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分析

2016-02-05 00:34孙天慧
山西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

孙天慧

北票市委党校,辽宁 北票 122100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分析

孙天慧*

北票市委党校,辽宁北票122100

摘要: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上的相通性作为出发点,分析了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互动融合,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现代化;中国化;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积极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性的一面,而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科学思想理论体系,两者之间无论是在思想建设方面还是在执行方式方面,都具有互通性,两者之间的互动融合具有必然性。

一、内在精神上的相通性

(一)实践方面

传统文化对于“纸上得来”与“躬行”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无论是哪一种思想观念,都强调“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传统文化中,“行”的地位要远远高于“说”。而马克思的根本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从辩证统一关系中可以看出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实践在人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中占据根本性地位。它着重强调“改造世界”的实践目的高于“认识世界”的理论诉求。因此,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上基本保持一致,这也是为什么两者可以在实践方面进行相通相容的原因。

(二)人本方面

中国传统化文化自古以来注重“民生”和“仁爱”思想。无论是儒家思想中的“和”和“爱”、商周时期的“民惟邦本”思想精髓、王夫子的“君以民为基”思想,无不彰显着民生的重要性和人民群众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它主张“社会本位”。所谓“社会本位”是指人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对于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不容小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宣扬的核心理论和价值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发展虽然受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限制,但是无论是在君王国家还是民主国家,人所起的建树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政治方面,还表现在思想方面”。大多数思想学者或者政治家认为人只是实现统治的手段,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仅是帮助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手段,也是实现政治统一的目的所在。简而言之,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人学本质的探讨方面存在不一致性,但是二者都重视人民群众对于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的重要性。就这表明两者之间对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看法具有相通性。

二、融合的必然性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系主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之上,根据实践表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能够为科学家们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们社会发展手段带来科学依据。但是这只是一种理论基础,并不能完全作为一个民族实现政治统一和找寻发展出路的唯一手段和理论基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而言,它必须依托于具体的民族性东西才能够得到实现,涵盖了历史的民族形态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二)社会发展需要

在工业化时代,欧洲大部分国家已经开始走向工业文明时代,但是中国还止步于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农业时代。欧洲工业文明思潮在世界的传播促使中国人们开始将眼光放远于世界各国,并萌发了对现代工业文明思潮的追求,借助欧洲成功经验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其中,“十月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被传入中中国,不仅让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广泛解放,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融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发展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思想和体系的形成与产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为实现新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两者之间的互动融合

(一)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无论是在推动中国政治统一方面还是在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方面,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因此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时,要秉持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能盲目排斥,也不能盲目照搬,而是挑选推进中国发展进步的发展模式。对于精华部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加以保留。对于糟粕部分,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加以改造,并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况和时代发展特点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优势互补。将摧毁人们精神意志的传统思想借助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改造成积极性的东西,让人们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思想成果和民族文化,以便做到“古为今用”。

(二)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

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辩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以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的利弊。无论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还是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以科学辩证统一思想观点分析其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时代发展特色的有效衔接。与此同时,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过程中,要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变迁,对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指导思想进行改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为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体系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进一步实现中国和谐有序发展与不断富强增添一份力量。

四、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借助马克思主义改造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中共同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荣荣,古世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J].学理论,2013,16:33-34.

[2]林少红.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于社会政治理想视角[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6:72-76.

[3]王秀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述评[J].理论视野,2014,04:27-31.

作者简介:孙天慧(1989-),女,辽宁北票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D61;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175-01

猜你喜欢
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