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的角色与定位探究

2016-02-04 02:52许传宏
创意设计源 2015年6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

许传宏

[摘要] 从探讨策展人的由来入手,以艺术展为例,剖析了策展人的现实窘状以及艺术展览的发展趋势,对艺术策展人的角色与定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而为建立和完善当代艺术展览制度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策展人;角色;定位

一、策展人的诞生

“策展人”一词最早来自西方,英文中的“curator”有“展览策划人”之意。就初始的含义来看,所谓的“策展人”一般是指在美术馆或博物馆等非赢利性艺术机构的艺术展览活动中承担构想、组织、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员。

国际上,有很多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都曾是策展界的先驱,例如,1929年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的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Barr)等。

美国学者布鲁斯·阿尔什那(Bruce Altshuler)在他的著作《展览中的前卫:20世纪新艺术》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创造者的策展人崛起”。

1969年,瑞士人哈罗德·塞曼(HaraldSzeemann)辞去了伯尔尼艺术馆馆长职务,宣布做独立策展人,并在纽约策划了“当态度变成形式”的展览。这可以看作是策展人诞生的标志。作为独立的策展人,塞曼也是多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

在中国,1979年的“星星美展”开辟了当代艺术展览的一种全新模式,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改变了展览的传统做法,一方面是强调民间、草根、边缘、反体制、前卫性的艺术身份与文化诉求;另一方面它也是成立群体、有自己的艺术主张或宣言,是有鲜明个性的群体独立举办的展览。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源于西方的独立策展人文化开始影响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一时期,中国策展人的实践也开始萌芽。

这其中,“85美术新潮”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它的出现,意味着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养分的年轻一代艺术家开始不满层层审批的传统的展览机制,走向求新求变的艺术自我的展览新路。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一批以民间为主体的批评家在展览活动中开始吸引公众目光。

20世纪90年代初,“策展人”一词由台湾的陆蓉之女士翻译到中国。“策展人”开始有了明确的称谓。

这一时期,当代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或者独立策展人等一系列的概念被提起。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以批评家组成的委员会团体承担了展览的主要工作。其艺术主持人除了在学术方面发挥专长之外,在资金筹集与组织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客观上已具有策展人的作用。

1993年,“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分别在香港、台北、悉尼等地举办。以此为契机,中国当代艺术逐渐走进西方国家的画廊、美术馆、博物馆。因此,“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也被称为“中国策展人产生的标志”。

1996年,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个最初由政府出资、美术馆策划的展览,从第三届开始实行了策展人制度。尽管从名称上来看,“展览负责人”、“艺术主持”、“策展人有所不同,但可以说,在新世纪之初对艺术策展人的身份认同已经确立。

二、现象与窘状

进入21世纪,受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公众的社会生存状态及情感等问题开始引起策展人的高度关注。 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1895年建立)设立了中国国家馆。尽管由于“非典”的原因,以“造境”为主题的国家馆展览方案未能赴威尼斯得以实施(后经协商作为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广东美术馆展出),但是,与国际接轨的策展人工作在业内进一步得到了认同。

也是2003年,在北京的798及周边和宋庄等地,开始有艺术家、艺术机构陆续进驻。民间先锋艺术潮流涌起。伴随着上海双年展、宋庄艺术节、艺术北京博览会(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展会纷纷举办,邀请策展人和启用固定合作的策展人机制逐渐兴起,独立策展人受到市场的青睐。

2004年以来,艺术展览兴盛不衰。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每个周末,都有数十个与当代艺术相关的展览举办。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会举办超过2000个大小不同的艺术展。策展俨然成为一个职业,策展人的话语权利与光环增多。

与此同时,在热闹纷繁的背后,当代中国的艺术展览市场也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乱象。有学者评价道:放眼望去,当下展览重演着千篇一律的格式和目的,有多少展览重复着“开始即结束”的窘态,又有多少展览习惯性的“学术搭台市场唱戏”,借学术之名而行利益之实。

究其原因,在当前艺术展览市场中,批评家、策展人、机构管理人甚至经纪人的身份互相重叠是中国策展人的普遍状况。

正如张晴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策划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中国独立策展人形成的历史,就是独立策划人与企业家合作的历史。

学者贾方舟在论及“批评家、策展人与展览体制”问题时也坦言:中国策展人与企业家打交道的尴尬——为寻找资金而费尽心机,如何在投资方与艺术家之间协调、周旋。

的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作为策展人如果离开了销售或利益交换,很难有任何生活上的保障。这一点可能是生活与工作在一个有保障的福利国家的西方人所难以理解的。

