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
王静*
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164300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之中。这就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升华为“五位一体”,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结晶。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三十多年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时空压缩”效应产生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尤其是生态问题。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进而掀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热潮,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我国每一届领导集体都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历史初探
毛泽东的生态自然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人只有充分认识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毛泽东的生态价值观在《论十大关系》中体现“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同时,毛泽东重视生态环境以及生态资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价值。所以毛泽东的环境保护思想体现在植树造林、改造荒山荒地、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以及治理荒漠化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中面对中国频发的水旱灾害主持起草了“农业十七条”和“农业四十条”,都是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水利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时期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历史推进
十一届三中全后,社会主义建设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邓小平的生态思想更加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社会相协调,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这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邓小平的生态经济理论强调,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邓小平认识到“文革”期间在以“粮食为纲”思想指导下,出现的严重生态问题,为了扭转了片面以“粮食为纲”的思想。从1978年直至2008年,在这30年时间里“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建设区森林覆盖率较工程建设前翻一番。”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邓小平在生态人口论中强调:“人多是中国最大的难题”。人口的基数大,增长过快,为了满足大量消耗的就要索取更多的资源,所以环境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关注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
邓小平生态法制理论。1979年五届人大十一次常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自此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法制轨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历史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集中体现。这一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索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江泽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索。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他认为,把生态环境纳入到依法治国的体系中来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或企业处罚时做到有法可依。随后,我国相继出台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法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历史创新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点是关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再次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由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由“四个建设”变为“五个建设”,“三个文明”变为“四个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指导理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必将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生态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主要内容的“两型社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从2005年3月12日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政府在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两型社会”建设是能够保持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整体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并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观,旨在高度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给子孙留下“金山银山”,更要给子孙留下“绿水青山”。
习近平的生态观也是厚道的发展观,是以人的幸福为目的,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人对自然的“厚道”,实质上也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剑峰.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J].管理观察,2009(2).
** 作者简介:王静(1986-),女,黑龙江黑河人,黑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科干事,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1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