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千只鹤》中人物命运蕴含的意义

2016-02-05 00:34徐梦娴
山西青年 2016年7期

徐梦娴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浅析《千只鹤》中人物命运蕴含的意义

徐梦娴*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千只鹤》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一部获得诺内尔文学奖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复杂容易引起争议的小说。本文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运用弗洛伊德意识分类法对人物心理的矛盾进行分析,并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浅析人物的命运。

关键词:心理解读;人物命运;文本氛围

《千只鹤》这部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令人倾心的爱情故事,它的魅力在于文本之中充斥的淡淡忧伤之感。不管是表达初见美人的欢喜还是面对情人的死去,感情一直是微波起伏且整体平静的,这个氛围的形成和很多因素有关。第一,作者自身的写作手法。第二,大部分日本文学作品的一个独特之处。第三,这种写作气质与川端康成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思考十分契合。第四,这种氛围主要是通过对环境、茶道以及茶具的描写而展现出来的。充分把握和体会这种淡淡的忧伤氛围,理解人物形象和对思考人物命运,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思考作品才能更大程度的理解到作品蕴含的真正意义。

文本主要描写了栗本近子、太田夫人、文子(太田夫人的女儿)和雪子四位女性,他们与菊治之间的关系,且这些关系具有特定意义。从人物塑造的视角上来看,是她们四个的共同作用塑造了菊治这个人物的完整形象。运用弗洛伊德的意识分类法可以分析人物自身的心理矛盾和人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解释和进一步揣测他们各自命运的象征意义。除此之外在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作者本身对生与死的思考。

近子在文中是一个“反派”的角色,菊治在八九岁时跟随父亲去近子家,碰巧看见了近子胸前那块长着毛的黑痣并知道了她是父亲的情人,并从父母的谈话中得知父亲认为那块黑痣是一种乐趣和魅惑。菊治认为黑痣意味着丑陋,他对丑陋厌恶的本性使得他不愿意接触近子。菊治对太田夫人的爱是出于本我意识中对性欲的渴望和对女性柔美的渴求,他和太田夫人是乱伦的关系受到了超我意识中道德伦理的谴责,菊治并不感到后悔和丑陋,违背道德伦理所带来的羞耻感在菊治对女性身体柔美的享受中得到了中和。近子是真正遏制菊治本我意识中的性欲和让菊治从美中抽离去面对现实黑暗和丑陋的人,近子的存在会让菊治得到一份生命的真实感,即使这份真实感来源于黑暗中也可以看见的“黑痣”,让至少让他产生了清晰可见的厌恶感,让他感觉到了生命的真实存在。每当菊治想起雪子或者沉浸在对完美事物的幻想时,近子的黑痣就会出现在菊治的脑海里,打破菊治的想象,时刻提醒完美的爱和事物是菊治永远无法得到的,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心理暗示,黑暗里的丑陋是现实而刻骨铭心的,而美只是幻想。

川端个人经历对作品影响体现于近子和黑痣贯穿于菊治这个人物形象发展的始终,以及对太田夫人和她女儿命运的安排里。太田夫人的丈夫死后,因为对爱的渴望一时找不到出口而将感情放在了三谷身上;在三谷去世之后,再次将感情挪到了菊治身上,并且与菊治发生关系后自杀了。太田夫人就是一个被爱穷追不舍需要有对象让自己来爱的女人,但是与菊治的乱伦关系又让她产生了很大的负罪感,因不堪负罪感选择自杀进行解脱,这是她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之后的选择。一方面出于本我的欲望和对爱的渴求,她把菊治当做了三谷先生,并将这种爱嫁接在他身上来得到自己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在超我意识中又对这种关系产生了极大的罪恶感,她是经历着本我与超我之间挣扎的,但是因为无法处理她自身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最后自我失衡选择自杀。

文子一开始是排斥母亲和三谷先生来往的,这是本能意识中对丑陋事情的排斥,但后来战争的爆发,让她意识到死亡就在眼前,不由得对母亲产生一种同情之感,后来对三谷先生的态度急剧转变,这是本我意识中对母亲的爱与同情。文子与菊治发生关系后,将“志野陶”打碎也从菊治的生活里消失了。她和她母亲因为追求完美,所以害怕自己和志野陶被拿来同别人或者别的物品进行比较,把志野陶摔碎然后选择离开就是摆脱被比较命运的方式。文子和她母亲一样处理不了自己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而走向极端。

雪子在文本里就是一个美的化身,满足了菊治对美的幻想,菊治甚至因为雪子而失眠,但他始终告知自己雪子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是想接近而永远无法触摸到的存在。从另一方面解读,菊治之所以认为雪子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体内是肮脏的,会亵渎了雪子、“千只鹤”这类完美的事物。最终雪子在知道了他与太田夫人的事情后,离开了菊治,菊治对美的幻想终究破灭。

太田夫人、文子和雪子最后都离开了菊治,这样的命运安排给作品增添了无尽的感伤气氛。在结尾处,文本的忧伤氛围达到了饱和。川端对文本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最后的结局有他个人生活的影子,现实生活中他的亲人和四位情人都离他而去,文本里菊治的父母和太田母女也都从他的生活里消失,只留下“黑暗”的代名词近子在世上。这也是川端个人对生与死的思考,解决不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制衡关系,人本身的存在和现实生活成为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菊治”去公园的林荫处寻找解脱的方式,通过对文本人物命运的分析,感受作品传达的那份对生命中身边人一个一个离开所带来的极度悲哀之感,这种感受达到极致是一种平静的状态,但内心是扭曲且无法平复的。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2004.

[2]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千只鹤[M].南海出版公司,2013.

作者简介:徐梦娴(1995-),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2013级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1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