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龙套路创编之研究

2016-02-04 08:41王素丽
山西青年 2016年16期
关键词:舞龙习练套路

王素丽 张 胜

1.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与体育教育系,贵州 铜仁 554300;2.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武术学院,河南 登封 452470



中华武龙套路创编之研究

王素丽1*张胜2

1.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与体育教育系,贵州铜仁554300;2.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武术学院,河南登封452470

中华武龙辩证地结合了武术与舞龙两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特点和套路风格,将龙道具作为一种软器械,合理借鉴武术拳术或刀、剑等器械以及传统软器械(如九节鞭)等技击方法与养生动作,并结合武龙基本手法、身法、步法、眼法等,创编出重点动作和精彩动作,进而整合出丰富精湛的武龙套路。本研究以中华武龙套路创编为研究对象,概述中华武龙的创新之处以及中华武龙套路的内容和特点,并探析中华武龙套路创编的原则。另外,就当前中华武龙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中华武龙的推广与发展。

武术;舞龙运动;中华武龙;套路创编

一、概述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技击防身、健身、教育、娱乐等多项功能,是运动方式多样化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舞龙现已发展为一种集娱乐、喜庆、竞赛、健身为一体的体育活动。在两项传统体育项目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博士生导师郑勤教授本着多年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丰富和挖掘,对民族传统武术的整合与提炼,不断地进行运动实践和理论研究,寻找到武术与舞龙运动的结合点与创新点。开发中华武龙,兼容武术与舞龙运动的技术动作与文化内涵,是一种创新的举动。因此,创编中华武龙套路,并将其推广和普及,既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又是对现代体育项目的有效补充。

(一)中华武龙

中华武龙,简称“武龙”,是将武术与舞龙这两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机结合,以运动技术重构、优质文化熔铸为开发思路而进行创作的一种全新的民族体育项目。[1]中华武龙既不仅仅属于武术,又不单纯属于舞龙,而是兼容武术与舞龙运动的技术精髓和文化内涵。[2]它为武术练习提供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又为舞龙运动赋予一种新的演练形式。中华武龙既来源于传统,又归属于现代,它的开发是体育领域中一种全面的创新。[3]

(二)中华武龙套路

本研究经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咨询郑勤教授以及其他武术专家对中华武龙套路的观点,结合实践参与,并对中华武龙套路的内容与特点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中华武龙套路是以武术套路为运动蓝本,合理地引用舞龙运动的技术方法和演练形式,把龙道具作为一种软器械,将武术和舞龙运动的动作方法和文化特色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整合、创编出的适合不同人群的套路内容。

(三)中华武龙套路特点

中华武龙套路演练时要求手法、步法、身法、腿法全面应用,强调手腕灵活,借助手杆,力达龙身,讲究动作衔接连贯,以形成快慢相兼、刚柔相寓、人龙合一、形神兼备的雄劲之势。中华武龙将舞龙运动中龙腾人跃、龙随人行的运动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巧妙地演绎了一种壮观之美、阳刚之态、雄浑之势。中华武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内容其风格不一、各具特色,总体上呈“画圆走弧”、“高低起伏”的运动形式,“刚柔并济”、“快慢有致”的运动风格以及“身械和谐”、“形神兼备”的技术特点。

二、中华武龙套路创编的价值体现

中华武龙合理地汲取了武术与舞龙运动中的技术原理之精髓,在这两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技巧上有了新的突破,编排出数种结构紧凑、技术多样、风格独特的套路,其实质是一种创新。它不仅具有很高的体育锻炼价值和艺术观赏的效果,更深远的影响是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激发人们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创编中华武龙套路,是为了更好的推广与普及这项全新的体育项目。

(一)传承与发展武术技术与文化

中华武龙,是一项将武术与舞龙运动进行技术重构、文化熔铸所创编的全新民族体育项目。在具体的中华武龙套路创编过程中,有效吸收了武术中不同拳术或器械套路中的动作,将拳术或器械方法与龙道具相结合,并注重将武术中的基本手法、身法、腰法、腿法、步法等全面应用。中华武龙套路创编,根据内家拳动作方法,可以开发柔美、圆润、连贯的太极龙、八卦龙和形意龙等套路;充分吸收外家拳运动内容,能够创编出阳刚、劲力、迅猛等运动风格的套路;结合器械技术特点,还可以创编出刀、枪、剑、棍及软兵器等器械龙套路。

