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婷姜 曼 魏志祥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探析*
冯梦婷**姜 曼 魏志祥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本文选取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为代表,从知识、情感、行为、关注度四个维度探寻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现状,再以社会、高校、个体三个角度具体分析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因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三大对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强调师生个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少数民族大学生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就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凝练出来的内核部分,它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的同时,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了我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的生活状态。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他们的一种责任和担当。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组成部分,即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1],他们的身上肩负着双重重任:一是全方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来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是要挑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担。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是为了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认知上产生相同的观念,在今后的学习生活甚至工作中自觉地保持这种认知倾向的一致性、从内心真正地理解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最后在行为层面上能够遵循其内涵开展个人的社会活动即付诸于实践。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关注和研究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相较于研究他们的同辈群体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知识层面的认同浮于表面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会接受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相关课程的教育,以此来学习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一系列知识层面的基本内容,这也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的一大重要源泉。但仍然存在很大比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思想内涵。其主要表现在在学习相关课程时,面对枯燥的理论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没有热情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在课堂上往往也只是出于被动状态[2]。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学习过后其实并没有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更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清晰印象,但是为了应对最后的考试死记硬背记住一些重难点的知识点。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方式和看似高分的考试成绩最后带来的只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层面的浮于表面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深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内心,因此他们也就没有从心底里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情感层面的认同差异较大
由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低不一的知识理解程度,继而进一步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是对于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的重要性排序,尽管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这三个层面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也存在小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未能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觉得个人的价值追求先于、优于、重于国家和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二是仍然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一些方面的概括性和合理性产生质疑,认为还不够完善和健全。但是基于他们在表达有待改进的部分时,难以有效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因此也能够体现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情感上无法完全赞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同时也并没有创新的想法。
(三)行为层面的认同脱离实践
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经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关课程中会有特定的实践活动的编排环节,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践环节的安排、考核和评定是比较宽松的,任课老师的自主权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在整个教学和实施过程中难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衡量。在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时,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没有掌握牢固的知识基础和没有确定合理的情感倾向之后,更加无法用正确的态度将这些应该知晓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就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的脱节现象。
(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参差不齐
尽管大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就忙于适应平时的学
习和生活,无暇顾及其他,但是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些观点和主题都还是抱有十分积极的关注态度的,如民主、自由、文明等等。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很直接地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毕竟是接受过长期素质教育的专业型人才,对于一些社会主流价值观还是存有很大关注度的,他们也能够自觉地关注社会现状,思考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该何去何从。当然,也有少量忽视甚至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认为自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过多的关系,没有必要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生。在出现这种关注度参差不一的现象之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必定会受到冲击、随之弱化。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总体不够理想。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容易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加之自身价值观念模棱两可,于是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上产生了种种困惑,甚至出现价值模糊化的现象[3],最终出现淡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选择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无论是对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要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都提出了一个现实的挑战。放眼现实,一系列棘手的新问题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日益凸显,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是大变革还是小变化,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对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辩证关系缺乏正确的认知
政治方面,在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看来,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存在一条鸿沟。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国内改革也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社会矛盾随之而来并日益突出。经济方面,效率和利益本来是市场经济的理想化追求目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驱使之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始盲目追求金钱、名誉等,甚至为此抛弃正确的价值取向,放弃应有的道德底线,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逐渐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做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选择,从而弱化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文化方面,从横向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由于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特点,这就会对他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是偏差。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在自身固有的语言文化背景之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理性的分析:他们一定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家乡,但是却可能难以将这种爱上升为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大爱;他们一定关心自己民族和家乡的发展状况,但是却可能难以正确解读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全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从小以来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与普通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他们难免会带有一定的民族主义的狭隘文化思想。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尽管少数民族文化也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打磨而存留在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但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稀有和封闭,加之目前面临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冲击与压迫。当今世界逐渐出现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过渡局面。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剧,中西方不同文化及价值体系不断碰撞与融合,这种大范围的文化交融造成了社会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的多元化[4],因此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感和生命力削弱,从而弱化了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中不足
