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玲*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9
关于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工作的思考*
——以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金玲*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69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种塑型式教育,也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它融理论性、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心理素质、道德情操等多个方面进行启发性教育。近年来,随着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环境和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日渐显现,这也凸显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趋势。但不可忽视的是,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暴露出的相关问题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东港学院)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突出大学生实践服务的主体地位,志愿服务与育人相结合,通过项目化服务、制度化管理、专业化建设努力解决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瓶颈,探索志愿服务育人新途径。
高校;志愿服务;育人;思考
志愿服务有着深刻的内涵。其原义所指不求回报地付出突出了奉献精神(这也是是其精髓),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体现的是有爱精神,二者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的“互相帮助、助人自助”互助精神更加突显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教思政[2009]9号)提出“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明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基于此,高校成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据新华网报道,“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共录用了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74615名志愿者,其中在校大学生占76%”大学生志愿服务主体地位可见一斑。
将志愿服务作为育人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生动实践。参加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思维活跃的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实现自我价值意愿强烈,开展志愿服务是挖掘潜能、磨砺意志、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通过志愿服务育人,把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学习相结合,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培养,拓展了新教育教学空间。在此基础上,高校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学生教育主体与自我教育功能,有助于通过实践激发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核心价值观。
高校志愿服务蓬勃开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逐渐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突出表现为“三个缺乏”:
(一)育人观念淡薄、缺乏长效机制
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时缺乏育人理念,不能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缺乏长远目标与规划,导致服务简单化、碎片化[1],服务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忽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影响服务育人的实效性。
(二)人员管理松散、缺乏制度保障
大学生志愿者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其主要原因有:国家层面对于志愿服务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与制度要求;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非专业性;大学生志愿主体非职业性。这种流动性和随意性难以适应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要求也达不到资源优化配置。
(三)方式方法不新、缺乏育人实效
目前高校较为普遍存在职业服务工作认识不到位,志愿服务与育人脱节,志愿服务的内容、管理、开展仍停留在最原始的帮扶上,参与主体比较狭窄,服务对象针对性不强,活动缺乏延续性与系统性,导致大学生参与主体受益小、收获小。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以“服务学习、互惠共进”[2]的新型志愿服务理念为指导,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为出发点,以项目化服务推进长效机制建立、以制度化管理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以专业化建设提升服务育人实效,实现思想理念、制度建设、工作方式创新,探索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新模式。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东港学院)自2005开始探索高校志愿服务育人新模式,努力突破当前高校志愿服务育人瓶颈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三化三结合三创新”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模式:
(一)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项目化服务推动实践育人,在育人理念上创新
以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依托,积极倡导“服务学习、互惠共进”的新型志愿服务理念,突破传统单向度志愿服务思维,将志愿服务作为青年大学生价值表达、社会交往、学习提高、自我增强的综合能力提升平台。以“无偿献血”和“相约共成长”两个主要项目为依托精心打造“热血铸就大爱、温情呵护儿康”长期志愿服务项目工程,通过每周一到两次的无偿献血宣传组织活动、儿童康复训练辅助活动与导医活动等常态化的道德实践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青春梦助力中国梦。
成立义务献血项目组、儿童康复项目组等多个项目组,通过相关的培训和激励机制保障项目正常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学校志愿人员流动性大带来的不利影响。项目化服务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服务的专业化,提升了服务的水平,促进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沟通、协调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受到服务人员的较高肯定,也获得多方认可。
(二)志愿服务与团的建设相结合,以制度化管理保障项目开展,在制度建设上创新
以协会团支部的形式创新基层团建模式,通过团支部建设工程,推
进学生志愿服务内涵式发展,使学院志愿者协会在公益型学生组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兴趣、人文、公益并重的综合型社团,使其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社团“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同时突出重点培养与精心指导,设立办公室、志愿服务部、宣传策划部、纪检部、综合事务部五大职能部门,并建立五支志愿服务小分队。通过扎实的“推优”工作及广泛的团支部评优创优活动,增强志愿服务的动力、活力和创造力。
形成了服务考核制度、培训制度等多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志愿者的行为,保障志愿服务的规范化、有序化和水平化。通过学院星级志愿者评定制度、敦品励志、拓才励能奖学金评定制度、活力团员、魅力团干评选制度等激励了志愿者为社会提供多更高效的志愿服务。
(三)志愿服务与培训学习相结合,以专业化建设增强育人实效,在方式方法上创新
为增强育人实效,在志愿者协会的指导和培育上突出学习型、知识型社团建设理念,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基地、志愿服务培训点建设工程及星级志愿者授予工程。目前,建有连云港市中心血站、贾圩社区、东海李埝林场小学、连云港市第三人民医院、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集团儿童康复中心等五个志愿服务基地,并在校内外多个志愿服务培训点长期开展献血知识宣传、特殊儿童护理、医疗保健知识、志愿服务理念、突发事件预防等培训。
坚持新入会的成员必须接受培训再上岗,新拓展的项目必须接受培训再开展的专业化理念。每接收一批会员我们都会根据服务项目的需要进行培训,每拓展一个新的服务项目,都邀请有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再开展。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模式,为优质高效的服务提供了支撑。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东港学院)在漫长的志愿服务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05年至今,共开展较大型志愿服务活动164场,鲜活事例被多家媒体报道和宣传。志愿者协会先后两次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团,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团志愿服务类特别奖、江苏省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奖、江苏省高校百佳学生社团、江苏省活力团支部、连云港市五四红旗团支部、连云港市优秀服务单位、连云港市博爱青春优秀团队、淮海工学院优秀社团、淮海工学院优秀志愿者服务大队、淮海工学院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相约共成长”项目先后获得江苏省志愿服务“小薇奖”和2015年江苏省青年公益项目大赛一等奖,“无偿献血”项目先后有92人次获得国家级表彰、100余人获得省市级表彰并先后涌向出“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江苏省优秀志愿者”杨晓青,“全国优秀铁路春运志愿者”席艺真,“江苏省魅力团支书”张伟等先进典型。
“热血铸就大爱、温情呵护儿康”为代表的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新模式对于社会多元价值观现实环境下通过实践育人培育和统一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度化管理、项目化服务、专业化培训突破了高校志愿者队伍的流动性大,志愿者骨干的新陈代谢过快等瓶颈,形成了一定的典型性经验。
[1]王管.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以高校志愿者服务为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97-100.
[2]卓高生,易招娣.服务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策略探析[J].河北学刊,2014(3):155-158.
金玲(1992-),女,江苏盐城人,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2013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G647A
1006-0049-(2016)16-0030-02
*淮海工学院2016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关于应用技术学院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实践的思考”(指导教师:包家官、陈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