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娟 钟 周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90)
·会纸传承·
会纸工艺传承的意义
周文娟 钟 周
以广东肇庆四会邓村古法造纸为个案,通过田野法调查邓村地方志、族谱,并对手工艺人进行深度访谈,将多方因素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通过解读会纸工艺与文化,探寻现代化生产与传统工艺间的关系,提升经济效益,使会纸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
古法造纸;会纸工艺;广东四会
(*E-mail: zhouwenjuan03@163.com)
现代化商业的发展给传统工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工业化原料、大规模生产取代了传统工艺的生产方式,甚至导致一些传统工艺核心技艺的消失[1]。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四会的邓村,水陆交通方便,属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然而,在这个现代化普及度较高的地区,会纸的生产却完整地保留了古法造纸的核心技艺。本文选取邓村作为个案,探讨会纸现代化生产与传统工艺之间关系。
据当地族谱记载,会纸生产始于南宋期间。清嘉道年间,四会先后兴起造土纸(又称会纸)、烧石灰等行业。制土纸以邓村为最多[2]。在邓村铺的坑口、铁场铺的讴坑、柑榄铺的榄洞等地也生产会纸,并加工成元宝朴叫“会朴”,多运往顺德陈村交由纸行发售[2]。
会纸工艺作为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内嵌于当地的时空之中。当地历史传统、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特定情境都影响着当地农民会纸工艺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会纸工艺作为技术,不仅是工具应用的层面,还包含着文化层面如知识、信仰、习俗、人际关系等。如陈凡、李勇对近30年的技术观进行整理,提出在社会技术系统观下技术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学对技术的理解,除了技能或工具之外,还包括资源、生态、人口等物质因素和仪式、习俗等精神因素[3]。在研究方法上,田野调查法能将技术归置于社会环境之中,发掘技术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4]。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对会纸生产地邓村开展调研,从会纸的原料构成、作坊位置选取、工具选择、制作流程等角度描述会纸工艺。结合当地手工艺人的访谈、地方志、族谱,对会纸工艺所蕴含的文化进行解读。
邓村位于广东省肇庆四会的西南部,满山遍野都是翠竹,白花河和大乌河环村而行,为会纸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会纸制作过程中的原料基本都是当地生产,四会镇河旁街曾是广宁、怀集、四会三县柴竹杉的集散地,石灰则来自邻近的罗源石寨。
会纸的制作过程沿袭古法造纸工艺。据当地族谱记载,南宋咸淳年间有张姓、陈姓、程姓、申姓等中原人从韶州的曲江、南雄珠玑巷迁徙至邓村的白龙、官陂一带定居,带来造竹纸的技术,开始设立作坊造纸。当地的造纸展览馆中详细介绍了蔡伦造纸法,认为《博物志》、《后汉书集解》中造纸的挫、煮、捣、抄相当于现在的切料、蒸煮、打浆、抄纸等主要造纸工艺流程[5],邓村造纸亦然。
2.1 会纸制作工艺流程
(1)砍竹挞竹。本地一年龄的竹子就可以作为原料砍伐下来。而三年龄竹纤维更细,做出来的纸更为坚韧。邓村造纸一般将三年龄老竹与一年龄新竹混合在一起作为原料。竹子截成约80 cm的长度,用锤子锤爆裂,扎成6 kg左右一捆。
(2)腌制竹子。一捆竹子配1.5 kg石灰,放入自制的水池中腌制使竹纤维变软。100天后将石灰水排出,腌制后的竹子捞出晒干,敲打去粘附在竹子上的石灰和木质,再放入清水中浸泡40天。
(3)碎竹打浆。将沤好、漂净、晾干的竹子放入设备中打成碎末,再置入清水池中由机器舂打成竹纤维的浆。在机械化以前,这些工序由竹斧和村里的水车完成。
(4)抄纸。抄纸工用竹帘在纸浆槽中快速抄出,使竹纤维均匀地附着在竹帘上,将竹帘翻转,纸放置在滤水的纸槽上。抄纸是古法造纸的核心工艺,熟练工人抄的纸厚薄均匀。现在这一工艺也可以利用设备进行抄纸,使纸产量大幅提升。
(5)榨纸。用木头压在约1.6 m高的湿纸上,拧动上方的铁螺丝,将湿纸里的水分挤出。经过压榨后,可以挤出80%以上的水分。
(6)松纸。松纸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人负责,右手用木刀敲打切拨纸胚,左手不断翻弄分开每页纸。若纸没有松开,晾干后会黏在一起;松纸过程中不够细心,则会破损纸张。
(7)晒纸。松纸后,一叠叠会纸放在太阳下,或挂在竹竿上晾干。
2.2 会纸制作工艺特点
(1)原料天然、加工制作过程及成品对自然的危害为零。造纸主要原料为竹子、水、石灰。醃制过竹子的石灰液可以直接排入河中,对环境无害。村里人认为这种水还能治疗蚊虫叮咬、疖疮等皮肤病。邓村的古法造纸术与当地环境相依并存,和谐共处。
(2)制作工艺保留了古法造纸工艺的基本程序,部分程序被机械化取代。舂竹改用粉碎机,手工打浆变成了机械打浆,用杠杆原理纯手工压榨变为螺旋式半手工半机械原理压榨提高了生产力。古法造纸的核心工艺手工抄纸被保留了下来。手工抄纸比机械抄纸成品更坚韧,燃烧起来更快,焚烧烟量少,无异味,化灰度更好。其价格是机械抄纸的两倍。
(3)会纸生产过程与其他纸张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会纸不是焙干而是晒干。邓村古法造纸与《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东汉蔡伦造纸术基本一致,属于中国大陆保存的造纸技术体系中的抄纸法。但是,会纸制作过程中不加化学药品,在阳光下自然晒干是类似于浇纸法的技术特点[6-7]。
3.1 会纸工艺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延续
按邓村当地族谱记载,会纸生产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延续至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邓村古法造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铭刻着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邓村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为古法造纸提供了独特的原料和生产环境。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思想,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是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相互统一、内在依存不可分离[8]。
在对当地手工艺人访谈时,发现他们反复强调的是循环,即竹子、石灰、水这些围绕着造纸工艺的事物之间保持着循环充分利用的状态。重视保护竹林资源,不砍伐新竹、幼竹;清洁流动的水源才能造纸,醃制过竹子的石灰液可以直接排入河流中,河流中的水引入池塘有利于鱼的养殖等。当地人围绕古法造纸这一生产技术,将农业养殖等农事融合为一体,形成当地知识和经验。
顺应自然,与天地和谐共处,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是现代化进程中反思环境问题时,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给出的最朴素、最智慧的回答。这源于古代农耕文明思想中, 先哲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3.2 会纸工艺成为了当地文化的象征符号
会纸主要由个体造纸作坊生产。家庭生产分工中,当地人从小就接触造纸,5、6岁开始帮忙晒纸。14岁的少年可以帮助家中抄纸,通过实践操作习得会纸工艺。随着技术的掌握,经验性知识其蕴含的地方性知识也内化于当地人文化意识中。
