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历研究综述*

2016-02-04 01:14
国际汉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天主教绘画研究

吴历(1632—1718)是天主教士、诗人、画家,自20世纪初以来,来自各领域的中西学者纷纷展开了对吴历的研究,从历史学、艺术学、宗教学、文学等各个角度,分析吴历的诗画作品,探析他先儒学后天学、皈依天主教的内心旅程,并探讨中西艺术在他作品中的遇合。本文试就吴历研究概况做一综述,希冀为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这一个案研究提供一份资料汇编。

吴历研究资料

吴历研究的资料主要由中国天主教和历史学学者整理和提供。这些学者主要包括李杕、陈垣、张璜、方豪以及当代学者章文钦等,他们对吴历的生平资料进行挖掘和爬梳,对其诗书画作品予以辑录和笺注。目前可见吴历生平的最早资料是嘉定张云章的《墨井道人传》。据陈垣考证,该文撰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即吴历去世后一年。①陈垣:《墨井道人传校释》,《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9页。这是各家吴历画传及府县志之《吴历传》的主要蓝本、吴历传记的最早史源。此后,除了《光绪嘉定县志》(1881)卷二十《人物·侨寓》外,晚清耶稣会士李杕(问渔)1909年撰《吴渔山先生行状》、张璜和法国耶稣会士晋都禄(De Prunelé,生卒年不祥)神父撰文叙述吴历生平;②PP. M. Tchang et de Prunelé, Le Père Simon A. Cunha S.J. (Ou Li Yu-Chan), L’Homme et L’Œuvre Artistique. Chang-Hai,Imprimerie de T’ou-Sè-Wè, 1914.20世纪30年代,陈垣撰写《吴渔山晋铎二百五十年纪念》。1938年,法国汉学家尤金·费飞(Eugene Feifel, 1902—1999)将陈垣的《吴渔山晋铎二百五十年纪念》译成英文,发表于《华裔学志》。③Eugene Feifel, “Wu Yü-shan: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250th anniversary of his Ordination to the Priesthood in the Society of Jesus”. Peking: Monumenta Serica (3), 1938, pp. 130-170.1937年,陈垣相继发表《〈墨井道人传〉校释》和《吴渔山先生年谱》。《吴渔山先生年谱》后来有了单印本《明末吴渔山先生历年谱》,王云五主编,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67年(1978)出版。此后,20世纪40—70年代,容庚、方豪、汪宗衍等学者对吴历生平资料做了校释和笺注的工作,在各种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均收录于周康燮1971年主编的《吴渔山研究论集》中,由香港崇文书店印行。

2007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澳门史研究专家章文钦耗时七年完成了《吴渔山集笺注》。《吴渔山集笺注》前言“吴渔山的生平及其著作”及卷首十八篇由他人撰写的序跋和传记,附录一、附录二收入陈瑚、钱谦益、吴伟业、王时敏、徐增、许之渐等渔山众师友所作的《交游诗略》《交游文略》以及附录三所收102篇“清人述略”中的多篇文章均补充和丰富了吴历生平资料。2008年,章文钦在文献整理专集《吴渔山集笺注》的基础上,完成吴历研究专著《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论著分上下编,上编“吴渔山的生平及其时代”建立在前人吴历生平资料基础上,叙、议结合,长达164页,是迄今出版的最为详尽的吴历生平资料。

就诗歌资料而言,渔山有《桃溪集》《从游集》和《写忧集》三部诗集合而为《墨井草堂诗》。康熙五十八年(1719),陆道淮据《写忧集》刊刻成《墨井诗钞》上下两卷;道光间常熟顾湘《小石山房丛书》本《墨井诗钞》二卷据陆本刊成。李问渔辑录渔山诗歌作品为《墨井集》,于1909年刊印于上海徐家汇。1967年,方豪在香港发现渔山《三余集》89首,为手写《墨井道人诗稿》。诗稿后来由香港艺术馆购藏,香港艺术馆馆长谭志成所著《清初六家与吴历》(1986)一书收入该诗稿影印件。章文钦的《吴渔山集笺注》收入吴渔山的三部诗集《写忧集》《三巴集》和《三余集》,70首题画诗,另加上178则画跋补遗,《天乐正音谱》和《续〈口铎日抄〉》。《吴渔山集笺注》是目前收录吴历诗文作品最为完整的集子,成为吴历研究的必备书。2014年,刘耘华新著《依天立义: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应对天主教文化研究》第三章章末收录十八篇涉及吴历画作的清人题诗,包括沈德潜《题吴渔山画》、钱大昕《题徐友竹仿吴渔山湖山秋晓卷》、王昶《题吴渔山(历)画册》、姚燮《吴渔山横山晴霭图》、翁方纲《园仿吴墨井湖山秋晓二首》《吴渔山山水卷》等。①刘耘华:《依天立义: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应对天主教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29—137页。这些诗文的发现和整理对有关吴历的诗文资料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宗教资料主要指吴历的天主教音乐创作及其教友为他所作的口铎日志,即天主教弥撒乐章《天乐正音谱》和教友赵仑所作、记录吴历在嘉定教堂讲道及相关宗教活动的《续〈口铎日抄〉》。《天乐正音谱》原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方豪与郑骞共同校订,初稿刊于1950年,1968年重订,收入《方豪六十自定稿》。《续〈口铎日抄〉》记录从康熙三十五年七月十八日(1696年8月15日)圣母升天瞻礼至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日(1697年12月25日)耶稣圣诞日一年零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吴历的言行。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有藏抄本,1909年收入李杕辑录之《墨井集》。

