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对西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发展的影响

2016-02-05 03:27
北方音乐 2016年17期
关键词:管风琴古典主义巴洛克

呼 雨

(西安卓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巴赫对西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发展的影响

呼 雨

(西安卓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本文通过参考一些国外音乐史方面的专著,浅议了巴赫在宗教音乐、音乐理论、器乐运用三个方面对于西方巴洛克时期的贡献,论证了巴赫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对于巴洛克时期之前(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形式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对之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发展的影响。

巴赫;宗教音乐;音乐理论;器乐;和声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与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2.23-1759.4.6)通常被认为是西方巴洛克时期(1600-1750年)最杰出的音乐家,并基本以他们两人的逝世时间作为巴洛克时期的终结和古典主义时期的开始。在西方音乐史上,巴洛克时期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发展,使得在文艺复兴后期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和器乐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调式、调性的概念以及围绕着调式、调性的绝大多数音乐理论都成型于此时期,并对接下来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瓦格纳深刻有力的艺术作品做了准备。

一、巴赫对宗教音乐艺术的贡献:

1708年,巴赫在魏玛宫廷担任管风琴师时,创作了它的第一部宗教音乐作品,这是一部有管弦乐队伴奏的重唱声乐套曲,并在几年后被任命为首席乐师。1708年到1723年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是巴赫一生最为高产的阶段,共为教堂创作了5套,200多部宗教音乐,也将宗教音乐艺术推至了最辉煌的时期。其中,《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和《圣诞节清唱剧》等是其一生中最伟大的声乐作品。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特征在当时被认为:艺术作品往往通过具有一定含义的符号或符号体系,呈现出特定的艺术形象,巴赫的《圣诞节清唱剧》就是一个典型,这部作品从题材上属于受难曲(受难曲是清唱剧的一个分支题材,这类题材主要取材于耶稣受难前后的事迹),而巴赫并不是简单地给旋律填上歌词,而是运用了起源于十七世纪歌剧中仍未成熟的结构形式:宣叙调和咏叹调,对宗教内容进行了多个层面的阐述与解释。

从旋律动态和结构编排上来看,《圣诞节清唱剧》在西方音乐史上首次使用了几种固定调性的规律化结构,从而开创了以稳定、和谐、严谨的旋律动态来突出一个或一组主题的形式,时至今日,全世界90%以上的音乐都依然在遵循这一规则。

配器方面,巴赫擅长于在宗教音乐中使用不同的乐器来代表作品中不同的角色。例如在作品中用两支对位配合的双簧管分别代表基督与百姓,或用和声支撑基础的通奏低音在两首宣叙调之间紧密相连,象征着百姓对耶稣信靠的根基,或用轻柔的圆号声来表现耶稣对于世人的爱心与奉献,等等。虽然巴赫一生未涉足歌剧的创作,但他所运用的这种配器方式,对后来几个时期的歌剧创作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巴赫对音乐理论方面的贡献:

赋格曲是巴赫将十七世纪以前的“卡农曲”进行变化发展后创造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卡农曲,是一种结构简单而又严格模仿的音乐形式,通常由几个声部按照一定的规则先后进入,重复演奏主题,由一个主题旋律的几个重复段落来组成。而赋格曲的结构更为自由,和声更为丰富,它由一个单声部首先进入主题,在数个小节后,由另一个声部对这个主题进行“应答”,这种应答一般是五度音程的重复。在应答的同时,首先进入主题的那个声部,对应答的声部通过对位法来进行伴奏,之后,第三个声部、第四个声部等等再依次按照这个规则出现,直到所有的声部全部出现为止。在赋格曲里,应答的声部如果只是在主题的五度音程上再现主题,叫做“纯正的赋格”,如果不转调而把主题变相出现,叫做“调性的赋格”。由于同一调性的作曲方式存在着诸多的可能,所以赋格曲在旋律上存在着无穷的变化,后期古典主义的赋格曲大师们,同样采用巴赫所创造的表现手法,包括贝多芬著名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大赋格》,全曲都充满着巴赫的赋格曲理论。

另外,巴赫在魏玛宫廷担任管风琴师时,他希望能在所有的调式调性上作曲,所以把管风琴的音调根据钢琴的调音方式进行了改造,使得管风琴每个琴键之间的音程关系有固定的比例,这种调音体系,就是人们所说的“平均律”,也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名字的由来。直至今日的管风琴,依然是这种调音方式。而在钢琴方面,巴赫改造了原先的钢琴指法,原先的指法直至十八世纪初,都只用三根手指的来演奏,巴赫的《钢琴演奏法》一书,使指法的运用更加的科学与完善,推广了拇指与小指的使用,并主张手指以“L”型弯曲的演奏姿势来替代“C”型几乎平直的姿势。

三、巴赫对于器乐运用方面的贡献:

在巴赫所作的奏鸣曲中,他竭力的想把每一种独奏乐器发挥出一切的潜力和效果,甚至在一个乐器上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这样的构思乍一看自相矛盾,但他却达到了目的,在《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中有所体现,此后无人再有这样的作品。而在协奏曲中,相反,他似乎已经用尽了当时所有乐器手法中一切可能的结合。他写了用弦乐四重奏伴奏的两架、三架、四架钢琴协奏的作品,和用四重奏伴奏的小提琴、双簧管、长笛、小号、以及两只长笛的协奏曲,还有三个小提琴、三个中提琴、三个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等乐器的协奏曲,甚至在《马太受难曲》中,他竟用了三个合唱队、两个乐队、两个管风琴。

巴赫作为乐坛的巨人,他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描述技能,而在于对于和谐形式的高度敏感,因为现代音乐理论的框架在巴赫之前的时期并没有形成体系,这个体系初步的形成是由巴赫同时期的法国作曲家让·菲力普·拉摩(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来完成的,所以在巴赫的创作中,没有太多严谨的音乐理论可以参照,在那个三度音程是否是和谐音程都需要争论的时期,能参照的只有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是中世纪时期的大师们的经验(特指和声、调式、对位)。巴赫的同辈中,其实也不乏能工巧匠,也有亨德尔这样的作曲大师,但他们的名字不为人知,至少作品已经渐渐被人遗忘,这是由于在这个时期,许多好的作曲家都被时代所迫,一生投身于宫廷音乐的创作之中,这些音乐不仅并不感人肺腑,并不悦耳动听,而且受众面很小,也不会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大的影响。而巴赫的大多数作品,所尊崇的是自己炽烈的内心世界,听众即使不能领会其“意义”,也会在听觉上和心灵上得到满足,同时为他的音乐着迷,感动。

呼雨(1983—),男,汉族,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2009年开始学习电声吉他,2016年通过考核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同年受邀成为西安音乐学院客座讲师。

猜你喜欢
管风琴古典主义巴洛克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演奏技巧的对比性研究与思考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暗调巴洛克之二》
七问管风琴
小议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魅力
向古典主义致敬
帕切贝尔的管风琴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