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晓娟
155个返乡创客样本预示未来中国城乡新生态
文|蒋晓娟
“2015寻找中国返乡创客”路演的评选大赛上,我们收集了155个相对成形的返乡案例。虽然这些返乡创客尚且小众、非主流,甚至被说成逆潮流、“闹着玩”,但每个案例背后,站立着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像创变的种子,潜藏着一股破土而出的力量,更预示未来中国城乡的一种新生态。调查问卷共设置了21个提问,涉及五大块内容:个人信息、项目信息、运营模式、社会价值、面临的问题。我们对这155份样本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先来了解一下他们是谁。
性别:女性50人, 男性105人,可见女性已经占到了三分之一的比例。
年龄:80后96人,70后35人,90后20人,50后、60后4人。
80后所占比例最大,为62%,其次是70后,占22%。值得关注的是,90后力量兴起,甚至一毕业立即回乡发掘本地资源,自立创业,让家里增加营收,同时带动乡亲提高收益。
155份样本显示,返乡创客大多在城市有着不错的职业和不低的学历,其中不乏高校老师和研究生,也有好些从公益机构转型而来,以及部分转业回家的军人,甚至还有企业研发工程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海归学子、基金会高管等等。
有这样一群城市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资源,带着独特才能、新思路、经济理念以及造乡情怀等等,重新回到乡村,他们的所见所感,以及创业中的真实遭遇,直接见证了村落的重大问题,见以下样本:
1 食品不安全波及村镇
安志文,曾经任职于上海一家企业,后回到家乡宁夏固原创业,开起了“小黑古法农牧”。
“2012年,我老婆怀孕,想想我们两个人虽在上海工作多年,但那点积蓄根本买不起房。考虑到我们俩都是宁夏人,就分别辞职。回到老家后,父母经常催促我们回家吃饭,别在外面用餐,外面‘吃的’让人不放心,大人或许没事,可是他们担心妻子肚子里的宝宝受影响。 更有一次,老丈人在市场上买了鸡,准备给我老婆进补的,后来他又去退了,说是镇上化工业污染重,养殖的鸡可能也有问题,后来,他又重新到乡下去买了土鸡。长辈对日常食品如此担忧,让我也不禁震惊,与其担忧回避食品问题,不如我们自己来养殖。”
2 村里的老人久病无依
刘阿娟,曾为一名财经记者,从北京回到家乡陕西咸阳淳化县后,和村民一起种植有机苹果。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北京各大互联网媒体公司工作。直到2014年,父亲病重,精神萎靡,而他身边没有人照顾。想想,还有什么比陪伴家人更重要的?我毅然辞职,回到家里,待在父亲身边。家里原来就有20亩苹果园,一直是爸爸的心血。我不想让爸爸种植的园艺没人继承,更希望爸爸康复起来,于是我接过了苹果园,主张无化肥种植,把爸爸一生钟爱的苹果种植延续下去。”
3 被遗弃成“空心村”
贤翔,曾是一名品牌设计师,回到家乡广西岑溪市大隆镇南和村后,立志做“贤村”的整村营造。
“我们村共54户,全部都姓贤,所以我自己就叫她‘贤村’。2013年,父亲久病亡故,而我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这是我一生的遗憾。父亲原来就是村长,年少时也是靠着村里的赞助上了高中,毕业后一生服务乡村。只是,随着快速城镇化,村里没有开放,他也无力改变村落被遗弃的趋势。我回到‘贤村’时,只有十来人留守,而且多是老弱病残,甚至我家的亲戚都搬走了,村里没有人气。而我回来,就是想以村为单位,做社区营造,并修复贤氏文化,我和村民一起重新上山种茶油树,同时利用互联网卖手工艺品和土鸡。”
几乎可以说,每一位创客返乡,不只是为了逃离北上广,更多的是自我生活的选择。或许艰难,心理负担加重,面对熟悉的乡里乡亲,却必须承担起再造故乡的期许和担当。最后,无论他们能否成功,能坚持多久,他们果敢的返乡付出都值得爱护。也可以说,他们的身影代表一颗颗散落山野乡间的星火,等待时机成熟,燃烧成炫目的光彩,活化出一个个更年轻更美好的中国乡村。看看他们创业带来的变化吧。
1 冯静,创业目标:先让家人吃得安心!
冯静曾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做了7年CRM的开发。因为女儿梦溪的出生,为给孩子提供安全的食材,她和丈夫(原新东方英语教师)辞职,一起到上海的郊区重新开始生活,做有机农场,并于2015年初创建豆腐手工坊,研制出一款有机健康的“手工豆腐”,颇受都市白领和妈妈们的欢迎。如今经常到公园、菜市场门口、市区的集市摆摊,颇受上海白领们喜欢。
2 山人小小,创业目标:用摄影推出家乡美食!
山人小小,之前十余年都在城市从事商业摄影师的工作,也开过个人摄影工作室。2013年11月,他回到家乡江西婺源,看到农民不愿种田,好的山货也外销不出去。于是,摄影师创建“良食山物”品牌,建立自主的生产线,做形象和产品的开发。他希望鼓励和带领年轻人返乡,一起打造家乡自主品牌,并“回归山野泥土”,让生活简单、自然、和谐。
3 林其,创业目标:激活摩梭古村落!
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林其一直在北京工作。震后第二天他赶到现场救灾,从此,他成了一个立足乡村建设的人。直到2012 年6月参加泸沽湖抗震救灾,他干脆将自己的“城乡互助爱心造血基金”永久落户在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者波村,带领团队做整个古村落的营造,从发掘高原红米,到有机种植、复兴民族语言,以公益的心,用“基金+合作社+农户”商业模式,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最重要的是,他的营造带来的人气和资源激发了中青年返乡创业。而他希望,最后他能离开,因为村民才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