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瑜
河北省平泉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平泉 067500
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研究
王广瑜
河北省平泉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平泉06750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高中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教育基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裴炎,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和生活经验,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对于提高审美能力,养成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故此,在新时期如何实现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成为当前首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展开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寻求合理的应对措施。
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
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注重学生的切身感知,强调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和分析,深入挖掘美术作品中潜在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和价值观,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但是就当前我国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现状来看,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端和缺陷,致使学生难以更好的整合美术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挖掘。由此看来,加强对其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过于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就当前我国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来看,广泛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但是却并未交代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致使学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没有价值的问题上,对于学生的智慧启迪意义不高。美术鉴赏课尽管从表面上学生和教师之间较为融洽,课堂气氛热闹非凡,但实质上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学原本的计划,美术鉴赏课的教育作用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未承担起自身应有的责任,教学流于表面,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这样的美术鉴赏课即使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仍然没有实际意义[1]。
(二)过于重视自主性学习
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对于职业高中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部分职业高中的理解偏差,出现了一种偏激的观点,即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尽量少讲,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挥,所提出的感受和看法无论对错,教师均要予以高度赞扬,教师不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与此同时,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如果直接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错误,那么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带有一种强制灌输性特点。这种观点存在较大局限性,如果教师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全是同本质以其不相符合,教师应该及时有效进行指导,如果放任自流,仍然对学生给予鼓励,很容易导致学生美术作品鉴赏的盲目。这种教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是并未取得原本的教学初衷,学生缺少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很容易过于自主,养成应付学习的习惯。
(一)美术教育者需要具备人文素养
美术鉴赏课教育者需要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更高水准的人文素养,能够不断学习来充实自我,完善知识结构。美术教育者需要为学生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人文素养,是很难将人文素质贯穿于美术教学全过程[2]。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性因素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尊重,教师应该利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将教育者当做模仿对象,激发对美术鉴赏课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育者还应该注重美术和其他社会、自然学科的整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见闻,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更高的人文素养。
(二)借助先进网络技术开展教学
以往美术鉴赏课,教师主要是采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美术作品,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受到篇幅限制,存在较大局限,影响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故此,教师应该充分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搜集互联网资源,通过学生自己查询和选择美术作品,互相交流、探讨,加深美术鉴赏感受。
(三)提高课堂利用效率
多数情况下,教师均是在教室内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新课标教育改革后,强调在校园以外的场所开展美术鉴赏课教学活动,包括美术馆和博物馆,这些充满艺术气息的场所[3]。西方美术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切身感受,教师布置十分有特性,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能够感受强烈的艺术气息。激发学习兴趣,这是我国美术教学需要学习的。
综上所述,在职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育者应该整合教育资源,结合实际情况情况选择合理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任周龙.高中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的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12,36(2):79-80.
[2]黄秋芝.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的探析[J].神州(中旬刊),2014,22(7):84-85.
[3]徐敏捷.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7(3):141-141.
G633.955A
1006-0049-(2016)16-01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