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核心
关于增强博物馆中小型展览互动性之我见
李核心
我国的博物馆以二三级及以下水平的中小型博物馆居多,所办展览也多为中小型规模的常规展览。这些展览存在着互动性不足的现象,有增强互动体验的必要性。但现状是对此问题的理念和重视程度两极分化,许多中小型的展览互动性不够或根本未考虑此类问题,还是停留在我陈展你看的原生态陈列状况。为此,需要博物馆工作者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博物馆的展览水平,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 中小型展览 互动性 体验
展览,尤其是博物馆举办最多的各种临展、专题展、借展、引进展等是博物馆的基础业务之一,是吸引观众常来常往、常看常新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的互联网加时代,展览的互动性已上升为展览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是博物馆展览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纵观我国博物馆事业,新馆建设方兴未艾,展览数量日益增多,质量日趋精研。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博物馆日常许多中小型展览,特别是临展,在互动性方面存在着对展览互动性的重视不足,水平参差不齐或两极分化的现状。
笔者作为博物馆拓展部工作人员,对此问题深有体会,如何增强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性,值得探讨。特以此文提出对策浅见,以就教于博物馆同仁。
我国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服务后,参观人数大幅增加,也揭示出博物馆在服务水平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发展空间的问题,显示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相比有较大滞后性的现状,同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展览互动理念和先进经验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多层面重视程度不够
这是个多层面的问题:社会层面是博物馆的社会影响问题;观众层面是博物馆认识问题;学校教育和家长层面存在博物馆意识和对博物馆在开发青少年智力和提升学习兴趣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而在博物馆方面则存在着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策展者理念落后、策展水平不足,加之资金条件不足、软硬件设施设备不具备等多方面情况,最终导致总体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展览互动体验方面的开发与创新。
这种情况在国家层面已经引起一定的重视。国家文物局2014年工作计划第22条中提到了“整合博物馆资源,开发青少年教育项目,开辟适合青少年参与互动的场地或设施”的内容。2015年6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发专文《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同年9月16日全国首家博物馆教育研究所在四川博物院成立,这些标志性的政策指导和具体落实显示着社会各方开始自上而下、全面合力为改变现状开始努力。
(二)博物馆策展水平不足
目前,我国博物馆在展览互动性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多数老馆、中小型馆,尤其绝大多数县(区)级以下的博物馆,存在着专业策展人员匮乏、专业理念和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现有人员用老经验做策展工作,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辈传一辈;加之展览资金和软硬件条件通常有限,更是严重束缚和影响了策展人员的创造力,使他们不敢想、不敢干,导致想了也没用,也实现不了的局面。
2015年1月13日,国家文物局发专文《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2015年6月,为加强博物馆策展能力建设,国家文物局发文并投入资金,举办“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培训班”。培训对象是“各省(区、市)推荐省级博物馆分管展陈业务的馆领导或展陈部门负责人”,这意味着培训班的学员将在省一级层面进一步发挥指导作用,对基层博物馆相关能力的培训指导起到中间力量的作用。这些举动是明显的标志,意味着我国文物管理高层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在一定的层面着手逐步逐层地解决。
(三)展览互动方式简单
许多基层博物馆展览,基本上没有互动内容和手段,即使是最传统的观众留言簿也是草率而为,不注意及时管理、整理和保存,更谈不上展览人的反馈和研究,传统的讲解工作囿于展览期限、讲解员能力、各种展览内容的专业化程度等诸多原因,使讲解工作名存实亡,只能任由观众自悟。再有就是某些展览没有印发相关的宣传册、页,有些甚至连主题板都舍不得去制作,把许多本来有内涵的展览办成了“裸展”。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二流产品一流展览,我们的有些中小型展览却只有三流水平,甚至不入流的板报水平。这造成虽然表面上观众参观人数在增长,但回头率却未必是成正比,人们对再次参观博物馆失去兴趣。这种局面不利于博物馆的长远发展,成为博物馆展览工作的一种痼疾。
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的需求决定了增强博物馆展览互动性的必要性。
(一) 博物馆数量的繁荣带来的功能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4年国有博物馆有2760个(此数字应为文物主管部门主管的博物馆)。而 2010有博物馆2141个。五年内,我国国有博物馆新增619个,平均每年新增123.8个,平均三天新增一个,尤其是2011年相比2010年的新增数字达430个,平均每天新增1.17座。
