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 辽宁省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心内科 (辽宁 营口 11500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赵娜 辽宁省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心内科 (辽宁 营口 115007)
目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予以探究。方法:选取近期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3%(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心功能分级、LVEF、LVED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及随访1年后,观察组的心功能分级、LVEF、LVEDD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3.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缺血性心肌病 治疗效果
缺血性心肌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肌功能障碍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影响了正常血液的供应,进而导致心肌缺血,且在此过程中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多灶性室壁运动障碍[1]。在本次研究中,围绕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1.3±8.9)岁;病程1~18个月,平均(7.8±3.6)个月;其中伴有高血压28例,高脂血症19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0.1±7.9)岁;病程1~19个月,平均(7.9±2.8)个月;其中伴有高血压26例,高脂血症21例,糖尿病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心电图、X射线片、实验室检查等。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选择抗心力衰竭和抗心肌重构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强心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式,首先应用Judkins法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对造影结果进予以分析,确定病变的类型和结果。然后使得患者呈平卧位,对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局部麻醉,在股动脉、桡动脉穿刺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肝素化治疗,使用冠脉球囊将病变部位扩张1~2次[3]。扩张结束后适当后撤指引导管,此时患者可休息5~10min,降低患者出现低排综合征,然后快速置入支架。术后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0.1g,1次/d,需长期服药;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1次/d,需用药1年)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治疗1年内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随访。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及术后1年随访的不良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发生情况予以观察。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①显效:ST段<0.15mV,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50%,1周内无其他症状。②有效:心电图显示ST-T段明显改善,心绞痛有所减轻,发作频率减少。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且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予以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率用%表示,使用x2对其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对比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来看,观察组中有显效49例,有效5例和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而对照组中有显效39例,有效9例和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3%,二者对比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心电图诊断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心功能分级、LVEF、LVED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的心功能分级、LVEF、LVEDD分别为(I~III)、(43.5±5.9)和(56.3±8.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I~IV)、(38.6±9.2)和(62.8±7.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中有6例心绞痛,4例心力衰竭和1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0%,而对照患者中有16例心绞痛,6例心力衰竭和2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3.6%,二者差异十分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种特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性心脏病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常规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对于缺血性疾病而言,心脏扩大是其最为重要的病理性变化,通常情况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疾病所产生的根本原因,且长期慢性持续性缺血性心肌病还能够导致患者的心肌细胞坏死,梗死后会导致疤痕组织逐渐丧失舒缩功能[4]。药物治疗能够使得患者的血运障碍得到明显的改善,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式,能够使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靶血管支配区的血运得以恢复,解除靶血管狭窄从而增加远端血管血压,从而增强心肌功能[5]。
在本次研究当中,经过分析发现,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临床有效率为98.2%,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药物治疗,有效率87.3%(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LVEF、LVED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及随访1年后,观察组的心功能分级、LVEF、LVEDD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除此之外,观察组中共有11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其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常规药物治疗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降低了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
[1] 韩雅玲, 臧红云, 王冬梅, 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1):17-21.
[2] 闫振娴, 周玉杰, 赵迎新, 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分析[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3,32 (4):418-421.
[3] 付敏, 师聪红, 张宝红. 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12(3):259-260.
[4] 段文昌, 耿珊, 杨光, 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和预后的影响[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8(5):445-447,451.
[5] 尹文跃. 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 中外医学研究, 2015,13(21):58-59.
1006-6586(2016)10-0111-02
R54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