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别包办孩子的“烦恼”
每年四五月份,杭州总会有成千上万的家长要面对特别的烦恼——帮孩子养蚕宝宝。烦恼之一是,学校要求小学生和家长一起养蚕宝宝、写观察日记,但孩子课程学习任务重,于是许多家庭都采取孩子只管“观察”和“写”,而按时供养、清理的劳作事务由家长承担的分工模式。烦恼之二是桑叶稀缺。好在“口粮”可以网购。这也意味着,许多小朋友完成了养蚕项目,依然对桑树长啥模样一无所知。
不光是养蚕。现在,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每每布置了各种做手工等课外作业,经常能在朋友圈里听到一片求助声,从找材料到创意、制作完成,家长“深度参与”,孩子倒成了“打酱油”的。
每次论及中外教育差异、创新型人才培养短板以及我国教育的痛点时,我们都会意识到,留给孩子更多“玩”的空间,设计各种动手做、体验式、活动类、探究型教育,尤为重要。然而,让人困惑的是,同样的体验探究课,在我们这儿却成了家长们叫苦一片的负担增长点?
根源,大概还在一个“急”字上。我们的家长、老师、学校虽然大都高呼“重在过程”,然而最终的评价指向却只注重结果排名。每一个环节都怀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去搞所谓素质教育,结果就是总忍不住要拔苗助长。
古人说“养蚕如养儿”。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教育,若只求让孩子获取高分,忽略了养育、感受生命自然的欣喜与好奇,不能学到独立思考与负责、合作和珍爱弱小,这样的“素质教育”就可能在实践中走偏。(《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