二、吴历绘画研究

吴历在世时画名盛于诗名。吴历儒学师钱谦益评其画,谓“(渔山)有志于古……(其画)琼绝于今人”,将吴历比为当世的黄公望和沈周;②章文钦:《吴渔山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页。渔山同代人对渔山绘画多褒奖之辞,谓渔山的仿古画作能得宋元名家神髓,为当时画坛罕见之画才。清代中叶以后,有关吴历绘画是否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开始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嘉庆二十年,(1820)戴公望跋吴历《横山晴霭图》云:“以后道人从东西洋回至上洋,遂僦屋而居,画学更精奇苍古,兼用洋法参之。”③章文钦:《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11页。王韬亦谓:“惟渔山老年好用西洋法作画,云气绵渺凌虚,迥异平日。”④《吴渔山集笺注》,第761页。

从1914年到1979年,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以否定性意见为主。这些持否定意见的学者包括向达(1930)、陈垣(1936)和方超英(1944)。向达和陈垣的依据是吴历本人对中西绘画的看法:“我之画,不取形似,不落窠臼,谓之神逸;彼全以阴阳向背,形似窠臼上用工夫。即款识,我之题上,彼之识下。用笔亦不相同。往往如是,未能殚述。”①同上,第443页。对这一问题持否定意见的还包括西方学者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和苏利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些变化,多位学者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肯定的回答。1986年,谭志成出版英文专著《清初六家与吴历》,对吴历绘画是否受到西方绘画影响这个问题给予了关注和研究,认为吴历绘画的构图并非传统的多焦点透视法,而有接近单焦点透视的特质,并认为西方绘画对吴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吴历在绘画上对明暗对比和对接近自然透视法构图的兴趣,是“潜意识地受西洋画所影响”。②Laurence Chi-Sing Tam, Six Masters of Early Qing and Wu Li.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1986, p. 194.1987年,林晓平认为,吴历通过创作《湖天春色图》,运用传统主题表达了画家对待世界和世人的新态度。③Lin Xiaoping, “Wu Li’s religious belief and ‘A lake in spring’”. New York: Archives of Asian art 40, 1987, pp. 24-35.继而,苏利文在《东西艺术的相遇》一书中开始认识到,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绝非表现为对欧洲作品的直接复制;他认为在中国17世纪的风景画中,经常可以看到描绘大自然形式的一种新途径(a new approach),④Michael Sullivan,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 58.这种新途径或者新方法正表现了西方绘画对包括吴历在内的中国17世纪画家的影响。2001年,林晓平在美国出版了一部吴历绘画研究专著:《吴历(1632—1718):生平和绘画》。⑤Lin Xiaoping, Wu Li, 1632-1718: His life, his paintings.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1.作者在书中再次细致地分析了吴历的《湖天春色图》,认为此图在形式上有运用西方绘画技法的痕迹,整幅画则集中反映了吴历当时的心理现实、感情经历、智力上的努力,以及从外国文化寻找真理的尝试。蒋向艳《吴历〈湖天春色图〉研究》一文专述此画的中西绘法之争。⑥蒋向艳:《吴历〈湖天春色图〉研究》,《汉学研究》第14辑,2012年,第280—287页。

中国学者也继续肯定这一观点。2002,杨新论吴历晚年绘画,认为画家1704年(73岁)所作《泉声松色图》在表现山体的结构上,有“光影明暗”,这种效果在渔山作于1706年的《横山晴霭图》中更加明显,画中“光影比较突出”,为中国文人画所少见,属于吴历晚年的“一种创造” 。⑦杨新:《但有岁寒心,两三竿也足—吴历的人生与艺术》,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2期,第73—75页。莫小也认为,吴历的《湖天春色图》采用了西方绘画法,这主要表现在绘画对空气透视法与淡彩的重视。⑧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61—162页。他还认为吴历作于1704年的《湖山秋晓图》表现出了与西方地貌图片的相似性。⑨Culture, Art, Religion: Wu Li(1632-1718) and His Inner Journe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rganized by the Macau Ricci Institute. Macao, November 27th-29th 2003, the Macau Ricci Institute, pp. 167-169.德国图宾根大学姚宁认为吴历创作于1695年的《静深秋晓图》的特殊之处,在于画的结构尤其是中段部分的结构“表现了一种‘近乎垂直’的‘俯视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晚明的中国山水画上非常罕见,很可能是受到了西方地图绘制法的影响。⑩姚宁:《吴历的〈静深秋晓图〉与有无西法之争》,《美术研究》2007年第1期,第62—68页。