中华武龙套路演练者在起势前和收势后必须行抱拳礼或持器械礼、接器械礼、递器械礼等,与武术行礼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以礼始,以礼终”,体现了武龙运动者崇德尚武、德艺双修的风范,同时彰显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的文化理念。中华武龙套路合理地吸收了武术技术之精华,继承了传统武术的优质文化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汲取并体现舞龙技术与“龙文化”内涵

《辞海》有载“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之神异动物。”龙的种种身体形态无不表明出龙的神圣与吉祥的象征意义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4]在技术层面上,舞龙运动要求龙珠牵引龙形,高低起伏、穿行走势。根据龙体的动作形态可以划分为“游龙”类动作、“8字龙”舞动、“翻滚”类动作、“穿腾”类动作等。舞龙运动,形式多样,风格不一,不同地域的舞龙技术风格,各具特色。中华武龙积极地保留并改编了舞龙运动中圆形弧线运行的动作轨迹,并将舞龙中圆顺柔和、迅速有力的运动风格合理引用,生动地突出了龙的姿态和风采,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演练中华武龙,要认知并感悟“龙文化”内涵,我们华夏儿女都是“龙的传人”,定要培养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5]

(三)满足不同群体的锻炼需求

中华武龙所使用的龙道具是一种软器械,中华武龙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它使用的器械安全耐用、经济美观,且对场地要求不高。中华武龙套路内容丰富多样,顾及习练者的年龄、性别和习练程度的差异,男女老少都可以作为健身养生或娱乐表演等的运动手段。例如太极龙比较适用于中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习练,对增进全身各系统的健康都有明显的功效。青年学生长期坚持练习棍术龙,不仅可以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更能够增进交流、愉悦身心,缓解学习压力和疲劳。因此,习练中华武龙套路,用来健身防病、促进交流、调适身心,是适应全民健身事业的有效举措。

三、中华武龙套路创编的基本原则

笔者所论述的中华武龙套路创编原则,是指拳种套路、器械套路以及基本功练习所依据的最基本的准则,各原则之间相互呼应、相互融合,在原则的指导和约束下,共同影响着中华武龙的套路创编,深刻把握中华武龙技术方法和风格特色。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武龙套路创编要根据各套路的技术特征、演练风格以及演练者的需求,还要配合器械、音乐、服装等来精心设计,才能使中华武龙套路创编的更系统优化和推陈出新。

(一)传承原则

传承武术与舞龙的技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是中华武龙套路创编的实践目标。中华武龙套路内容既吸收了武术与舞龙的技术动作与养生动作,又在技术和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结构紧凑、内容新颖且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中华武龙是时代赋予的产物,笔者认为有着深厚龙文化底蕴的现代,创编中华武龙套路并推广与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奋斗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画圆走弧原则

中华武龙套路巧妙地引用舞龙运动中“画圆走弧”的运动形式。因此,中华武龙各技术动作要要依据龙体画圆走弧的运动走势,结合习练者的身体姿态和动作技巧,创编一系列武龙动作和组合,圆顺舒展、接衔流畅,才能生动地突出龙的姿态和风采,深刻地揭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创编“8”字龙动作,要求单手持龙,从身体一侧由下往上在体侧做“∞”形动作。龙头、龙尾随行而不乱,与舞龙运动中的八字舞龙动作亦有同工之妙。创编“圈龙”、“云龙”动作,注重龙体以“O”形首尾相应,似接而不缠,呈平圆或立圆的运动轨迹。

