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6-02-04 12:16刘术刚
山西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创业就业教学改革

刘术刚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广西 南宁 530001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刘术刚*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目前是国内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课程,但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对新教育理念的接受与更新存在时间差;师资结构匹配不均匀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认知模糊认可程度不高等。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教学改革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目前是国内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课程,其性质是以指导大学生就业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职业生涯教育。该课程主要帮助大学生学习基本的就业和创业知识,了解当前的就业创业政策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就业与创业道路。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的总体目标。结合2014年教育部的改革方向“600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向应用技术型”,不难发现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改革课程教学,为国家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当前形势,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应该适时进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的课程教学改革,寻找大学生就业突破口,鼓励大学生创业,提高大学生就业积极性,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精神和能力。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新教育理念的接受与更新存在时间差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荆德刚在解读《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时已明确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在高等教育体制转型期,由于新教育理念起步晚,高校对此做出的回应尚需更长时间的消化与接受。尽管高校一直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但是传统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仍然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传授就业创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解读,没有及时结合最新的时事政治、政策法规更新教材内容,加大第二实践课堂的投入力度。同时,就业创业资金预算存在缺口,致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内新媒体就业创业平台的建设没有物质保障。

(二)师资结构匹配不均匀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高校目前开设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是一门公共课程,授课的老师主要由学工系统的管理人员或者大学生辅导员兼职担任。这些老师有的学历较高,授课的理论水平也高,但是缺乏在行政企事业单位处理实务的经历和锻炼;有的管理学生能力和处理学生事务的能力较高,但是没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功底。而这门课程不属于专业课,所以没有配备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专业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乏具有先进理论知识和丰富创业管理经验的师资队伍。因此,为了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需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充实和重组。

(三)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认知模糊认可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学生进入大学之际,就开始设置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但是每个学期的课程量较少,一般只有8-10个学时,每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授课,而且有的高校每周安排不同的老师进行授课,课程没有连贯的系统性,老师自由发挥较大。在大学生的潜意识里面,公共课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进行学习,只需要保证出勤率合格,不影响课程成绩和学分即可。他们认为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实用性不强,这些理论知识没有专业课知识重要,参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积极性也不高。总体而言,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创业认知较模糊,没有形成阶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供后盾保障机制

高校要尽快更新教育理念,跟上国家发展步伐,重视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第一,建立机制保障。成立独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中心,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整合利用各部门资源,组织、指导、督促、协调和管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活动。第二,完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重新构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辅助通用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与改进。第三,加大物质保障。加大专业教师队伍培养、第二实践课堂专项经费的投入,将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列入教师奖励性绩效的考评,提高教师对课程建设和自身发展的重视程度,利用新媒体在校内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二)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专业指导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师资队伍。首先,高校鼓励教师考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获取相应的入门教学资格,持证上岗。其次,做好教师“走出去,引进来”的培养方案。改善现有教师队伍质量,挑选年轻有潜力的老师外出学习进修、挂职锻炼等,丰富授课教师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引进中高级专业人才和外聘行政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职场经济人或者自主创业的成功校友定期为学生授课,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介绍就业创业经验,传授就业创业技能,解答就业创业疑惑,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精神和能力。最后,调整授课教师的阶梯队伍。大一阶段,可以安排专业知识理论较强的教师授课,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就业创业,调整大学生的职业观,引导学生开始制定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传达学生一种就业危机意识;大二、大三阶段深入系统授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加强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组织各种各样的就业创业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大四阶段主要由外聘的专业教师引领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习,实地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

(三)加强意识教育,提高学生认可程度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的授课对象是大学生,如果不能改变大学生对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狭隘认识,高校就难以培养出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积极性,鼓励大学生创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一方面,需要从大一开始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邀请在校的高年级学生把自己的实习实践心得通过交流形式传达给大一新生,加深他们对就业创业的认识。接下来由教师作为“牵线人”,教他们如何挖掘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不足,尝试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计划,再根据现实情况一步步完善职业规划和在大二大三阶段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高校的团学工作可以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既可以独立自主又可以团结协作的能力,进一步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整合校内外资源,在校建立大学生毕业就业创业追踪信息库,拓展校外就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培育基地;在外加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开展国外合作,互换交流生,学习他们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实现就业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夏一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2]周桂瑾,俞林.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7632:5-9.

[3]李丽娜.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会论坛,2015,21,13203:131-132.

[4]程宝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 作者简介:刘术刚(1988-),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本科,管理学学士,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机械与控制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128-02

猜你喜欢
创业就业教学改革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