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

2016-02-05 01:24:44
北方音乐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校创新

武 鹏

(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

武 鹏

(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摘要】随着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的合唱指挥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传统的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不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合唱指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策略,以期为提高我国高校合唱指挥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创新

本文章受湖北科技学院校级资助项目资助,编号为2014-XB-050。

合唱指挥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中一门新兴的学科,相比于其他传统的音乐门类学科,合唱指挥的教学基础相对较弱,教学资源和手段也十分有限。合唱指挥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发展改革相对滞后,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于合唱指挥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需要教师不断的摸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保持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合唱指挥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是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合唱指挥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高校合唱指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理解的片面化

当前高校的合唱指挥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的目标是单纯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导致学生的的学习压力过大,难以保持对合唱指挥课的兴趣和热情,加强后期学习的难度会不断增加,导致这种现象愈发加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课程的思考和自我反思,没有以学生之际情况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及时地调整,在教学中盲目追求速度,过于重视学生技巧的训练。这些都是由于教师对课程理解片面化造成的问题,最终导致学生合唱指挥水平参差不齐。

(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许多高校的合唱指挥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化的特点,过于注重技巧性。 传统的被动式灌输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的传授动作、音准、音色等技巧知识方面的训练,而没有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投入关注,导致学生只学会了如何演唱,而不懂得在实际表演中的灵活变动。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在合唱指挥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不论是专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还是艺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合唱指挥教学中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凸显时,学生更能主动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问题,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就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予以关注和重视,其次,教师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际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中来,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校中的合唱指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想象力、创造力等。例如,在合唱指挥教学中利用音乐教学法,将其与教学手段充分结合,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也能获得内心体验,教师则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肢体动作。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而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这对于学生音乐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合唱”与“指挥”的联合教学

目前高校中合唱与合唱指挥两门学科仍是一种相互独立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合唱与指挥教学相互脱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将合唱与指挥相结合,进行联合教学,例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科互动的教学场景,合唱的学生与指挥的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双方都能体验到“合唱”与“指挥”的角色。在完成角色互换的体验环节后,教师可就同学们的表演给予评价,并表示肯定与夸赞,同时,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合唱与指挥两种角色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在学生亲身体验了角色变化带来的不同后,便更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更好的进行合唱与指挥,实现二者的良好配合。例如在《雪花》这首作品的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可先做作品的创作背景,《雪花》是首浪漫且富有诗意的合唱作品,音乐深受19世纪德国浪漫派作曲家J·勃拉姆斯、R·瓦格纳等人的影响,同时带有某些英国风格,投入自然怀抱,对生活充满希望,让学生对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注意选择适宜《雪花》作品的练声曲,每次排练前除开声外,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与作品相关的练声曲的对学生进行练声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对指挥手势的设定要先依据文本的一度创作进行案头分析,并按照合理的二度创作以及演唱提示内容进行相关的手势设计,手势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一准、二简、三美。

(三)利用心理效应与律动教学法

相关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因素,利用心理效应能很好的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合唱与指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情感因素对教学的重要性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利用愉悦性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合唱指挥教学的效果。由于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各方面知识快速吸收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丰富、理性思维不强等特点是这个阶段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因这些心理特点的存在,导致高校学生往往出现情绪波动大和行为较多变的特征,尽管如此,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仍然具有较多的优势。在合唱与指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的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心理效应和律动教学法,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高校音乐教师要主动的改变教学观念,在合唱与指挥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合唱”与“指挥”的联合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心理效应与律动教学法。通过这些手段相信能让学生对合唱指挥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提高合唱指挥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不断进步,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合唱指挥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勇.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方法的创新[J].大舞台,2013,24(12):221-222.

作者简介:武鹏,男,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高校创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