然而,就此而言,策展人目前所处的这种窘状,它的危险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艺术展的趋势

全球来看,知名的艺术展览数不胜数。以双年展为例,迄今为止,就有超过200个,如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里昂双年展、惠特尼双年展、光州双年展、约翰内斯堡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等。

有名气的三年展有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亚太当代艺术展以及日本横滨艺术展等。德国卡塞尔文献大展为四年一次的大展。此外,像每年举办的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也是闻名遐迩。endprint

从展览的样式看,包括综合展、主题展、专题展(图1)、无主题展等:类别有自刨展、引进展、交换展、征件展、巡回展等,不一而足。

从功用上来看,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展览,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典藏性、教育性、文献性。传统意义艺术展览的功能可概括为:收藏、展示、传播艺术作品及其相关叙述。

在跨界交流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当代艺术展览的趋势已悄然变化。它们或直面当下社会现实或文化艺术本身的问题,文化反思,通过视觉表达来启发观众:或体现一种视觉新潮、一种新生活方式。关注一种历史切片、某一社会学话题、某一视觉文化元素已成为某些艺术展会的新趋势。

当代艺术展会不断呈现的趋势还有:社区服务与教育,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艺术修养:面向世界、体现文化的主动性。

探索和展示国际艺术景象,重望日常生活,将日常注入新奇和独特的事物,坚持基于文化多样性、复杂性和互动性等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涉及持续的对话、交流和参与性创作。

成为一个研究、提供概念和美学议题的场所。

孕育知识项目的场所,反映当代最重要的艺术、文化、社会和政治议题并与之进行交流。艺术创作者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与公众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

进行各种形式和语言创作实验的实验室。

浓缩了测试改造新世界的模式的所有可能性的微小空间。

开启一个面向真实的、缤纷多彩的世界的新窗口。

强调社会学研究,呼应社会政治热点议题,实现艺术界与社会对话的平台。

多元文化和另类现代性议题。

关注新人,推出有创作潜力的艺术家。

民族特色,艺术个性,争取艺术话语权。

坚守价值观念,以“历史记忆”抵抗邪恶与遗忘。

城市现实生活共享律动的事件。树立和塑造城市乃至国家形象,谋求政治和经济的地位提升。

学术主题探讨:东方主义、种族问题、历史问题、阶级问题、性别问题、资源问题、城市研究、都市和媒体、“全球一本土性”探讨……

四、策展人角色

现实中,中国策展人的角色颇显特别。

批评家吕澎指出:中国似乎也没有决然独立的策展人,他们经常是在写作、帮工(学校或者艺术机构)中被要求成为策展人,但他们的很多策展工作都受着金钱(画廊经理)和权力(上司或者官员)的影响:……新世纪的中国策展人没有谁能够声称自己的工作具有乌托邦的纯粹性,他们总是在权力、金钱、学术以及朋友关系中寻求平衡。

在当下的艺术展览市场中,也有批评老指出在中国艺术的语境中充斥着各种“垃圾”展览,或许一些所谓的策展人就是这些垃圾的制造者。

的确,从执行层面来说,目前一些商业性的画廊流行“裸展”,亦即不需要聘请专门的策展人,而是由艺术家与画廊机构自己完成策展。

因而,独立策展人的生存变得特别艰难起来。在这种背景之下,策展人想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更加困难。

关于策展人的角色,还有很多比喻。

有人说,艺术家仿佛是策展人手中的“菜”,策展人是厨师的角色。

也有人说,艺术家像是电影中的演员,策展人更像是拍摄电影中的导演。需要对影片的整体把握(图2、3)。

也有将展览本身称作是策展人“创作”的一件“作品”。

以美术馆策展人角色承担为例。举办一个展览,策展人不仅需要撰写方案、联络各方,还必须挑选确认艺术家的作品、设计、搭建展览空间、布置展品、校对作品集、核对外文翻译、盘点展会流程、安排现场管理与服务、邀请观众、招募志愿者与导览。

此外,策展人还意味着要对展览总体上的质量、安全负责,对展览可能涉及到的物流、交通、营销、宣传以及知识产权问题、风险预警与防控等问题负责。

展览实践表明,策展人的角色承担还远不止这些。

策展人应该如何正确面对自己那复杂的角色?独立策展人陈孝信有言:“策展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作为职业的策展人,恪守职业道德、自我约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负责,这是应该把握的美好品质。

