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系统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破窗效应”视角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启示
1.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系统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0;2.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破窗效应”作为心理学范畴的一个重要理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尝试探讨以心理暗示、细微育人、优化环境、有效预防等四种途径击破投射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棘手的“破窗”现象,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关键词:破窗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教室里一面洁白的墙壁,如果有了一个随手的涂鸦没被及时清理,之后便会有越来越多的涂抹甚至脚印;秩序井然的考场,倘若有一两个人交头接耳没被及时制止,则很可能引起全考场的骚动。教育无小事,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能将一些不良风气止于萌芽阶段,建立“防患于未然”的教育体系,无疑能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一、解读“破窗效应”
破窗理论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的一项实验。两辆同样的汽车,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纽约著名的贫民区,并将后者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前一辆车一个星期都无人问津。后来,他将前一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理论”,认为倘若有人打坏了一扇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修补,更多的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而打破更多的窗户,麻木和无序由此而生。本文尝试将“破窗效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掘其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上的创新价值。
二、“破窗”现象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投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作为一种信号在传递着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乏“破窗”现象投射其中。
(一)规则“破窗”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及高效的基础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有效实施。近年来,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具有情感外显而张扬,渴望独立而叛逆的心理特点,在高校规章制度的实施上,出现了学生恶意挑战规则、打破规则的现象。
首先,学风建设上的隐患。学风建设直接关乎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体现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总有一些学生违反制度和打乱秩序,出现学习动力不足、习惯不佳、纪律涣散、考风不良等现象,其中有些学生抱着侥幸心理,钻了规则的漏洞。在这种情况下,倘若不能明确规则,及时制止,则会使其他学生得到暗示性的纵容,造成学风建设上“溃不成军”的隐患。
其次,集体意识的消亡。“破窗”一旦出现,就进入到了学生工作的危险期,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必须要有高度的敏感度,否则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加入“破窗”行列,负面心理和行为发生扩散,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逐渐消退,势必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造成不利影响。
(二)人际“破窗”
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自我中心的成长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宽容礼让的品质。高校人际关系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干群关系、寝室关系出现了一些失谐的现象。人际关系是一种循环复加的关系,一旦出现“破窗”,必须及时修补,否则将会陷入恶性循环的僵局。当前高校中同学关系处理失当,寝室关系恶化的现象大有增幅,校园的团结和谐之美遭到破坏,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漠,这都与人际“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有关。
(三)生态“破窗”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当中,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当前的高校中存在着一些生态文明素养生成的不利因子,对构建和谐文明校园产生了不利影响。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尊重自然、适度消费等高校学生应有的生态文明素养上出现“破窗”,“破窗”的扩散破坏了文明校园建设。
三、“破窗效应”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启示
高校办学规模大,学生层次丰富,在学生工作中出现“破窗”现象难以避免。往往第一扇“破窗”的出现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偶然的现象,但如果放松警觉,放任自流,必将使许多不良现象得以蔓延,形成正能量的大范围缺失。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转变的重要阶段,容易盲从跟随大流、迷失方向。在这种现状下,高校的学生工作必须更新观念、提升水平,把不良现象的滋生遏制在萌芽阶段,并高度关注、严加管理,努力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心理暗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破窗”效应体现出先例对后来者的心理暗示,后来者在没有得到遏制的纵容性暗示中对前例进行模仿,大规模的模仿一旦开启,就会对规范化管理造成挑战和困难。在破窗理论实验中,当实验者打开顶棚,并将车窗砸个大洞时,已然给人一个“可以砸”的心理暗示和“如何砸”的行为示范。所以,后来者也都拿起锤子对车进行破坏,甚而发生了偷盗行为。当前的大学生朋辈间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视,在不良心理暗示下,极易产生效仿行为。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这要求我们必须用欣赏的眼光发掘学生的积极
品质和人格特质,并予以发扬和彰显。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从成绩的获得转移到积极心理的养成上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潜力,找到成长中的快乐和幸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后,能增强自我甄别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准,面对负面事件时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有效减少“破窗”带来的负面心理暗示,降低“破窗效应”的扩散速度和危害性。
(二)细微育人:“零度容忍”模式的开启
对付“破窗”,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实施“零度容忍”。“即对不良习惯习气、不道德行为、轻微违规行为绝不容忍,坚决打击,彻底清除。唯有如此,方可将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姑息养奸,以防事物发生质变,真正做到防微杜渐。”[1]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能否防止“破窗”出现并及时修补,能否防止细节对事物性质的累积破坏作用,是实施零度容忍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在细微处育人,开启零度容忍的新模式。
细微育人,要求学生工作者具备精细的观察力、准确的发现力、果断的处理力、严谨的工作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意识。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要从小处着手,重视细微末节,善于发现“破窗”,并通过巧妙的方式及时修补“破窗”,在修补的过程中,要公正严谨,一视同仁。新生入校,是“零度容忍”模式开启的最佳时间,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应该重视细微处育人,严格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为学生工作的良性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三)优化环境:和谐之美校园的建构
高校要重视校园环境的优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将和谐之美校园的建构纳入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景观的建造等是高校的物质载体,优美的校园环境为身处其中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精神状态起着很好的激励作用。其次,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抓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高校校园文化要保持自己的高品位、高境界精神追求,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2]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领新媒体育人的阵地。最后,要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形成全员共建的意识。要激发广大师生的爱校情怀和共建意识,共同为和谐之美校园的建构付出努力。在这个角度上,环境的“破窗”、文化的“破窗”、和谐的“破窗”、人际的“破窗”会更容易受到重视和解决。
(四)有效预防:遏制源头体制的设置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应该等待“破窗”发生,而要建立完备的防御体系,从源头上发现和进行有效遏制。从学校层面上来说,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各项管理制度,坚持从上而下一以贯之的严格执行程序。并做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结合90后大学生的新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设置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从一线辅导员层面看,要在工作中注重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公开公正,在安全稳定、党建工作、学风建设、社团管理、心理辅导、评优评先、资助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做到尽心尽责、奖惩分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控制源头,使“破窗”的危害降到最低。
“破窗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了重要的创新价值和借鉴意义。重视、发现并抑制“破窗”现象,打消不良心理暗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前提;细微育人,开启零度容忍模式是方法;优化环境,建构和谐之美校园是保障;有效预防,建立健全完备的遏制源头机制是关键。在“破窗效应”的启示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及时更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从而更好的发挥高校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爱华.破窗理论与反腐败“零度容忍”预惩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4).
[2]刘德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域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094-02
作者简介:刘岩1*熊杰2*刘岩(1982-),男,河南鲁山人,硕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系统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熊杰(198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