(三)审美原则

中华武龙套路的表演,要求习练者的身体姿态与龙体的协调配合。习练者手握龙杆,依靠手臂、手腕带动龙体呈现起伏、穿腾和翻滚的变化,身置其中,以“心”舞龙,展现龙的神韵和风采,实现“人龙合一”。尤其是集体演练时,相互配合、错落有致,呈现“群龙飞跃翻腾”的壮观场面,富有较强的艺术欣赏效果。习练者掌控动作力度和运动幅度,不仅展示出中华武龙套路连接巧妙、变化多样、高潮迭起、节奏分明的运动形式,还使龙的造型更加生动优美、线条更加圆顺流畅。另外,精致美观的武龙器械、专门设计的武龙服装、和谐融洽的音乐伴奏等,这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使中华武龙呈现出妙趣横生而不庸俗的艺术特色。

(四)因材施教原则

创编中华武龙套路主要还是以习练者或组织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既可以用于社会健身、也可以作为娱乐表演,还可以用于体育教学备选内容,甚至可以用来参与竞技比赛。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针对不同的对象,要创编不同的武龙套路,这样才能在适宜的场合充分发挥中华武龙的各种优势。另外,对动作技术和难度的布局、节奏与风格的把握等等有巧妙地安排,这样才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既可以展现出演练者的技术水平,也是对中华武龙套路创编者能力的有效检验。

(五)由简及繁、由易到难原则

中华武龙套路的创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随着实践的参与而逐步发展的。因中华武龙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技术和理论体系,这就需要按照创编的程序,可以先创编武龙小组合、武龙初级套路等简单套路,再创编适用于对练、竞技比赛等较复杂、有难度动作的套路。这样才能使中华武龙技术逐步提高,创编更科学合理,同时便于推广和普及,使中华武龙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中华武龙套路旳创编切不可盲目无章、随意想象,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合理规划、具体实施。纵观长远,武龙套路依原则创编并推广练习,才能使中华武龙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四、中华武龙套路创编的发展瓶颈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郑勤教授走访了许多武术专家与学者并与之交流,带领众门生弟子与其它习武者、研究者,成立了武龙研发团队,在理论与技术双重道路上不断探索、研究中华武龙。在中华武龙的编排过程中,团队成员共同协商、不断习练、检验,并积极与其他习武者、研究者探讨,听取建议和指导,以创编更适宜推广和普及的套路动作。目前,中华武龙套路已初成体系,武龙初成拳术套路与器械套路已相继问世。另外,现已有若干关于“中华武龙”的文章发表,并创编了一些中华武龙的套路内容。2014年4月,郑勤教授为负责人申报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武术研究项目“中华武龙运动技术开发与研究”课题,项目编号为:WSp013C007,现已被批准立项并结题,并刻录了相关内容的光盘。目前,认识和习练中华武龙的人群日益增多,并在诸多场合积极亮相、传播。因此,中华武龙的开发团队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并将中华武龙这一全新的运动项目积极宣传、大力推广,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使其发挥健身功效,提升文化价值。

目前,中华武龙套路创编的开发与推广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推广过程中还是出现受天气和场地影响、开发团队较单一、群众基础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这直接影响了中华武龙的发展前景。笔者深入分析了中华武龙当前的现状问题,现提出补充与完善理论体系、深入挖掘套路文化内涵、解读武龙文化与健身采用多种推广渠道、采用商业化运营模式、加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几种建议,需要武术开发者及科研机构、社会以及政府携手与共,身担重责,使中华武龙这一全新民族体育项目逐步发展,源远流长,将为全民健身计划以及中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做出一定的贡献。

[1]张胜.中华武龙运动的价值功能与现代性[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20(2).

[2]郑勤.中华武龙开发创编与特色[J].搏击·武术科学,2012,9(10):1-3.

[3]郑勤,陶坤.传统体育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中华研究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10):1-3.

[4]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3.

[5]毛迪,王智慧等.舞龙运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与价值[J].体育与科学,2012,33(2):9-31.

王素丽(1988-),女,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健美操、武术与养生文化;张胜(1987-),男,汉族,湖北天门人,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武术与养生文化。

G852A

1006-0049-(2016)16-0003-02

猜你喜欢
舞龙习练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把方向、厘脉络、精习练
——高三复习备考策略
舞龙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中秋舞龙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眼下有套路
习练八段锦对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