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林舟
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教育改革刍议*
欧阳林舟*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加强社会建设、强调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形势呼唤高校教育改革,也正在给社会工作行业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以创新社会工作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可以为高校制定进一步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向多样化与广泛适应性方向发展;可以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和实务工作。
社会治理创新;社会工作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
在国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建设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及其体制创新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1]。中央十八部委联合签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发展社会工作,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及其教育创新是必然之势。社会工作教育要进行哪改革?社会工作教育界要如何进行社会工作教育改革?本文对此做一些初步分析。
作为社会矛盾减压器和润滑剂的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治理本来就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社会创新的新背景下,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形势要求、社会工作发展及社会工作教育演进过程中自身的天然不足、社会服务本土化要求等众因素呼唤社会工作教育改革、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一)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治理创新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首先,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观、工作领域和方法是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社会治理是为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与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社会工作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除困扰、回归正常生活的服务是在促进社会正义和进步,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是一种相依关系,“就社会工作而言,它可以在狭义的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通过解决问题、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来实现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促进社会秩序。”[2]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力量的组成部分可以对社会治理发挥制度性协同和功能性协同两种作用。
其次,社会工作服务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工作通过服务理念、过程、内容和评估机制介入社会治理创新,使社会治理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而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关键变革力量[3]。社会工作对于特殊人群的服务是社会治理的主要方面,社会工作要“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对流浪儿童、精神病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修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4]”,这是社会治理中源头治理的基本内容。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重点领域之一[5]。
第三,社会工作服务以基础——服务型治理参与社会治理并发挥作用。社会工作通过基层服务来解决民生问题,通过以社区为平台的多领域、全覆盖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和一批扎根社区、面向家庭、服务居民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途径来推动社会治理[6],以社会中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等在利益上受伤害的最基层民众为服务对象,向城乡贫困者、失依老人、残障人士、精神病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困难人群施以援手,解决困难并促进问题解决,以达到源头解决的效果,这正是社会工作基础-服务型治理的基本内容。
第四,社会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方式将政府的刚性政策转化为温和的社会治理服务,同时,社会工作进行社会倡导来实现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关怀,通过政策建议呼吁改善或改变政策以对困难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予以整体关注,更好地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增进社会发展,有效传递社会公共服务。
(二)创新社会治理对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国家政策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有较高的要求。为推进社会治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社会治理人才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为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基础上增设了社会工作人才,他们成为社会建设和治理的六支人才队伍,明确提出“到2015年培养2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3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政府明文要求要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关心帮助困难家庭和个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7]。政府官员也撰文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以此作为社会建设的人才支撑[8]。
其次,高校要在社会治理创新中为人才培养提供动力和保障。高校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是其本然的职能所在,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具体言之,人才培养是高校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木功能。高校要从适应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人才培养、富有前瞻性的社会治理领域的对策性研究和引领社会治理事业发展的社会服务等方面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构建。高校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功能,为社会培养大量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知识创新能力、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社会治理人才。同时,通过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辐射作用培育和提高社会公民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9]。第三,社会工作服务要多样化地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社区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理论与实践开展特色服务,重点围绕应急管理机制、特殊人群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动员、流动人群服务等六个方面进行治理创新,探索本土化实践模式。社会工作机构要立足当前社会转型与变迁的现实,从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战略目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目的出发,分析自身现状,探索与社会治理相适应的发展路径[10]。
第四,学界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多样化要求。作为与社会治理理念相契合的社会工作在服务上具有自身的一定优势,但要能够与社会治理协同作用,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社会工作者还要有社会管理的知识和能力,社会工作人才还要有社会管理的素质,还要培养社会管理型社会工作人才,在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上尝试管理与服务等不同方向或增设管理方面的课程[11],加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改革,突出社会治理素质教育,培养社会治理型社会工作人才。
(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现状需要进行改革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正在探索中的人才培养途径,需要不断研究与改革。
首先,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专业人才培养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需要。正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那样,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紧缺;全社会希望深化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是教育改革的普遍要求,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
其次,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教育先行性”和“后生快发性(较短时间较多大学办社会工作专业)”已经致使社会工作教育不适应社会工作一线服务,这种状况源自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拿来即用”与“食洋不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内在决定”而非“内外结合”的历史原因,较少考虑国家和地区社会变迁的需要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要[12]。这就需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改革闭门办学的传统育人模式。
第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处在政策、教育人才、社会有效需求等资源短缺的境况和国家绝对行政主导的社会工作职业化模式之中[13],这些是阻碍社会工作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四,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实际社会需要,轻视专业实习环节使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理念难以培养,需要思考课程改革或重置、注重实践教学[14]。面对如上难题与困境,需要研究社会发展需要,思考如何开放办学,定位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当前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和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有弱势、劣势,自身存在先天不足,是时候认真全面考虑社会工作教育改革了!在社会工作教育界动手改革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很多,首先要在认识上重新认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的意义与价值,即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与改革?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其次,要考虑如何改革,即改革的内容、方法、步骤,主要思考如何做以及取得好的改革的效果?具体要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创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形势要求?如何将社会治理理念、价值观、思想化作人才培养的实践?如何实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引领作用和社会治理协同作用?如何在专业教育实践中办出学院特色?如何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辐射作用?第三,还要考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评估问题,谁来评估?什么时候评估?评估的标准是什么?总之是要考虑:在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要求、新形势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机构重新思考学院人才培养的意义、目标、任务、内容和模式。