博物馆以如此数量急遽增长。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单位的社会教育功能随即凸显,超越以往传统的收藏、研究等功能,一跃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博物馆功能的第一要素。2015年颁布实施的《博物馆条例》把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教育被提到了首位。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改变。博物馆展览的理论革新也随之而来,其中重要内容就是互动需求增加。“博物馆展示设计发展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由静态陈列向动态展示转变、由观赏性向兼娱乐性转变、由直观展示向各种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转变。”
博物馆展览的数量也同样在急遽增长。根据广东省文物局统计:2014年广东省博物馆界举办陈列展览1404个,参观人次4021万人次。(2014年)“全年全国文物机构共安排基本陈列9996个,比上年增长19.1%;举办临时展览11174个,增长15.8%;接待观众84256万人次,增长12.8%。其中博物馆接待观众71774万人次……参观人群中未成年人224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占参观总人数的26.6%。”
以上无论是新建馆的数量还是全国办展和广东办展的数量都是令人鼓舞的,证明了展览的重要,也凸显了对博物馆功能变化和展览质量的需求,有待我们去正视。
(二) 时代与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需求
2011年6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增强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可参与性,使博物馆更好的发挥教育、服务、文化功能,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发挥社会效益。
当今时代,观众对展览的质量、方式、效果特别是互动性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看看图片,或看看展品的说明牌这种浅表效果,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宽带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及所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观众有话想说,有学习的欲望,也有了许多可以表达想法的方式和平台,这无形中就启蒙了观众的互动心理,培养了观众的互动习惯,增加了观众参观博物馆展览时对互动性的要求。所以一次普通的展览,哪怕是一次寻常方式的图片展、实物展也已到了需寻求以某种适合的方式互动的时代。
博物馆举办展览,意味着它的互动对象是参观的广大观众。从前主要是博物馆单方面的表达,而如今观众的表达变得可能和更加重要了。所以增强互动性的目的既为了展览的推广,更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展览与观众的互动,为公众提供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从而让观众的能量反作用于博物馆的展览和博物馆的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三)博物馆自身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创新需求
有为才能有位。文化事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要靠自身的表现来争取。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强化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责任要求其在生存方面有能量、发展方面有动力,这就带来创新的需求。有专家从管理学角度研究一个行业的发展,认为需要政策理论、资金支持和创新动力等重要的本质性的要素去驱动。在新常态的国情下,政策和资金问题正在得到重视和解决,于是,理论层面的研究和实践过程的创新成为博物馆行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需求。
当代博物馆的生存发展,在不断充实藏品的基础上,加大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就是建立与社会各界有效联系的纽带,为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开拓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打下基础,来应对文化社会的激烈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到了重视衣食以外的精神文化层面,全社会文化意识不断增强,中小学、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都开始重视职工的文化素养的提升,这也倒逼博物馆要转型升级,改变以前“文物仓库”的角色,适应群众需要,深入挖掘博物馆每件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历史文化知识,讲好展品背后的故事,在与公众的“亲密接触”中,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基于展览在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展览的创新无疑是整个事业创新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实现前面提到的四个转变,这些转变又都是围绕着加强与社会公众互动这个核心内容的。
由此可见,创新决定博物馆事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创新的主战场之一就在展览的创新上,展览的创新更主要体现在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上。因此增强展览的互动性是必要的,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目前,我国坚持实施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服务政策。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对此实行资金补助已数年,影响日渐扩大,为社会公众所知并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心无挂碍地走进博物馆,认识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使博物馆从“文物仓库”成为公众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这是博物馆增强展览的互动性的坚实基础,也是博物馆展览增强互动性的重要前提。
