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保险:“保险”还是“危险”

2016-02-04 18:21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24期
关键词:险种保额保险

中国式保险:“保险”还是“危险”

近日,有机构预测,2016年将有更多人买保险,保险业将再迎“丰收年”。近年来,国人的保险意识逐渐发生转变,从认为保险“不保险”,到开始购买各类险种为生活“上保险”。而当保险开始“保险”时,保险行业却因盲目扩张而变得很“危险”。

不买保险是觉得不保险

有数据显示,国内人均保单不足一张,为什么我们不愿意买保险呢?如果把不买保险当成一种病的话,我们看看都有哪些病情。

我不是倒霉的那个,如果人没了还要钱干吗。尽管每天都有大量的意外发生,但很多人都觉得那都发生在别人的身上,自己不会是倒霉的那一个。每年交保费,但不发生理赔就是给保险公司送钱,太不划算。

病例:去年“十一”前,一位同事表示要自驾到大连玩,当问到是否购买了保险的时候,同事说没有。他觉得自己开车一直小心,而且有车险,就没必要买再去买一份了,另外,出门前买份保险好像就是要出事一样,他觉得不吉利。另外,他还觉得如果真出了意外,人都没了,还要钱干吗?

保险都是骗人的,代理人都是骗子。在不少人的眼中,保险是骗人的,代理人则都是骗子,甚至连亲戚朋友都骗,而且还是优先欺骗的对象。

病例:家住余杭的金先生曾在外甥小周的游说下,以6000元/年购买了一份保险。买保险的时候,小周表示5年就能把钱拿出来,金先生自然没有任何怀疑。交费到了第5年的时候,金先生想这笔钱时间到了,就联系保险公司取钱的事情。谁知道,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要到金先生60周岁的时候才能拿这笔钱,还差10年,如果现在取出的话,就只能拿到19000多元。金先生当时就懵了,马上仔细看了保险条款之后,的确白纸黑字写着60周岁才能领取,金先生这才意识到被自己的外甥骗了。

交费时各种好,理赔时各种难。很多人都和保险代理人打过交道,在购买保险之前,代理人的各种服务可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在谈到理赔时也表示各种各样都能赔。可如果真的发生理赔,就会发现这也没得赔,那也没得赔。

病例:在杭州工作的俞女士购买了一份包含家庭所有成员的意外险,一年交费300多元。去年春节前夕,俞女士的母亲骑车时不幸摔倒,三天后去世了。于是俞女士认为母亲死于意外,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可是,当保险公司收集各种信息后却做出了不予理赔的决定。原来,医生在死亡报告上标注的死亡原因是糖尿病酮中毒,属于疾病死亡而非意外。而该保险只保意外而不保疾病。俞女士不服,只好选择上诉,目前法院还没有做出判决。

保费高不舍得买,不如“土豪金”炫目。有些人在被保险代理人说得很动心,觉得的确有必要购买一份保险,甚至有马上就买的冲动时,看到保险建议书上的保费数字时,立马就放弃了这种想法。每年交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而且一交还是二三十年,没钱交费的想法瞬间在脑海中闪现。

病例:刘晓丹是一家淘宝店店主,每个月能挣七八千元,不过剩下的却不多。前些日子,刘晓丹看到一些关于淘宝店主猝死的新闻,她开始有点担忧。在朋友的推荐下,刘晓丹联系了一位保险代理人,经过一番谈话,刘晓丹更加觉得保险必不可少。不过,当代理人建议每年交6000元的保费时,刘晓丹就觉得太多了。比起保险,她更愿意花相同的钱去买“土豪金”苹果手机。

多类险种为生活“上保险”

不过,中国人不爱买保险的现状正在逐渐改变。今年3月,《2016年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百姓投资领域前三名分别是:保险(36.79%)、股票(33.05%)、理财产品(32.69%)。保险投资意愿从2013年的第六位跃居第一,不难看出,如今老百姓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也愿意将保险做为2016年家庭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方式。

以前将保险拒之门外的人,从未想过如今竟拥有多份保单;以前觉得卖保险举步维艰的人,想象不到保险逐渐成了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从无到有,我国老百姓对保险的态度、对保险的认识也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风险无处不在,未来难以预测,这些都让人们不得不考虑以后的生活质量、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也让人们越来越认可保险的重要性。业内人士表示,如今老百姓的投保观念更趋理性、更注重实际、更符合自身需求、更加着眼于自身安全和未来生活。

