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巧平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9
论精准资助在民办高校的开展
于巧平*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9
高校资助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校中的一支生力军,其资助工作中存在资助力度不够,贫困生认定不诚信,资助机构不完善等问题。通过阐述“精准资助”的概念及其在民办高校实施的紧迫性,指出其在实施过程需要做到精准识别,精确管理,构建精干资助队伍,最终推进精准资助在民办高校的顺利开展。
精准资助;民办高校;紧迫性
自我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民办高校已经发展成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支生力军。但由于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资助力度有限,其正常运行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基本依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因此民办高校的学杂费等费用较昂贵,那么对于贫困家庭学生来说,学校的资助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等相关政策,推动全民进入小康社会的进程,各民办高校也相继提出了“精准资助”,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找出并瞄准资助对象,确保应该奖助的“一个都不能少”,不该奖助的“一个都不能有”。
虽然,我国政府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日渐完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一)资助的力度不够
以陕西省民办高校为例,目前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总覆盖面已经达到30%以上,基本可以覆盖所有真正的贫困生,但是几乎所有民办高校的学费都在一万以上,加上住宿费等学杂费甚至高达二万以上,而国家奖助学金最高的也只有8000元,且一般学生有资格申请到的只有3000元左右,学生的学费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更谈不上满足贫困生生活费用的资助。
(二)贫困生认定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
目前各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过程普遍为:由学生主动申请,然后到当地民政部门进行审核盖章,最后学校进行评选,审核。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难免会有人弄虚作假。一方面,学生当地民政部门审核不严格,没有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认真核查,许多地方学生只要递交表格就给盖章。另一方面,学校辅导员在评选过程中,采用的是粗放式的资格评选方式,没有科学、合理的评选方法,往往会导致对学生贫困程度的衡量有偏差。
(三)民办高校的资助机构大都不完善
高校资助机构的规格,人员编制,经费预算,权利义务直接决定着从业人员的基本条件,也决定着资助工作的质量。从各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民办高校的资助机构是挂靠在学生处等部门,无专门的资助管理机构,这样,资助工作人员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人员也流动性较大,对政策的掌握吃不透,平日也忙于日常事务,对本校的资助工作无长远规划。
精准资助是相对于粗放资助的对称,高校精准资助就是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资助方式。精准资助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是解决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困境问题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在各高校寻找科学,系统的运行机制来开展精准资助工作迫在眉睫,尤其是民办高校,各高校可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大环境下,根据自己学校特点,寻找最适合本高校实际的精准资助程序。例如我国民办高校特点:1.学生整体家境情况较好,真正的贫困生相对较少;2.学校学费等费用整体偏高,贫困生需要更高额度的资助。
(一)做好贫困生的精准识别
这是精准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如不能对贫困生进行精确的甄别,那么接下来的资助工作将失去方向和意义。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都和公办院校一样,对贫困生的认定过程及资助金额大都一致,基于民办高校学费昂贵,建议可适当的增加资助金额,但首先要识别出真正的贫困生,且不可单一依据学生填写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可根据申请资助学生日常的消费情况、有无违纪情况、学业情况及其他综合表现,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认定体系,确定不同级别的认定结果。根据不同的认定结果,确定不同层次的资助标准。
(二)做到精确管理
精确管理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这也是精准资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制定好相应的帮扶计划,不同级别的贫困生,资助情况不同;另一方面,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做好资助后期的跟踪记录,增强贫困生的生存、生活能力,甚至培养贫困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使这些学生真正做到“脱贫”,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培养一支精准资助专业队伍
民办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支精干的队伍,这支资助队伍包括学校、学院专项资助教师以及一线工作的辅导员,队伍里的工作人员必须相互合作,环环相扣,从上到下都必须熟练掌握国家、学校的相关资助政策与措施,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精准化资助的新概念。同时,要稳定精准资助队伍,完善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使每一位负责资助的工作人员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工作的主动性与创新性,这样才能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把资助工作做得精益求精,彻底贯彻好国家的资助政策。
精准资助是对当前国家资助政策的完善,目前各民办高校开始实施该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好各个环节,推进精准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1]伍冬云.大学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6.
[2]黄泽良.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践和探索[J].网络出版,2016.
[3]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4]龙媛.坚持助人育人并重实现高职院校精准资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5]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
[6]刘云博,白华.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J].维教育评论,2016.
于巧平,女,硕士,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辅导员。
G648.7
A
1006-0049-(2016)20-01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