从另一方面来说,策展人其实也是面对纷繁的历史、不断审视当代文化,对参展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分析,有时甚至需要对艺术家个人进行考察、思考、研究,最后通过所策划展览的主题、策展的理念和展览本身的艺术呈现,包括进行展览评论、出版画册等,呈现策展人对艺术、对历史、对文化的一种观点(图4)。

两次担任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 被称为“策展之父”的塞曼认为:策展人的身份有时也是混乱的,他有时还需要完成档案管理员、保管员、艺术品管理员、会计等不同领域的工作。但是,策展人必须懂得捍卫自己的身份。

五、策展人定位

塞曼给策展人的定位是:“策展人得头脑灵活。有时候是仆人,有时候是助手,有时候给艺术家们一些展出作品的建议。若是联展,策展人就是协调员。换成主题展,策展人就是发明家。但最要紧的还是对策展的人情和爱——甚至带上一点儿的痴迷。”

在当代艺术生态中,在有效的展览机制和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善建立的今天,一个称职的策展人必须有清晰的角色与定位。

(一)当代艺术语境的创造者

当代艺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显而易见,公众的审美取向与着眼点也发生着改变。多元化的审美趣味成为新常态。即便是艺术创作,由于艺术家的思想上的多元和多变,回避重大历史题材式的快餐艺术和浮躁状态显现。

语境需要构建。如何冷静地对待当代艺术语境的新变化,这考验着策展人的忧患心理与问题意识。策展人该如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展览可能引发的话题进行全新的阐释,生成新的时代意义,这是决定展览能否营造出一个有效的、新颖的艺术语境的问题(图5)。endprint

(二)艺术作品意义的创造者

按照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的观点:“当传统的物质媒介被数字媒介取代后,艺术家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主体,艺术所奉献的对象将不再是静观与谛听的观众,而是积极参与恣意漫游的用户”。

展览所呈现的空间与技术手段在不停的更新换代。对于艺术展览而言,不同的展览语境、不同的视角阐释,同一件作品可以显现出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好的展览就像是一个可以不断延续的生命体,它能创造性地流溢出崭新的意义(图6)。

策展人一方面扮演了批评家的角色。另一方面,以展览为载体,策展人——作为作品意义的创造者在整个策展与执行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和公众之间的联络员

曾担任费城美术馆馆长(1982-2008)的安妮·德·哈农库特有句精彩的话:“策展人应该是艺术和公众之间的联络员”。

对艺术痴迷是成为优秀策展人的先决条件。痴迷艺术的策展人他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痴迷,他愿意帮助公众走进艺术,体验艺术的乐趣,感受艺术的力量、艺术的颠覆。

作为联络员的策展人通过展示空间,其实是营造了一个新的社交平台,这是一个开放的艺术场域,艺术家、收藏家、批评家以及社会公众能够在这个可供充分交流的平台上密切维系。

(四)学术形象与价值判断的塑造人

普尔曼在《展览实践手册》中全面地解剖了策展人的工作流程以及完整的展览链条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按照这些展览策划的“标准”去实施一个展览也许不会出现大的偏颇。不过,这只是作为策展人应该做到的基本“技术层面”要求。对于策展人的核心定位,普尔曼指出:

“以前策展人的工作比较简单,就是为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服务,现在的状况是,艺术家和作品要为策展人服务。”“展览不再作为一个导师向观众灌输任何知识或真理,而是不发一言地向观众袒露自身,听从审美直觉判断。”

在策划理念上,有质量的策划不仅是学术理念和观点的表达,也是文化态度和立场的呈现。更深一步,从学术层面来说,策展活动包含和体现了策展人对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标准,乃至对艺术发展格局的一种整体认识。策展活动既是在提出问题,也是在回答问题,既是在梳理当代史、选择艺术家,也是在引导和影响当代史。

在当代艺术展览活动中,策展人的价值观念,通过有学术目的的策展活动,彰显出明确、清晰的艺术水准、文化意图,从而使展览不仅具有观赏性、艺术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负起了社会、文化责任。

未来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一样,要站在前沿和边缘处去工作,他要不断自我反思,拒绝自我重复。他必须在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下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兼容并包的当代立场,肩负起建设当代艺术展览制度的历史责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小议戏曲中角色的发展趋势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