高校本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和独立人格、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场所,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良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是联结少数民族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核心纽带,因此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来说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目前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广大在校大学生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持久度深远。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主体也较为广泛,如学校党委、团委、学院、学生组织等等,虽然面向主体都是在校大学生,但是教育活动可谓是各有特色。毋庸置疑,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渐臻佳境,但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高校教育中,并没有很多的针对或者说是直接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开展的。这就容易导致一个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本来就和普通的大学生有着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等诸多差异,但是高校却对二者实施相同深度、同样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最终导致价值观教育无法真正深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内心,也就削弱了他们的认同感。再从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探寻原因,在目前高校开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依托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传统的教育形式偏重灌输,一味遵循“老师讲,学生记”的这种呆板的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知识内容领悟性强、专业性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来就对其难以产生兴趣,这种单一又有限的教育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消化,知识接受程度降低又必然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另外,尽管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丰富多样但也存在盲点和漏洞。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横向内容来看,其中,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使得爱国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深入人心,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之大,当然也存在像“自由”、“平等”等本就起源于西方但又是现代文明社会所必需的的文化传统,可能短时间内一直崇尚集体主义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无法转变旧的观念。二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纵向主体来看,高校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往往将大学生笼统地概括在一起,忽视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应当区分于其他的一般大学生群体。所以尽管高校的各个部门都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非常具有针对性地面向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却并不多见,这也就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方面的不足。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群体共性及个体因素差异
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群体还处在身心发展的完善阶段,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辨别是非善恶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这个群体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同时也是思想意识转变的关键时刻,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进而导致他们在多元化和开放式的社会发展中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从而无法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华,自身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最终进一步弱化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观察到群体的共性之后自然不能忽视个体因素的差异。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对他们的认同感有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不乏有优秀的学生党员,这些学生党员是从普通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尤其是在对核心价值观的把握上往往高于一般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对他们的认同感有影响。学习人文社科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总体上要高于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的。第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对他们的认同感有影响。就一般情况而言,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也要高于普通少数民族同学。第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观对他们的认同感有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的固化使得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直接的体验,就无法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无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群体共性因素还是个性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质量。
为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肩负起建设祖国、营造和谐社会的重任,使得他们充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一种正确的思想认识走上社会,为此,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并让他们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升少数民族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即以国家社会的政策和引导为大方向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国家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完善目前的各种政策和制度,又好又快地让政治的“蛀虫”远离社会这棵“大树”,让经济更加有效、合理地运转,让少数民族文化能够和本土文化、其他外来文化等自由地碰撞融合、真正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在一个公平正义、秩序井然、人文气息浓郁的良好大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才能消除偏见,主动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强烈的认同感。社会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宣传体系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尽量消除一些既存的不良风气和不道德现象,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造一个与价值追求一致的社会环境,努力缩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相信当理想照进现实之际就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有强烈认同之时。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即以高校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为主阵地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我们在肯定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要从多方位对其进行变革、创新和完善。首先,我们要坚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块主阵地,以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提供客观条件。在传统的课堂之外,我们应该辅以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告别死板的“满堂灌”,运用流行的教学课堂模式如“翻转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等新颖的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被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到有关知识,并加以运用,外化为行动。另外,高校还需避免成为“型材”的“生产车间”,避免一味地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一味追求科技成果而忽视人文类学科的通识教育。其次,积极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这里所说的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其目的只是在于通过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精心编排和联系实际事例,使得它本身变得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觉得这是他们迫切需要、乐于接受的东西。再次,注重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分开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对一般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产生抵触感,高校在开展这方面工作时尤其需要注意,可以只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一些具有专门性和针对性的活动,注重符合他们固有的认知,考虑到他们各自的文化特色和宗教习俗等等,使他们在消除距离感之后在进行相关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样既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事半功倍又能真正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最后,优化高校校园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大致上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高校校园的人文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由历史和人文底蕴所组成,短时期内也难以得到大的改变,所以这里所说的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就是指高校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不仅能够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甚至是行为方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来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校园生活环境,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们在审美中自觉接受、主动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师生个人的榜样和示范为着力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一个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榜样必定可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示范效果,进一步起到带动作用。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所以一是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的榜样作用。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为学生展示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实现自己的教育内容和实际行动的言行一致,才能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教育工作者所教授的内容感到信任。二是要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那些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榜样作用。这又具体要求在发展积极分子以及学生党员的时候更加注重观察他们的理论修养,考察他们的价值取向。另外还需要通过定期的思想汇报等工作巩固他们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进而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周围的人。三是注重培养新一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倡导者,尤其是目前高校中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的在读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这可能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但是很有可能是这一关键部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甚至对于今后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以这种三位一体的榜样示范作用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是应对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弱化的重要对策。
[1]潘文兴.谈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弱点及其克服[J].凯里学院学报,2015(2).
[2]康玉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研究[J].大学教育,2015(10).
[3]刘地松.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4]周桂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9).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项目号2015SJB841)和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510299004Z)的成果之一。
G
A
** 作者简介:冯梦婷(1994-),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