因此,保险从业者应顺应客户的需求,帮助客户根据自身的需求设计合适的保险计划,帮助客户更好地解决未来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人身安全、财产及财务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那么,一个人到底要为自己安排多少保险保障才足够?保险专家给出的答案是“量力而行,度身定做,尽量充足”。买几份、买多少要依据自己的家庭年收入情况,一般情况下,购买保险的费用应不超过家庭年收入的20%,保额至少为年收入的10倍,如有必要甚至可为年收入的20倍。

至于购买什么产品则要根据家庭成员构成和需求而定,一般来说应包括重疾、意外、医疗、养老等险种,全面包含人生各阶段。一般的家庭,为家庭主要成员(父母)投保重大疾病险和死亡险,往往是必须的,可以多些保额和险种保障。由于保额越高,保费则越多,所以保额多少,则需量入为出。

但按照目前的常规医疗费用情况,重大疾病保险保额至少得20万元以上。多种保险都有身故保障,哪怕是保费极低的短期意外险。如担心保障不充足,尤其是在被保险人为家庭顶梁柱的情况下,此类保险多买一些也无妨。一人投保多个险种,万一出现了意外情况,“多险并赔”,保障则可充分一些。

总之,对于保险需求与保费的负担能力,应随着家庭结构、经济收入等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一个人所需要的保险保障也会随之变化。

保险业野蛮生长时代将终结?

随着人们保险意识和购买欲望的不断增强,国内保险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然而,一些保险公司盲目扩张,也给中国保险行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5月21日出版的《经济学人》有一篇“中国保险业:保险还是危险”的文章,指出近两年中国保险业利用销售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产品,发展迅猛,但危机四伏。近期监管机构终于介入,试图让保险业从卖投资产品回到卖保险的正业。

尽管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了几十年,但其保险业扩张速度还是让人感到惊叹。保险公司管理的资产已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翻了一番,达到13.9万亿元(2.1万亿美元)。卖保险合同而产生的收入发生了加速的增长,在2016年第一季度达到了同比增长42%。

最显著的还是保险从业人员人数的增加。仅在过去的六个月中,就有两百万人加入了保险销售队伍。现在整个行业雇佣720多万人,比去年年初增加了120%。换句话说,中国城市里每50个工作的人里面就有一个在销售保险产品。

而快速增长正是中国保险业所需要的。在未来的十年里,人口老龄化更严重,然而公共养老金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希望利用私人保险来补充公共保险,希望避免老年生活拮据的状况。但这种建立在脆弱的商业模式之上的过快增长,是有风险的,其带来的坏处可能要大于好处。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迹象。那些最大胆的公司之所以得以扩大规模,是通过推出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短期投资类保险产品。这个策略是非常冒险的,因为保险业应当是一个清醒和可靠的行业。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为了带来这些回报,保险公司堆积了债务,削减了自己的利润。此外,这些短期产品并不一定能帮助投资者度过退休:投资到期后人们可以自由把钱取出来,使得他们并没有应对死亡、疾病或意外事故的保障。

监管机构似乎已经看不下去了。3月份他们宣布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遏制险企投机行为的规定:禁止保险公司从卖不到一年期的产品,并开始逐步淘汰那些短于三年期限的产品。这些措施,虽然有些粗暴,应有助于防止长期资产和短期负债之间的不匹配。

在更根本的层面上,中国还修订了关于保险业偿付能力的规则,这应该迫使保险公司改变他们的运营方式。此前对资本的要求只是依据对公司规模大致的估算。而现在规则更接近发达市场的常态,要参考保险的成熟期有多快,以及保费是如何被投资的。过分依赖短期政策,或在股市投入巨资的企业必须持有更多的缓冲资金。

平安保险的高管李源祥预测,保险公司用投机行为快速扩张的鼎盛时期已经结束。他说“政府在局面失控之前及时意识到了危险。”如果新的法规有效,保险公司将需要努力说服人们为了保障目的购买保险,而非投资。

(《郑州晚报》2016.5.25、《证券时报》2015.10.25等)

猜你喜欢
险种保额保险
基于保险行业新投保、续保、理赔综合性SPSS数据分析报告
新形势下财产保险公司险种结构优化调整思考
五款防癌险终极PK
带投资的多险种复合风险模型及其破产概率的研究
合理选择重疾险保额
探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
浅谈不婚主义下保险“受益人”的指定问题
险种间的相关性对调节系数的影响
女性重大疾病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