清淤、生态驳岸、生态绿化等措施,提高生态自我维持能力。实施以绿代水、增加植被覆盖等措施,打造绿色生态廊道。

5.皖西大别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

该区气候条件适合松、杉、竹及茶树等亚热带经济林木及蚕桑等发展,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安徽省仅次于皖南山区的第二个林茶基地,也是我国革命老区。由于山高坡陡,且地表土多为花岗片麻岩风化物构成,土壤抗蚀能力差,只要地表植被破坏,土壤流失随之产生,植被保水保土和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林地剥蚀严重,土层变薄,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坡耕地和稀疏林地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保持重点是加强水源地预防保护、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治坡耕地和坡式经济林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维护生态屏障和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整治坡耕地和坡式经济林地,建设坡面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促进谷地和畈区农业发展。

6.皖东南低山丘陵生态维护水质维护区

该区气候条件优越,是安徽省最大的林茶基地。山高坡陡,土壤抗蚀能力差,坡耕地和稀疏林地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重点是预防保护为主,加强黄山、齐云山、清凉峰、牯牛降、九华山等现有植被保护。结合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建设,维护生态屏障和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封山育林和疏林地改造,加强水源涵养林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提高林草覆盖率,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建设清洁型小流域,加强坡耕地、茶园、果园水土流失防治。

六、结语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安徽省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作用,生态与经济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维护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形式多样、强度不等、程度不一,且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重点工程建设需多方投入,应进一步创新综合管理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应结合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建设、清洁小流域建设等,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全民共治,全社会共享

(作者单位: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230088)

猜你喜欢
保土坡耕地水源
“排水保土”措施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人民长江(2023年12期)2024-01-05 07:26:02
保护水源
品牌研究(2022年18期)2022-06-29 05:33:24
从“保土”到革命:共产党、农民与乡村动员
——以中共与豫东南枪会关系为中心(1925—1930)
苏区研究(2021年3期)2021-11-26 06:20:52
南水源头清如许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18
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调水保土效益研究
乡村科技(2018年24期)2018-10-26 06:10:50
保土剂对黄土丘陵区土壤保土效果的实验研究
地下水(2017年1期)2017-03-08 05:11:02
建平县实施国家坡耕地治理项目成效及经验
寻找水源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中国水利(2015年24期)2015-04-25 08:14:51
种植苎麻对南方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