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2016-02-04 12:46:35王艳芳
山西青年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民德育

王艳芳*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王艳芳*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被称为“教育思想泰斗”的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公民的诞生》一书是其重要著作,全书以培养公民为教育目的,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公民诞生的基础。在《公民的诞生》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素养主要包括慎独、自尊心、感恩和公民的眼光等内涵,并且着重强调了德育是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对于当前我国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公民;德育;道德信念;道德习惯

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诞生》一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对孩子在少年时期的道德形成过程、道德素养等进行论述,正如作者所言:“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它能使一个人在整个少年时期以及青年初期想看到自己祖国的强大、美好和幸福这一愿望,完全体现在劳动中,这种劳动能明显地体现出公民的倾向。产生爱主义责任感的源泉就在这里。”[1]247正是道德教育使得人在劳动中能够产生公民的倾向,对公民的诞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道德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内容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其他方面的教育似乎都是在服务于道德教育,所以对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就有了紧迫性。

二、道德素养

道德教育对一个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道德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如此重要和紧迫,正如作者提出,“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作为道德素养基础的各种知识,那他的精神素养也将是不完美的。”[1]204那么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有哪些,道德素养的培养侧重哪几方面这都不是没有规定的,要使道德教育有的放矢和卓有成效,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有所要求。总体而言,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人有道德教养,何为道德教养?作者明确表明,“道德教养归根结底就是指一个人努力做好事,不去做坏事。人的行为的最大动力是深信善良是道德财富的顶峰。”[1]25所以道德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人们要努力做好事而不去做坏事。

道德素养有一个丰富的内涵,作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慎独

道德作为一种内化于心的规范,不是靠外在的约束,更重要的是要看内心的自觉性。所以,一个人在人前表现出高尚的道德令人欣慰,但是人更需要讲究的是要有一种自我约束和自律的情操,即在无人在旁的时候,也能够坚持高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这才是少年真正需要培养的道德素养。“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诚实,是对人们、对社会尽责的表现,这是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必须培养的重要的道德特征。”[1]27道德教育就是要教育少年树立这种慎独的意识和行为,如果能够培养出孩子们养成慎独的习惯,道德教育才算是真正取得效果。

(二)自尊心

在少年时期培养人的自尊心,也是道德教育内容的一个方面。就像作者所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尊心,就不能成为一个道德上纯洁和精神上丰满的人。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教育手段是十分尊重自己学生的人格。”[1]36自尊心对于一个人的道德纯洁和精神健康至关重要,所以教育要培养孩子们的自尊意识和自尊感,因为一个人只有懂得自尊自重,才会让这份自尊心向外“辐射”,从而懂得尊重他人,才能够有高尚的道德。

(三)感恩

感恩也是应该培养的道德素养之一。既然道德素养是努力为别人做好事,那么首先需要有这种意识,作者认为,“对人们感恩——这是同责任感、义务感和公民自尊感一致的,这是道德教养的基础。”[1]213正是处处怀有感恩的心态,这催使我们遵从良心的召唤去做好事。在此,作者认为要教育少年珍惜和感恩前辈为我们创造的财富,正是对这种对前辈的感恩,能够培养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有利于培养公民,所以感恩的道德素养不可缺乏。

(四)以公民的眼光观察世界

少年时期人们的特点要求人们要观察世界,正如作者指出,“一个人对周围世界了解得愈多,他对人也就应当愈了解。如果忽视这一条极为重要的规律,就会破坏知识和道德之间的协调。我把这种现象称做道德上的无知。”[1]204道德教育就是要教育人们观察世界,而且是以一种公民的眼光观察世界,因为“公民对世界的观察,是道德的具体体现。”[1]201当然,以公民的眼光观察世界与道德教育是相互的,这种素养当然需要道德教育的培养,而道德教育也是在公民观察世界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鉴于道德素养就是努力做好事而不做坏事,所以在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中最细致的方法是表扬好的行为,赞扬好人好事,鼓励人们作出从本质上表现人类高尚情操的行动。”[1]27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不能以得到表扬为目的,而应该就是以做好事为目的,孩子应当是以从做了好事而收获快乐而不应是因为做好事受了表扬而快乐。给予表扬只是激励学生做好事的手段,学生内心的快乐来源于做好事本身,并非是因为得到表扬而快乐。

道德素养作为一种内心自觉的行为规范,慎独作为一种依赖道德良知的促使,所以作者提倡道德教育要侧重少年内心的思想情感的丰富,而不是外在的手段的约束和促使。“不能通过某些外来的手段在师生的相互关系中进行道德素养的教育。道德素养的基础在于人们精神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深度,在于思想是否丰富,感情是否细腻和高尚。”[1]223

(一)树立道德思想和观念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道德教育的基础是道德信念。”[1]230道德教育的实施首先应该是道德知识的普及,让学生树立起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为道德行为树立准则和规范。

