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2016-02-04 07:17杜怡萱
黄河之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乐记移风易俗礼乐

杜怡萱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5000)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杜怡萱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5000)

摘 要:《乐记》是西汉时期从汉武帝到汉成帝百年间的一批儒者抄录先秦诸子著作加以编纂而成。全文共十一篇,它论述了音乐的本质和本源,体现了出了其理论的辨证统一的哲学思想。本文从乐和礼异、治心象德、与政明通、和移风易俗四个方面来论述《乐记》中礼乐的教化作用。

关键词:《乐记》;礼乐;教化;移风易俗

一、乐和礼异

礼乐始于自夏商时期,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乐记》中讲“乐和同,礼别异”,“乐”可调和天地间的事物和谐统一。“和”既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融洽,暴民不敢做乱,君臣上下和谐有序,诸侯服从天子;又是父子之间相敬有礼,明长幼之序;对待亲朋态度端正,合情饰貌。和谐统一,“乐”是娱乐与治国必不可少的,孔子所讲“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这个道理。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乐论篇》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乐论篇》

礼,使等级不同的人们行为一致,因此,历代圣王都重视礼乐,相继沿用它们。所以圣王所规定的礼与时政的需要相符,所制作的乐与所建立的功业相称。乐,是表现天赋的情性的;礼,是规定等级关系的。乐起和谐一致的作用,礼起区别等级的作用,礼和乐的道理,贯通着戒敬,去掉虚伪,是礼的纲纪。礼和乐能体现天地的意志,表现神明的道德,调动天地之神,养育万事万物,调节父子君臣关系。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乐论篇》

同时,“和”还表现为大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大自然的鸟兽草木和谐了,食物链和生长链就会有条不紊的持续进行。草木不会荒芜,鸟兽不会灭绝,《乐礼篇》说所讲:“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互摩擦,天地互相激荡,响震着雷霆,飞动着风雨,四时运转不息,日月光华照耀,各种东西就生长起来了,事物是这样的和谐融洽,而乐就是使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互相调和的”。

二、治心象德

乐的功能是相互渗透的,上自国家安和太平,君臣相敬,长幼有序,下至提高自身修养。它对人感染很深,用它来移风易俗很容易,所以先王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乐教。凡是邪恶的声音感染着人们的时候,内心的邪气就来应和,邪气表现出来,纵欲放荡的乐就产生了,纯正的声音感染着人们的时候,内心的顺气就来应和,顺气表现出来,平和正的乐就产生了。所以君子保存天赋情性,用以调和自己的志向,效法好的榜样,用以成就自己的德行,不让耳目接近淫乱的声色,不让心灵接触奸邪的礼乐,不让身体沾染惰慢怪癖的恶劣习气。这样就能使整个身体和内心世界都随着顺气、正声得到正当的发展了。

乐也者,圣人之所以乐者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乐施篇》

凡歼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生焉。

——《乐象篇》

三、与政明通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精神的力量是物质所不能比拟的。正如古代君王大臣们一样,大功告成以后,就作乐;社会安定以后,就制定礼。功业伟大的,做的礼就完备,政治清明的,所制礼就周全。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好坏,听他的音乐就能明白。正如“听其音,知其政。”

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显得安详,用以表现对其政治安定的欢乐,动乱的时代的音乐显得怨愤,用以表现对其政治腐败的恼怒,将要亡国的音乐令人哀思愁,用以表现对人民的困苦的忧虑,可见音乐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乐本篇》

四、移风易俗

用“礼”引导人们的意志,用“乐”调和人们的性情,用“政”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防止人们做坏事。礼乐行政的目的是一个,就是要建立共同的社会观念。是社会生活得到稳定。大乐与天地一样谐和万物,大礼与天地一样节制万物。因为乐有谐和的作用,所以万物都能生长,通过“乐”,可以深刻的观察社会。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何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和敬同爱矣。正声的清明体现了天,其广大体现了地,乐舞体现出四季的循环以及风雨那样的适时。乐曲有唱有和,或高或低,互相交错,有条不紊。所以乐推广以后就能使人伦关系清楚,耳目聪明,性情气质平和,风俗习惯改变,天下太平。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行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乐本篇》

五、结语

《乐记》总结了西汉时期从汉武帝到汉成帝百年间的一批儒者抄录先秦诸子著作。主张“物感心动说”,论述了“音乐与音乐的关系”、“音乐与人的关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道德的关系”等。它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思。但是也应辩证的看待问题,《乐记》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

[2] 刘蓝.诸子论音乐[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08.

猜你喜欢
乐记移风易俗礼乐
乡村文明新风尚——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移风易俗新事多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白沙埠镇:争当移风易俗“四大员”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永春苏区的移风易俗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乐记》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值得肯定的《乐记》两版本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