当地手工艺人介绍说,邓村本地人基本都会抄纸。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时邓村会纸出口销量连年递增时,邻近乡镇的人,甚至远至广西、湖南等地的人纷纷来四会学习手工造纸。四会县志上也记载了这一时期,1993年,全县镇以上的造纸及纸制品工(企)业有14家,个体造纸作坊580多户,总产值达4217万元[2]。同时,邓村也兴办起造纸学校,培训手工造纸的工人。但是随着手工造纸的收入摊薄,邓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选择了外出打工。
会纸工艺现在还在邓村传承,并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符号。村口的牌坊上写着“古法造纸第一村”,村内也有古法造纸的展览馆和古法造纸过程展示。当地人已经习惯在当地政府介绍、外地游客游览中展示邓村古法造纸的形象。会纸生产工艺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成为了当地景观展示中不可或缺的符号。
传统的造纸工艺与现代技术不是对立的二元关系,未来也不一定会被现代技术取而代之。传统的造纸工艺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地方知识与当地文化习俗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现代技术要植入传统工艺之中,必须有一个民间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现代技术需要与当地生态资源、手工艺人的知识背景、社会文化意义体系相适应。只有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提升经济效益,同时使传统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
[1] Qiu Chunlin. Hold the “core technology”——Taking Dali as an example to talk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Bai ti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production mode[J]. Art Observation, 2009(7): 11.
邱春林. 守住“核心技艺”——以大理白族扎染为例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J]. 美术观察, 2009(7): 11.
[2] Zeng Peide. Sihui County[M].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6.
曾培德. 四会县志[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3] Chen Fan, Li Yong.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Facing with Practice[J].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2012(11): 95.
陈 凡, 李 勇. 面向实践的技术知识——人类学视野的技术观[J]. 哲学研究, 2012(11): 95.
[4] Jacob Eyferth, Hu Dongwen, Zhang Jie. The Technical Locations About Chinese Handcraft Industry Under the Anthropologic Vision[J].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2(2): 1.
雅各布·伊弗斯, 胡冬雯, 张 洁. 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手工业的技术定位[J]. 民族学刊, 2012(2): 1.
[5] YANG Hai-yan, GUO Jin-long, GONG De-cai.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bers of Ancient Paper and Papermaking Technologies[J]. China Pulp & Paper, 2011, 30(12): 32.
杨海艳,郭金龙,龚德才. 古纸纤维形态特征与传统造纸工艺的对应关系[J]. 中国造纸, 2011, 30(12): 32.
[6] Qian Cunxun. Chinese paper and print culture history[M].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4.
钱存训.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 Li Xiaocen. Fixed-mould Papermaking Method and Movable-mould Papermaking Method: Two Different Papermaking Method Systems Conserved in Mainland China[J].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2011(5): 76.
李晓岑. 浇纸法与抄纸法——中国大陆保存的两种不同造纸技术体系[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1(5): 76.
[8] Wang Zij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n ancient China[J]. Qiushi, 2010(2): 45.
Craft and Inheritance Factors ofSihuiPaper
ZHOU Wen-juan*ZHONG Zhou
(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Province, 510090)
By analysis th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Sihuipaper, the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production and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ofSihuipaper could be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benefits. Taking the manual papermaking in Guangdong Zhaoqing Sihui Deng village as a case,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local chronicles and genealogy inDengCun, and depth interviews with hand artists, multi factors were resarched. 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old papermaking technique, but also helpful keeping the traditional papermaking’s national knowledge.
the traditional manual papermaking;sihuitechnics; Guangdong Sihui
周文娟女士,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传播学。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90)
TS766
A
10.11980/j.issn.0254- 508X.2016.01.014
2015- 09-21(修改稿)
2014年广东省社哲十二五规划项目:新媒介环境下古法造纸工艺的传承与传播研究(GD14YYS04);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隐晦与新生——中国民间手工纸的艺术应用研究(14CG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