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茜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紫峰中心小学,福建 晋江 362200)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的实践探析
陈 茜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紫峰中心小学,福建 晋江 362200)
音乐教学是小学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学生音乐知识储备,培养和发展其艺术感以及增强其音乐演唱技能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重视和加强班级合唱教学,是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可有效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其交际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其在音乐演唱中感受音乐美,提高其音乐演唱水平。但是目前有许多教学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大多数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学习兴致与课堂学习效率均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主要从目前我国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出发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和探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中的有效实践对策,望对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些许建议或指导。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大力推广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逐渐得到社会大众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普遍重视,且各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尤以班级合唱教学尤为明显。但现阶段,我国许多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中普遍凸显出学生合唱意识淡薄、合唱兴趣不高、班级合唱教学流于形式等多种问题,教学现状堪忧。本文笔者收集和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中的有效实践策略,现简要阐述如下。
从本质上讲,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主要在于其听觉享受和个人兴趣,但是由于大多数小学生在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合唱音乐歌曲较少,且演唱方式比较固定、单一,主要以独唱为主,这就导致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不高,甚至会产生厌烦感,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针对这种情况,小学音乐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听觉享受,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其参与班级合唱的积极性。例如,在人音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五年级音乐下册第1课时《小鸟 小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先指导学生分别欣赏齐唱版和合唱版的“小鸟 小鸟”,然后将班级内学生进行分组,即A组和B组,让A组学生根据刚才所听到的音乐模仿第一乐段中“小鸟在草地上唱歌、嬉戏”的情景和演唱节奏,让B组学生模仿第二乐段“小鸟展翅高飞”的声音,然后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提问:开发自己的想象力,思考一下这两个乐段分别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和声音演唱?如何将两个乐段中“小鸟欢快跳跃”与“自由飞翔”等情景同时表现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展开积极讨论,同时教师可对其进行引导,最终得出答案,即A、B两组学生同时演唱,且需要注意的是在班级合唱的同时,两组学生需各自保持其声部音准与演唱节奏。通过以上此种用“听觉”引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班级合唱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班级合唱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先教唱第一声部”的传统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固定学习模式,效果不佳。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先教第二声部,待学生对其初步了解和掌握后,再教第一声部的主旋律,如此一来,二声部班级合唱教学就顺利的多了。
例如,在人音版五年级下册《小白船》的班级合唱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在教师教唱前已经熟悉了第一声部,而对于第二声部的学习则比较陌生,所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需依据“先难后易”的教学原则,将教学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的教唱上,待第二声部教学结束,学生能够完全唱准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其与第一声部结合起来,即两声部的教学需分清先后和主次顺序,不可同时平均用力。又比如,在同版五年级上册《清晨》的课堂教学中,歌曲前半部分为齐唱,后半部分为二声部合唱,其中齐唱中的声部旋律与合唱中的第二声部相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学习齐唱部分以及合唱部分中的第一声部,使其形成一首完整的“单声部”歌曲,之后再指导一些学生重复演唱齐唱的部分,与演唱第一声部的学生形成班级合唱效果。此种转变声部教唱顺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合唱难唱”与“第二声部难唱”的学习障碍,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提高合唱效果。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许多合唱歌曲学生都耳熟能详,且大部分学生均比较容易掌握高声部演唱部分,但对于二声部的学习则难度较大,易形成思维定式,使学生自主觉得高声部好唱。故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先指导学生学习低声部演唱,待其对其产生熟悉感后再学习高声部演唱旋律,最终进行分声部班级合唱。
例如,在人音版四年级下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均从电视或收音机上听到过此首经典歌曲,心中已经存在了主旋律印象。此时教师可采用先低后高的声部教学,可通过第一次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和辨别该首歌曲中的两个不同声部,第二次播放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歌曲低声部旋律,第三次播放时则由教师直接范唱第二声部部分,并将教学重点放在低声部教学上。同时,由于歌曲的高、低声部形成三度关系,故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充分结合课堂教材中“三度音程”课堂练习,运用适当的手势帮助学生解决音准学习问题,可先从唱准、唱稳以及巩固低声部音准和节奏入手,经班级师生合唱、少数学生合唱、学生分组合唱直至全班合唱的过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终达到班班合唱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二声部合唱中享受和声的音乐美感,增强合唱声音效果。
对于音乐作品本身来讲,班级合唱是对其的二次创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时,需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内在情感,使其能够用情带声,在准确把握自身声部的同时认真倾听其他声部,促进感情表达与音乐技能的相互统一,以增强学生音乐听辨能力及其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例如,在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这一二声部合唱歌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先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初步了解作品,之后可指导学生利用和谐、深情的声音来充分表现音乐魅力,使其能够深切体会音乐内涵,并通过合理设计歌曲的演唱速度、力度以及演唱形式等,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音乐情景,采用音乐听辨、模仿演唱以及听觉记忆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音乐听觉及其记忆力。同时,在班级合唱教学过程中,学生还需充分利用视觉来感知音乐指挥的具体手势,并根据其不同的指挥动作调整并统一演唱速度,将听、唱、视等多种感官相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性的音乐能力,使其在实际音乐课堂学习中,分享、交流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增强其音乐素养,提高班级合唱教学质量。
总之,目前我国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乐观。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建议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听觉享受,激发其学习热情,并在实际的班级合唱教学中转变声部教唱顺序,采用先低后高的声部教学,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合唱声音效果,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开发多方位的音乐欣赏,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课堂教学质量。
[1]邱怡.开展中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儿童音乐.2015,(02):44-47.
[2]高秀华.班级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音乐天地.2015,(02):10-11.
[3]徐玲.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与研究[J].音乐时空.2015(19):180.
[4]曾淼.和谐课堂,歌声悠扬——浅谈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愉悦和谐的班级合唱教学[J].黄河之声.2015,(09):32.
[5]王明珠.小学班级合唱排练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6):230.
陈茜(1986-),女,福建松溪人,本科,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