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凡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41
从现代散文导论看周作人、郁达夫二人的文学观
刘一凡*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41
《中国新文学大系》*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的现代散文导论是由周作人、郁达夫二人合编而成的,在散文选集的导言中,二人总结性的表述了自己对散文概念的一些理论主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阐释这些不同,在差异中分析把握周作人、郁达夫二人相异的文学观,充分挖掘他们文学中“个人性”的表现。
散文;个性;经验;人道主义;生命;生活
散文作为一种可以抒情达意的文字被我们认为是最具个人特色的文学体裁,“形散而神不散”简短的六个字把它的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阅读新文学大系散文导言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周作人、郁达夫二人侧重点和视野的不同,所谓文以载道,文以传情,不同的侧重点和视野,也正体现了二人不同的文学观和创作的个人性。
(一)选编态度的“公与私”之别
在《谈虎集》后续中,周作人这么评价自己:“我的意见总是倾向着平凡的人”“凡过火的事物我都不以为好”*周作人.《谈虎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6.可见,在创作中他也一直坚守着理智而又节制的创作态度。他在导言中曾经谦虚的说:“那么不讲历史,不管主义党派,只凭主观偏见而编的。”*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M].岳麓书社出版社,2011.34.但通过阅读有关史料书信,我得知周作人和郁达夫二人在编选过程中再三的交换意见,并且透露只有完全可以确定编选作品后才能动笔写序言。所以说周在编选中力求做到公允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出第一个十年的现代散文创作,我们暂且称之为“公”;与周作人相比,郁达夫的编选就显得“私”了些。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的率性,他是“以人为标准”,但出发点是从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喜好。从“妄评一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众家中他尤其推崇鲁迅和周作人。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周作人的貌似公允其中仍然包含着他个人的喜好,而郁达夫似乎出于个人喜好的编选标准在相当程度上有显示了他文学家的远见卓识,并不能把公私二者对立起来。
(二)倡导与概括:周、郁二人写作目的的不同
在散文一集的导言中,周作人极力推崇“美文”,他以一种苛刻而又宽容的态度表明:新散文要成为美文,要体现一种个人化的性情。所以周作人的写作目的是倡导,倡导以上论述的美文,阐释自己对新散文的意见。同时,他还兼论“言志与载道”两种文学潮流的此起彼伏,极力推崇对传统封建礼教展开强烈反叛的公安派和竟陵派。他迫切期望为新文学挖掘开辟新的领域,而怎么样去开辟呢?那自然便是写“美文”了。
与周作人的倡导型导论相比,郁达夫的导论则更接近总结与概括。郁达夫所说的散文比周作人的“美文”范围要大的多,全篇采取了一种层级否定的方式来提出何为散文。此外,郁达夫以编选和批评为主要策略,对所选的十七位作家一一进行了评述,虽然评论各家的文字多少不同,但是作者的总结概括是十分出色的,使读者回味无穷。
(三)周、郁二人对“个性”的不同理解
在五四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大的时代背景下,周作人和郁达夫都十分重视文学作品“个性”的流露。从二人对“个性”的倡导中可以看出,现实的环境对作家创作性格的巨大影响。
但这里想着重强调的却不是二者的同,而是二人对个性的不同理解。周作人强调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这是一种和作家的情感、性灵结合在一起的内倾性的东西;而郁达夫更多地强调的是一种生活的经验,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由内向外发出的实感。生命和生活,看似一字之差,但实际却是千差万别。这是种主观性与可观性的差异,也是一种内倾性和外扩性的差异,而笔者认为尤为重要的是一种灵性和生命力的区别。在这里只做简单区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将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生命的体验
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作为一名旧文化的“叛徒”,在文学中主要谈的内容还是文学与时事。但随着时势的变迁,他的“叛徒色彩”渐渐的消退,等到编选散文的时候已经“隐士”气息十足了。这种转变体现在他的散文中就是极力推行“个性”和“性灵”,表现出一种唯个性是重的倾向,而对面向社会反映社会的作品则有一些漠视。他本身的创作自是如此,文章里总是透着一股耐人寻味的灵气,我认为这种灵气就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周作人个人很是欣赏俞平伯、废名这一派,笔者认为这一派都有一种特有的韵味,它虽不似上文提到的莫言笔下的“高粱地”和张炜笔下的“夜奔”那般狂欢而富有激情,但却小而富有灵气。
所谓生命经验,自然有那么些不落俗套不入凡尘那么一点儿味道。郁达夫对周作人的散文也是极其推崇和喜爱的,所以才会在编选时说道:“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和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我平时的嗜好,亦以此二人的散文为最所溺爱。”*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M].岳麓书社出版社,2011.55.
(二)生活的经验
跟周作人散文所透露的生命经验相比,郁达夫的创作则更靠近生活经验,强调一种经验的实感。郁达夫比较看重社会性散文的价值,他是从特殊的社会存在对于散文创作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散文社会性的意义的。郁达夫认为散文与社会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既然肯定了人与社会的关联,也就为散文的社会性提供了哲学依据。
在郁达夫这里,散文的个性、人性是最重要的,但并不是散文主旨的全部,他认为散文应该表现出人性,也应该体现出社会性。试观他的代表作《沉沦》主人公在自杀前绝望的那声呼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沉沦》[M].作家出版社,2009:127.他将文艺置于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加以考察,更多的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虽然少了周作人的别致和灵气,但是却有一番宏大和豁达。*丁晓原.《论周作人和郁达夫五四散文观差异》[J].江苏社会科学,2003(1):119-123.
生命经验也好,生活经验也罢,试观二人对散文集的编选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在导言里表达的自由主义精神,他们对散文创作的个人性的强调因为中国陷入“启蒙与救亡”两难选择境地而并未产生巨大影响,但却为我们今天的散文研究提供了灵感与智慧。可是,一直到80年代以后,它们才重新进入文学研究的领域,发出历史的回声。这究竟是周作人和郁达夫两者的幸运与不幸,还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幸运与不幸呢?
[1]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M].岳麓书社出版社,2011.
[3]周作人.《谈虎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丁晓原.《论周作人和郁达夫五四散文观差异》[J].江苏社会科学,2003(1):119-123.
[5]郁达夫.《沉沦》[M].作家出版社,2009.
刘一凡(1989-),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文学硕士,上海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语文教师。
I207.6
A
1006-0049-(2016)20-0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