这一问题继续吸引着中国艺术界学者参与讨论。近期又有研究指出,虽然可以承认吴历的《湖天春色图》等画作有受到西方画法影响的痕迹,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他晚年还是回到中国传统中去了。⑪李倍雷:《吴历:文人、居士、天主教士与画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第5期,第20—29页。看来,吴历绘画是否参有西法的争议远未结束。

三、吴历诗歌研究

吴历诗学师钱谦益谓渔山“不独善画,其于诗尤工,思清格老,命笔造微”;⑫《吴渔山集笺注》,第1页。唐宇昭盛赞吴历之诗,将其比拟于盛唐和中唐诗歌:“其诗开元也,元和也。”①同上,第4页。他们对吴历皈依天主教后所创作诗歌如《三巴集》,则作出了与吴历之前的诗歌创作完全不同的评价:“令予乍见之而若惊,继观之觉渊乎茫乎”,“不可测”,不可“浅近视之”,②同上,第19页。可见当时人已经敏锐地注意到吴历后期的诗歌创作具有与前期诗歌截然不同的新面目。

1949年,法国耶稣会士荣振华(Joseph Dehergne,1903—1990)声称吴历是第一个拥有优美的基督宗教诗歌创作天赋的中国人,为古老的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灵感和源泉。③Joseph Dehergne, “Un Shanghaïen Illustre, Ou Yuchan, peintre et poète,” Sinologica 2. p. 55.然而吴历的诗歌创作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首先发掘吴历诗歌创作之优秀并对吴历诗歌创作进行重点研究的是美国汉学家齐皎瀚(Jonathan Chaves)。1993年,齐皎瀚在其《源流之诵:中国画家吴历诗中的自然和上帝》中认为,吴渔山诗歌真正的创造性体现在前所未有的体验式创作—中国基督宗教诗歌,或曰“天学诗”上。这种诗在形式上是传统的中国诗,但内容却是关于正统基督宗教神学的,是完全异于中国传统的,可谓中国传统诗歌形式和基督教神学内容的较好结合。④Jonathan Chaves, Singing of the Source: Nature and God i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 Painter Wu Li.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pp. 63-79.1999年,章文钦教授发表英文论文《吴渔山的天学诗研究》(A Study of Wu Yushan’s poetry of celestial learning),认为吴历的天学诗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基督宗教,⑤Zhang Wenqin, “A Study of Wu Yushan’s poetry of celestial learning,” Religion and culture: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ommemorating the fourth centenary of the University College of St. Paul.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9, pp. 131-172.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儒家转而成为耶稣基督的虔诚信仰者的转变过程。徐晓鸿认为吴历的天学诗创作是“中国古代文人神学探讨的一朵奇葩”。⑥徐晓鸿:《吴历及其‘天学诗’》(一至六),《天风》2010年第5、6、7、8、9、10期。

吴历的基督宗教诗歌创作引起了更多欧洲汉学家的关注。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编《中国基督宗教手册》(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1: 635-1800)(第一卷)“中国神职人员”部分提到了这位由罗文藻任命的中国神职人员,并称他在澳门圣保罗学院接受神学训练期间,写出了“杰出的”(outstanding)中文基督宗教诗歌。⑦Nicolas Standaert,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1: 635-1800. Leiden: Brill, 2001, p. 463.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认为,吴历《澳中杂咏》最惊人的是他克服对欧洲的任何偏见的能力以及对东西之间差别的幽默描绘。⑧Macau Ricci Institute, op.cit. p. 333.他从文化跨越的角度出发谈论吴历的基督宗教诗歌创作,认为吴历去澳门学“道”,这个“道”不再是道教、儒家或佛教的“道”,而是基督宗教神学的“真理”;《三巴集》表明吴历跨越了精神的、学术的和意识形态的边界,这些诗歌创作对于探讨东西相遇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⑨Wolfgang Kubin, “To translate is to ferry across: Wu Li’s (1632-1718) ‘Collection from Sao Paolo’,” Mapping meanings: The field of new learning in late Qing China. Leiden: Brill, 2004, pp. 579-588.

