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6-02-04 22:15
山西青年 2016年21期
关键词:职场岗位职业

韩 雪

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韩 雪

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并不是没有与之学习技能相对应的工作岗位,而是很多大学生在“学校”与“职场”之间很难把握好自己的定位,究其原因是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存在缺失,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这种典型的现象进行简析。

职业素养;就业能力;综合素质

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培训问题研究并非是仅仅在我国出现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受到就业环境压力的影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很多,基本上以两个观点为主:其一,注重大学生职业道德层面的培养;其二,注重大学生从业岗位实践工作经验的培养。

之所以将研究细化,其意义在于能够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就业环境,让大学生在完成初次就业之后,尽量避免出现“二次就业”或者“频繁跳槽”的可能性。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人力资源的社会性统筹,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最主要的一方面是有利于人才能力的集中展示与应用相结合的锻炼。

本文重要观点是认为,这些因素都不是偶发性因素,期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作用,具体而言,学生的个人能力可能影响到社会对学生就业岗位的认可,而校方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可能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核心的岗位选择问题,而这些岗位的选择又必须经由岗前的实践模拟岗位锻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此环环相扣就让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社会性学科。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定位其实很简单,主要针对三个方向

首先,强调突出团队协调能力。这些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起来难免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在极为注重团队协同能力的职场来说完全是大忌。

其次,强调突出基层工作能力。高校大学生理论经验研究的较为透彻是一个优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是需要将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结合才能有效完成工作的,在这一点上很多大学生做的差强人意,以至于大多数企业在相关工作岗位的招聘上不得不着重突出“具有若干年工作经验者优先”。

最后,强调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心高气傲是很多大学生步入职场之后的一种典型心态,这里并不是说这种心态有什么不妥,毕竟年轻人具有一定的工作积极性的确有利于短期内为相关工作打开一个良好的局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短平快”就能出成绩的,有些工作的实际周期往往要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才能见到成效,有些大学生耐不住这种意志上的磨练而黯然退出已经不是个例。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总结出高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其培养方向之后,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够利用高校这个有力的平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其一,充分发挥实习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几乎目前所有的高校都设有实习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其中各自能够发挥出来的作用就不尽相同了。有些是一味地突出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这种着眼点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在前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服务,那么即便是学生就业之后也极易出现频繁换岗或者离职的情况。实习就业指导中心应该从为学生讲解就业宏观前景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差距,尽量采用“扬长避短”的措施让学生顺利就业,绝非是只看公司名气不看岗位设置的入职。

其二,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这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关键。前文中提到了高校大学的理论水平较强,相比起高职高专来说具有压倒性的竞争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高职高专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比大学生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可能允许学生像高职高专一样在一定阶段就规划出较长的时间段来进行实习,但是高校设置的实习实训基地全仿真环境其实就与实际的工作场景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了,如果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即将毕业的学生适度增加参与实习实践的机会,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绝对有帮助的。

需要强调的是,有些学生并不满足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设置安排,认为尽管是锻炼其动手能力,但是毕竟是一种仿真环境,与社会上实际的工作场景存在明显的偏差,因此就十分热衷于一些“兼职”或者是“打工”等社会环境。并不是说学生的这种行为有何不妥,而是要看学生所处的时间节点是否合适,如果说学生在大四阶段来参与这些活动,老师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学生在大一甚至是刚刚入学的时候就盲目的投入到这种社会活动中就显然不合适了。因为大一、大二阶段是学生理论知识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学生心智并没有真正的成熟,在职场与理论知识二者的融合中,并不能完全领会其真正的拓展性和延伸性,对于日后真正的职场规划完全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另外,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这些社会活动中之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学习,可能这些社会活动在短期内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物质上的收获,但是这些相比起日后职场生涯中丰厚的回报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最主要的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参与的社会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基础岗位,这与高校学生的高端理论知识研究方向是完全不符的,将大量的精力浪费在这些基础岗位上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是在透支青春。因此,相关方面的老师必须在一定层面上对学生的这种行为进行干预,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参与社会活动必须遵从适度的原则,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培训才是关键。

其三,积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面对职场规划。当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到一个阶段性的时候,其实对未来职场就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懵懂的认识,相关老师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介入是最合适的,完全没有必要非得等到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再去抱佛脚。个人能力的高低的确是影响学生职场规划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如果相应的措施得当,未尝不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其四,积极配合学生做好职场定位。有些学生热衷于公务员岗位,因此一门心思将未来的职场定位在这上面,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适应公务员岗位。高校老师必须积极配合学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公务员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统筹协调能力,尤其是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大局观念,这对于有些学生那种狭隘的个人主义而言是并不合适的。一方面需要在心理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及时的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方面需要为学生分析自身与岗位要求之间存在的实际差距,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完全匹配的工作岗位。

其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辅助带动大学生“阳光就业”。极少数大学生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不能“一次性就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高校老师来说不能因为学生走出了校门就听之任之,因为这不仅会为社会带来巨大的隐患,而且还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压力。利用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技能的短期培训,让学生以一个饱满且充沛的心态来面对未来的职场挑战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很多人在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往往将视角局限在学校开设的实习就业执导的相关课程与培训上,本文则跳出了这个固态思维的范畴,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各方的配合上,这样所得出来的结论更具有实践操作性。

与此同时,这种充分结合实践的研究,极具时代背景,能够紧密的结合社会人力资源的变化进行调整。另外,在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中,也能够及时的改变学校的实习就业指导中心工作重心,其目的是主要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但是如果单凭“天之骄子”的光环来面对就业显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与需要。未来的大学生就业,个人能力与岗位的磨合是刚性需求,适度的融入到基层岗位一步一步的大浪淘沙才能彰显出大学生的实际能力。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而高校中负责相关工作的老师,就是培养和发现学生这些能力的关键。因此,必须客观且公正的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也是下阶段老师相关工作的重心。

[1]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2(03).

[2]苏丽锋,孟大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基于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2(02).

[3]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02).

G

A

猜你喜欢
职场岗位职业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