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明雷 捷
(1.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贺州本地山歌“哩嗬嘿”调查研究
陈丽明1雷 捷2
(1.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贺州本地山歌“哩嗬嘿”用本地话演唱,每句唱腔句尾带衬词“哩嗬嘿”,故得名,本文从“哩嗬嘿”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以达到对贺州本地山歌的挖掘、保护、研究的目的。
贺州;本地山歌;“哩嗬嘿”;调查研究
贺州市位于广西的东部,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的交汇处,有“三地通衢”之称,贺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的聚居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最早的交汇点之一。从秦汉至明清,汉、壮、瑶、苗等多个少数民族大量迁入。各民族中又可分为不同的族群。仅贺州汉族中的族群就有广府人、客家人、本地人、桂柳人等十余种。所谓本地人,是对客家人相对而言的。从宋代起由广东各地迁入后,与土著的少数民族融合并延续到明清[1]。
贺州是全国罕见的多语言多方言地区,汉语方言按七大分区,贺州方言中就有其中五种,主要有本地话、客家语、铺门话、九都话、桂柳话、土白话等,每个县区都有较流行的语言,八步区(贺街镇以北以客家话为主,贺街镇以南以本地话话为主)本地话是贺州第一大方言,使用人口42万占八步区40%。在贺州各乡镇,不管是“自称”还是“他称”,这种方言均称为“本地话”,以别于贺州的其他的汉语方言(西南官话、客家话、白话、湘语等)[2]。
综合贺州本地歌的功能、演唱场合、歌词内容等,有劳动歌、仪式歌、信歌、情歌、儿歌、生活歌、杂歌等等,本地歌长以传情达意,明白悠逸。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易唱易听,广为流传。“哩嗬嘿”就是本地人中的山歌最具有代表性的歌种,流行于本地人聚居区贺街、步头、大宁、桂岭和鹅塘莲塘等地,用本地方言演唱,“哩嗬嘿”山歌是贺州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每句唱腔句尾带衬词“哩嗬嘿”,故得名。贺州本地山歌“哩嗬嘿”历史悠久,至今约有一千多年,其前身是水东歌(贺街河东特有的语言和山歌),后因水东语失传,就改用贺街“正字话”(带本地方言的官话)唱,但是还保留“喇喇龙哩吟”这样的衬腔[3]。久而久之,贺街本地人就用本地话来演唱流传下来。相传隋末唐初,浮山下的大鸭村有个陈秀才,为地方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他生前教歌传歌,被誉为桂东男歌王。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六和五月十九陈秀才的生辰和忌日,八方乡亲云集浮山赶歌圩以对唱形式,大唱水东歌,纪念陈秀才。现在这一习俗被演绎为一年一度的浮山歌节,红红火火,流传至今。
(一)歌词特点
“哩嗬嘿”歌词生动,常大胆运用“赋”、“比”、“兴”“重叠”和谐音等手法,汇集了地方语言的精华,因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的曲调分别有流行在贺街、步头梅花的单句式和流行在沙田龙井的双句式,歌词三言或七言,以七言为主,七字一句。演唱者多为随口而出,即兴演唱。“哩嗬嘿”三个字为无实际意义的衬词,帮助调整乐句,抒发感情,给歌手换气和思考的空间,还常其中加入“啰、呢、咧”等衬词。在贺州大宁的“哩嗬嘿”还流行一种叠字歌,字重复两次演唱,也颇有意思。如“劳动碌碌几时闲,人间曲曲弯弯水,世事层层叠叠山,古古今今来变化,贫贫富富有坐环,将将就就随时过,苦苦甜甜明日弯,有有无无姐耐烦。”
(二)节奏旋律特点
“哩嗬嘿”节奏有2/4、3/4、4/4拍等,属于五声调式,既有徵调式sul、la、do、re、mi,又有商调式re、mi、sul、la、do。“哩嗬嘿”曲调较悠扬流畅婉转,旋律跳进较多,音域在基本在一个八度以内,简单易学。每一句的结尾都有“哩嗬嘿”三个字的衬词作为结尾。而每一首歌曲的终止又以“哩嗬嘿—哎依咧”衬词为特征结束。也有个别演唱时,“哩嗬嘿”放在曲子开头的。
(三)演唱形式多样
贺州本地山歌“哩嗬嘿”常在山间野外、田间地头、歌圩、歌堂、庙会、安农打醮等民俗活动中演唱。唱山歌的贺州本地人讲究的是心情,开心的时候无论在何地,开口就唱,内容有对歌起歌头的、歌唱生活好、对女子表达倾慕之情的、表达初恋热恋情怀的、情人间相思别离苦、教育小孩等等内容,包罗万象。
(四)独特的地方语言演唱,凹显地域特色
“哩嗬嘿”是用贺州本地话演唱,基于这点,“哩嗬嘿”山歌才能在本地人中流传,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山歌。
本地山歌“哩嗬嘿”现在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人中传承演唱,政府已经把贺街镇河西村的七十九岁陶永英老人认定为贺州本地山歌“哩嗬嘿”的传承人,每年补助两千元。陶永英老人从小学唱本地山歌“哩嗬嘿”,其演唱字正腔圆,极具岭南韵味,在对歌中对答如流、出口成歌,多次参加浮山歌节擂台赛歌活动。老人说:“山歌都是自己肚出”,即兴演唱,心里想什么就唱什么。老人现在不仅在培养自己的女儿作接班人,还教一些年轻人唱“哩嗬嘿”,对贺州本地民歌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地山歌“哩嗬嘿”从各个侧面展示了贺州本地人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对贺州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等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挖掘整理和传承,让这朵本地的岭南花开得更艳丽香醇。
[1]刘小春.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贺州本地歌谣分册[M],1987.
[2]陈小燕.贺州本地化音系及其特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3]张春云.浮山庙会[Z].南宁:南宁市源流印刷厂,2000.
[4]黄山.贺州八步浮山歌节民俗文化研究[J].大舞台,2012(07).
陈丽明(1979-),女,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器乐演奏、区域民族民间音乐;雷捷(1983-),广西桂林人,贺州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民族民间音乐。
该论文为2015年贺州学院校级科研立项项目“贺州本地山歌的挖掘与研究”(项目编号:2015ZC05);2016年度广西教育厅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隐性知识视角下的贺州“本地人”民歌代际传承研究”(项目编号:KY2016YB447);2016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6JGB390)“贺州瑶族民歌在民族声乐实践教学中的传承”;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5JGB396)“瑶族长鼓舞在民族地区高校特色舞蹈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