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佳彤
阮在民族乐队中的前景展望研究
谢佳彤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阮,因其圆润饱满的音色和中庸的性格特征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如今,我国民族乐队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大多数民族乐器音色个性化和音域偏高,在乐队中达不到理想的音乐融合度和平衡性,从而影响和制约着现代民族乐队的发展,而阮的音色和音域则恰好能弥补民族乐队这方面的不足,因此阮在民族乐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现代潮流的推进下,阮一直在尝试更多的改良。
关键词:阮;民族乐队;前景展望
唐代白居易诗句“非琴不是筝,初闻满座惊”,就是对这一古老的弹拨乐器的描述——阮,又称为“秦琵琶”。秦、汉、唐这段时期,人们对弹拨乐器没有明确的分类,凡是演奏方法相似的统称为“琵琶”。直至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弹此乐器,此琴便因此得名为“阮咸”,简称“阮”。
汉武帝时期就已出现此种造型的乐器。汉琵琶是现代阮的雏形。形制上以长柄圆形音箱为主,是一种有十二柱、四根弦、木制直柄、竖抱着用手弹拨的乐器。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画上,可以见到它的造型。
东晋时期,有“竹林七贤”之称的音乐家阮咸擅弹此乐器,而且对它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后人就用他的姓名给这件乐器命名为“阮咸”,宋代被简称为“阮”。在南京西善桥六朝古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刻画中,有阮咸的演奏图像,其形状与现代的阮大体相同①。
唐宋时期,阮乐发展进入一个高峰,诗人白居易的《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中有这样的诗句:“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落盘珠沥沥,摇珮玉琤琤。”此诗体现出白居易对阮的音色以及演奏技巧的描述,由此可见当时阮的演奏艺术已经达到美妙绝伦的境界。
宋代以后,阮乐逐渐走向衰落,很多阮乐谱几近失传。到了清代,流传在民间的阮已退化成两条弦或者三条弦,音阶不完备,音域也很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开始出现并发展,阮乐发展也开始复苏。如1952年成立的上海民族乐团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民族乐队普遍存在音色不够融合和缺少中低音的问题,而中阮、大阮圆润的音色和较低的音区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因此,阮便成为了民族乐队中重要的中低音乐器。
新中国成立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很快发展起来。人们根据阮的形制、材料、琴弦、演奏方法等,对阮进行深入研究,把阮从音域、音色、造型、音量、音质,制作工艺、选材和演奏技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细致的改良。首先,阮的造型有了极为明显的改观,具体体现在共鸣音箱、选材用料、音柱位置、琴品方面。阮的共呜音箱,比原有的音箱更厚、更大,共鸣音箱内部构造,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其次,在制作用料方面,制作弦轴的大部分已改为木质加铜机械轴,实际演奏中,调好的音准不会轻易走音,从而可以保证完整的演奏效果。第三,改良后的阮音质更浑厚、音量更宏大、音色更圆润柔美、演奏技法更丰富,阮品位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无论是以横向的旋律线条、还是纵向的音程或七和弦,都能很好的演绎。阮兼备独奏与和伴奏功能,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更适用于现代民族管弦乐队。
这一时期,阮的型号也得到了逐步完善。华南师范大学宁勇教授在1987年将阮改良成具有五个品种的“宁氏系列阮”②:低阮、大阮、中阮、小阮、高音阮。改良后的宁氏系列阮族乐队进行重奏训练,不仅音域更宽、音色更融合多样化、音乐表现力也更丰满,是一种独具东方魅力的民族室内乐演奏形式。阮族乐队的演奏曲目日渐丰富,除了经典阮曲之外,还包括现代技法创作的曲目、世界各地的曲目。例如维瓦尔第的弦乐四重奏《四季》—夏,舞曲《自由的探戈》,现代作曲家新作《讯》《舞者的诉说》,民族乐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塔吉克舞曲》、流行音乐《耶鲁摇滚》《意大利雷格》等。
阮乐不断发展的今天,全国的音乐院校开始开设相关课程:主修和辅修课程,包括乐队重奏和民族乐队训练课程,以培养更多的阮乐学习者和研究者。
在民族乐队中,阮的音色结实而明亮,有着融合性优势,作为弹拨声部的重要乐器,它的声部主要特点是多伴奏音型,节奏性强,多在中低音域演奏。尤其是中阮和大阮的使用较多,中阮由以往一支乐队的四把增加到六至八把,大阮增加到四把,这样增强了声部的厚度,丰富了乐队色彩。随着演奏技术水平大幅度地提高,它受到越来越多作曲家的青睐,许多作曲家在创作时非常注重阮的运用,阮已成为民族乐队作品配器中必备的一个声部。
阮主要有独奏、重奏、合奏和协奏四种演奏形式。在民族乐队中多以协奏和合奏形式出现,上世纪末出现了中阮协奏曲,如《满江红》、《云南回忆》等,其中《云南回忆》其特点为采用现代技法配器和创作,以其宽广的音域,优美的音色得到了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被称赞为中阮第一协奏曲。
随着阮的不断改良,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尤其以改革开放的广东地区为甚。广东音乐具有沿海开放性的文化特点,阮自然被融入到广东音乐之中,著名的乐队作品有《平湖秋月》《彩云追月》《步步高》《倒垂帘》等。现在,阮已成为乐队中十分重要的弹拨乐器,应更好地发挥阮的优势,完善阮在民族乐队中的作用。
阮的发展历史充分说明,阮是极具发展潜力的。
乐器改良方面,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下,人们模仿电吉他的制作,加入电子发声管和音箱等设备,研制出电阮。电阮在乐队中充当低音,音质表现柔和有力,极富特色。电阮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族音乐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出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流行音乐。
阮族乐队方面,1995年我国阮演奏家丁晓燕在新加坡成立阮族乐团,2005年在新加坡大会堂举办的“阮韵情缘”音乐会大受欢迎。阮在海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阮,将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传播至世界各地,对阮的普及和推广有重要作用。
乐曲方面,随着阮的广泛传播与教学,一大批艺术家致力于阮曲的创作与研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曲目。传统风格的作品,如林吉良的《草原抒怀》《石林夜曲》;宁勇的《丝路驼铃》《蓝关雪》,由民族乐曲改编的《瑶族舞曲》《火把节之夜》,这些作品旋律优美,深受好评。现代风格的作品,如刘星的《云南回忆》《孤芳自赏》,陈怡的《雨后庭院》,苏春敏的《剑器》,熊俊杰的《舞者的诉说》等。这些乐曲以崭新、独特和另类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中阮这件最古老乐器的时尚风姿。
在民族乐队中,阮的使用丰富了乐队的音乐表现力。这件古老民族乐器历经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推陈出新,从它的演奏技法、音色、音响效果、音律和型制等方面来看,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期盼阮能成为一种世界性乐器,甚至与西洋交响乐队交融,在未来焕发出更多新的光彩。
注释:
① 姜楠.阮乐的历史沿袭.青年文学家,2012,15.
② 宁勇.系列阮艺术的开拓与发展.中国民乐国际网信息采集中心,2014,3,14.
[参考文献]
[1] 宁勇.阮演奏教程:技巧与练习[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
[2] 宁勇.系列阮艺术的开拓与发展[M].民乐国际网,2014,3.
[3] 沈非.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的创新及影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03.
[4] 桂春明.中阮的演奏技巧及发展[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4,02.
[5] 姜楠.阮乐的历史沿袭[J].青年文学家,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