作为要转化成道德信念的道德思想,思想的获得也是要有条件的,对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任务道德思想应该用辩证的方法得到的,只有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才能变成信念。“只有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从大量的事实和现象中形成思想,这种思想才会变成信念。”[1]237

当然,要使道德思想转化成为观念,苏霍姆林斯基不主张死记硬背的转化方法,而是认为应该把这些思想融入到感情当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得以转化。“只有通过积极的活动,信念才能起作用,才能得以巩固,才能变得更加坚定。”[1]240

道德信念的确立需要借助外在的周围环境。最好的状态莫过于周围人们的道德行为与少年自己内心的道德原则一致,不冲突,从而加深道德准则的巩固。“为了帮助少年们确立善良的信念和进步的愿望,恐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他们周围的人们的道德品质符合他们已经认识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1]251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要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如果一个集体的活动是在崇高的道德和社会目标的鼓舞下进行的,那么一个人处在这样良好的集体里,就会像在镜子里一样看清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1]252人们问了共同的目标,在高尚的道德素养的推动下采取的共同的行动,这时集体就会成为一种向上的合力——教育力量。当然,集体是一个特定的词,““集体”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既表示学校集体,又表示家庭中一起生活的人和生产劳动中一起工作的人;它表示与少年有各种联系的一切人。”[1]251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地认识集体,充分地发挥的教育作用。

(二)培养道德习惯

在树立了道德信念的基础之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的道德习惯,在文中也是花了很大的篇幅进行论述道德习惯。

首先,作者揭示了道德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道德习惯的培养和践行对树立道德信念至关重要。“道德习惯是确立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1]224。道德习惯可以升华道德准则,使之融入到一个人的精神层面,成为他的的精神财富,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自豪感,而自豪感是成为一个公民必备的素质。“由于有了道德习惯,社会觉悟和社会道德准则才成为一个人的精神财富。没有道德习惯,就不可能作出自我肯定和进行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尊感。”[1]224正是道德习惯如此重要,所以作者明文规定了培养道德习惯的三大规律。

首先,培养道德习惯的第一条规律就是要把自觉性和道德感统一起来。“道德习惯的源泉,在于把高度的自觉性和个人对各种现象、对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的道德品质的感情评价统一起来。”[1]224所以,在日常就要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的一切并对此表现出情感并付出行为,久而久之成为习惯。“我努力使我的学生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表示关切和同情,……而且从感情上来理解它们。”[1]225在道德习惯成为传统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公民的责任感是在基本的道德习惯中形成的。”[1]226在少年时期,通过正确的教育,能在人的心灵中牢固地形成这种这种习惯,这就是帮助别人的习惯,不管别人是否主动提出要求,都会去帮助他。

其次,道德习惯的形成需要人们的评价,这种评价包括对自己和对别人。“培养道德习惯的另一条重要规律,是要求少年对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能反映出一个人对劳动、对亲人、对集体里的成员的态度的行为,作出情感上的评价和产生亲身感受。”[1]226评价不仅包括对好的行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那些不允许的行为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这种道德评价是公民将道德概念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即道德习惯的重要前提。

然后,培养道德习惯的第三条规律就是学生需要言行一致。用道德信念指导道德行为,使道德行为加深道德信念,使二者如出一辙。“要使少年的良知和意志成为推动他作出良好行为的动力,这是道德教育这一细致工作中最重要的方面。”[1]229苏霍姆林斯基人为地公民的道德习惯、道德行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或一时兴起,这种行为必须是“根正苗红的”,必须是在正确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下养成的道德习惯。

此外,尤其忌讳的是,道德习惯的培养禁用惩罚的消极的手段。“哪里广泛采用惩罚手段或规定了一套相应的惩罚办法来对付可能产生的不良行为,哪里就谈不上道德习惯的培养。”[1]229道德素养决不是在棍棒底下形成的,也不是在“胡萝卜+棍棒”战术形成的,正如以上所示,道德素养应该在高尚的道德信念的指引下,在能够独立地进行全面的道德评价的基础上久而久之形成的道德习惯。

四、总结

道德教育是人们在少年时期重中之重的一个方面,德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少年儿童作为少年儿童是今天的骄阳,明天的栋梁,未来的二三十年能否担起社会主心骨,要看现在对其的教育。中国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德育为先、均衡发展等理念都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德育思想作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无论对当时的苏联,还是对如今我们对少年儿童进行德育都有很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黄之瑞等译.公民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苏霍姆林斯基著,谢惠芳译.关于人的思考[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3]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郑冰.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闽南师范大学,2013:12-39.

[5]陈新宇.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10-13.

*作者简介:王艳芳(1990-),女,江西赣州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4-0081-02

猜你喜欢
公民德育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论公民美育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1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