(一)结合展览内容,针对性互动
1、从策展开始
策展者从策展创意伊始就要把互动和体验意识融入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乃至整个展览行为的过程中。从展览内容出发,主动去思考,寻找灵感,有针对性的设计互动内容和手段。西班牙展览设计师鲍里斯·米加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以观众为本,寓教于乐,坚持展览的“原真性、可体验性和互动性”。
如:珠海博物馆在举办或合办展览中通常都注意事先询问主办方或联办方是否有相关的视频内容可以播放。这种视频展播内容可以和展览内容相关,也可以和办展人物或地方风情背景有关,甚至没有图像但与展览内容相关的音频文件也是一种互动。关键之处是事先有打算、有设计,这样展览也就有了相关氛围,这是首先要注意的。
2、选好互动亮点
本文重点关注和讨论的是条件有限的中小型博物馆常见的中小型展览。因此,实事求是,结合现有条件设置互动内容成为主要的互动创意方式。如:珠海博物馆曾联办墨西哥画家画展,设计了请观众试穿墨西哥服装的互动内容;又与广东中国瑶族博物馆合办瑶族风情展,也设计了由讲解员现场穿戴瑶族服饰向观众展示的互动内容,收效良好。
3、节约互动成本
在中小型博物馆现有的条件下,一切可能的互动方式只要对展览有利皆可使用,而不论传统的还是现代化的,不论是手工还是技术的,只要使用得当,即可以利用并达到节约成本、事半功倍的效果。珠海博物馆在许多小型展览中注重设计有特点的宣传册、页或举办艺术家与观众的现场座谈对话,或在一些书法、绘画等艺术展中设计由观众现场参与展示自身的艺术能力的环节和内容。这些互动内容成本不高,也不费周折,却能赋予貌似普通的展览以亮点,给观众互动的机会,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印象和好感。
(二)针对不同群体,区别化互动
强化观众类型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群体的展览互动需求理论和解决方法的研究。
观众是加强博物馆展览互动的对象和基础,是博物馆展览的源头活水。要想切实提高博物馆的展览互动性,就要从观众入手。把对观众的调查研究变成一种常态化制度,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观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提供展览服务和互动体验方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针对老年群体观众的研究。再比如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宣传是博物馆展览工作的重头戏,他们是大家公认的博物馆观众重要群体,在将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特点与博物馆实际相结合方面,我们需有针对性地做大量工作,去研究和实践;另外,从多种角度出发,还有公务员群体、打工者群体、旅游团体……总之,社会方方面面的群体都需要我们做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调查和研究,才能实现在展览中与这些群体互动的良好效果。
(三)借助新媒体技术,趣味化互动
随着当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可用的互动新媒介众多,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二维码等新技术、新手段都可以用来宣传、推广博物馆的展览,增进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吸引更多的人们,使他们愿意到博物馆,把一部分休闲时光花在博物馆。所以,博物馆一定要充分重视并利用新媒体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服务和开展互动。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和满足观众的需求。
有条件的博物馆或展览,现在也大量应用了手机APP应用软件、三维摸拟、三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有的还有4D和号称5D的放映系统等更先进的手段来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取得良好效果。甚至现在许多商场、公园都已引进了这些新技术来互动,领先于博物馆。反思下来,博物馆展览的理念和手段已经落后于技术进步的脚步。
综上所述,充分认识博物馆中小型展览互动性不足的现状,认识到增强互动性的必要,学习先进的理念,积极地研究创新和改革的对策,并付诸实践,才能最终改变现状,这是决定和强化博物馆功能的要素之一,也是有效促进博物馆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为此,博物馆管理者和工作者应在增强博物馆中小型展览互动性方面下功夫,最终达到促进博物馆事业在新时期、新常态下的发展目标。这是一个现实的、亟待开发的课题,作为博物馆工作者不光要有意识、有想法,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要直面博物馆发展两极分化的现实困难,根据各馆自身的情况,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次展览的互动策划与设计工作,以观众为本,让互动意识融入博物馆工作的血脉中。
[1]胡卫民.略论陈列展览中的互动项目.搜狐博客,http://hwm704849.blog.sohu.com/80637756.html 2015/11/7
[2]陆建松.我国博物馆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现状问题和对策思考[J] .东南论坛,2004
[3]龙霄飞.多媒体展示对博物馆形象宣传与展览——以首都博物馆多媒体展示项目为例[J] .中国博物馆,2010.
[4]兰维.试论当代中国博物馆的互动式发展策略[J] .文化论坛,2012(10) .
[5]汤青冶、魏春雨.原真·体验·互动——论鲍里斯·米加关于博物馆展览设计的理念[J] .中外建筑,2011(5):49-50.
2015-7-24
李核心,女,辽宁丹东人,任职于珠海市博物馆拓展部。研究方向:博物馆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