(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为教育政策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以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为基础而进行的理论探讨,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因而本项目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高等教育宏观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而且也可以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教学方案提供理论依据;2)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虽然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整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至今还没有成熟的理论来支持或指导实践。改革要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理论上的准确把握,改变长期以来人才以“专”与“通”区分的较为单一的状态,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向多样化与多适应性方向发展。在吸收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奠定理论上的基础,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3)创新社会工作教育人才培养实践.通过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与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相呼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包括根本任务、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形式、非教学途径等,使他们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从而指导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本项目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高校实施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多途径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探索性的贡献。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社会工作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内容
第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教育改革要以创新社会治理为背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现行本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探寻一条提升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道路,实现学校与社会组织的零磨合,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未来社会治理中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实现学校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社会治理创新形势下的社会工作教育改革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社会工作教育教学要求进行,同时要完成以下一些任务:研究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体系及评价方法;构建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包括社会工作教育根本任务、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活动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管理混乱、缺乏评估的问题,尤其要突出以下研究重点:一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二是创新社会治理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能力重估及评价体系构建;三是创新社会治理形势下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目标重构,课程的开发与整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四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管理与评估。第三,社会工作教育改革的内容:要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制定科学的专业设置标准,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规范;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健全实习督导制度,加大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鼓励一线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系统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经验和做法,借鉴国外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和教材体系。
(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教育改革要重新思考,进一步深化认识
第一,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是什么,存在何种问题;第二,创新社会治理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提出了哪些新的能力要求;第三,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各种能力之间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何,怎样对这些能力进行培养,能力培养的效果如何?教育者要思考能力考核及评估方法;第四,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及其保障思路实施的有力措施;第五,科学定位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任务、目标,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内容补充、深化,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及其结构;第六,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教学活动体系,含教学方法、学习途径等;第七,发挥各院校资源优势,探索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学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势领域;第八,探索评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法。
(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社会工作教育改革要在以下方面有创新: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克服当前社工人才培养研究中较少考虑目前中国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以及作为社会建设者和管理者成员的社会工作者的独特角色所应有的知识储备和管理能力的缺陷,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要求;第二,研究内容上另辟蹊径。吸纳社会应急管理和高效率服务的科学因素,改变社会工作服务“重个案、重技巧、轻社会”的现状,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反思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管理能力和动员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做到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本土的社会主义管理方法结合;第三,强调研究资源的整合。以强调社会工作教育的情境性、灵活性的反思性教育模式为策略,以适应当下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形势,与创新社会治理大背景相契合,在培养人才时整合社会、学校、教师、学习者、机构多方的资源,形成合力;第四,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创新社会治理形势下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边分析、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完善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使高校广大学生受益。
[1]王思斌.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J].社会建设(创刊号),2014(1).
[2]王思斌.试论社会工作对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J].东岳论坛,2012(1).
[3]田恒奇,孟传慧.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工作发展研究[J].社会工作,2011(12).
[4]李立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J].求是,2013(24).
[5]李玉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几个重点问题[J].理论研究,2012(5).
[6]周良才,胡尹慧.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J].“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2.8.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2011.
[8]柳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体系——《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解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
[9]徐文英.高校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初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陆士祯,徐选国.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义与路径[J].社会工作,2012(9).
[11]张宗浩.加强社会治理素质教育培养社会治理型社工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12]高万红.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冲突与调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3]顾江霞,罗欢翠.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4]杨雪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17).
欧阳林舟(1969-),湖南新宁人,博士,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文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等研究。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本科院校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湘教通[2013]223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居住空间调整与城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项目号:14BSH109);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湘教通[2012]266号)成果。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