近些年来,国内高校文学专业涌现了多篇以吴历的诗歌创作为主题的硕士论文,如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从山水诗到天学诗”,2008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吴历诗歌研究二题”,2013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末清初天主教与江南遗民诗歌之关系—以吴历、瞿式耜为例”等,显示了年轻学者从事吴历研究的努力和活力,也表明吴历诗歌研究尚有极大的可为空间。

四、吴历宗教信仰研究

章文钦提出,吴渔山的“华化天学”是一种“中国化了的天主教信仰”,是以“西方天主教的文化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相结合,在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和兼具理想主义者与实践主义者素质的华籍天学修士吴渔山手中,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①《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第371页。

对吴历皈依天主教动机的研究表明,是多种因素合力促成了吴历信仰的转变。动因一是吴历师友、母亲的相继辞世。从各位学者所撰的吴历生平中可知,师友在吴历皈依天主教之前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师友包括吴历早年的诗学师钱谦益、儒学师陈瑚、画师王时敏、琴师陈岷,中年时代的许青屿和默容和尚。有研究认为,渔山的至交默容和尚和渔山儒学之师陈瑚分别于1672年和1675年离世,使渔山心灰意冷,日趋怀疑自己生存于世的意义,从而自然地转向宗教。②Dehergne, op.cit., p. 52.母亲的去世更加重了吴历的出世倾向③Tchang et Prunelé, op.cit., p. II.。动因二是欧洲传教士的影响。这主要是指来自比利时的两位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 和 鲁 日 满(François de Rougemont,1624—1676)。吴历画作《湖天春色图》表明吴历在与欧洲传教士的友谊中获得新生的精神状态。关于吴历改宗和传教士之间的关系,骆洁曾将明末清初中国文人的思想与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结合起来探讨,认为吴历改宗天主教并成为司铎跟礼仪之争后传教士意识到培养本地神职人员的重要性直接相关。④Macau Ricci Institute, op.cit., pp. 217-238.动因三是澳门的学道生涯。澳门是吴历最终做出将余生奉献给基督宗教决定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推动因素。章文钦指出,在澳门圣保罗学院几年的学习生涯使吴渔山由一名儒家知识分子转变为坚定的基督宗教信仰者。⑤Zhang, op.cit., p. 172.

以上三因素都是吴历皈依天学的外在因素。2014年刘耘华在其新著《依天立义》第三章专门探讨吴历信仰的嬗变,注重结合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因素探讨,除了外部因素以外,认为就内部因素而言,吴历“重精神品格、重生命超越而淡于物欲名利,乃一极具宗教‘宿根’之人” ,⑥《依天立义: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应对天主教文化研究》,第101页。如此天性,再加上外部诸力的推动,吴历最终皈依天学便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就吴历宗教资料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如肖清和从吴历教友赵仑所撰《续〈口铎日抄〉》出发,探讨清初中国天主教教会的宗教生活及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⑦肖清和:《吴历与清初中国天主教教会:以〈续口铎日抄〉为中心》,《新世纪宗教研究》2008年第4期,第112—158页。章文钦根据新发现的嘉定账簿提供的信息对清初作为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江南地带的社会经济进行了探索,又根据该本账簿所提供的教堂组成人员、经费来源与开支对清初中国天主教会地区堂区的成员结构、关系和活动做了分析和考证。⑧章文钦:《吴渔山嘉定账簿初探》,《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第551—579页。洪力行通过分析吴历另一重要宗教资料《天乐正音谱》探讨天主教如何本地化的研究⑨洪力行:《重读吴历〈天乐正音谱〉—以〈称颂圣母乐章〉为例》,《基督教文化学刊》2013年第1期,第187—208页。令人瞩目。李杰荣通过辨析吴历与王翚的一段绝交公案,明确了吴历与王翚的友情百年未渝,而且王翚晚年亦接受吴历规劝虔诚学道的事实。⑩李杰荣:《吴历与王翚绝交公案之辨诬述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第5期,第87—93页。又李杰荣:《清代禁教与吴历、王翚绝交公案—来自一位海外学者的评论》,《基督教文化学刊》2014年第2期,第83—105页。另外,蒋向艳探讨吴历确定天主教信仰的时间当为1671—1672年⑪蒋向艳:《吴历皈依天学时间再探及其它—读刘耘华教授〈依天立义〉中的吴历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第2期,第208—211页。,这些都是近年来出现的吴历研究新成果。

结论

中西学者从历史学、艺术学、宗教学、文学甚至经济学等多种视角解读吴历及其作品,其研究成果简略归纳如下:

第一,在对吴历的绘画创作研究上,吴历的画作师古、摹古而能出己意,是古典正统画派与个人主义画风的结合,具有独创性;从创作手法而言,吴历画作的独创性表现在对西方绘画技术的运用上;吴历画作的独创性根植于其宗教信仰的改变,即皈依天主教使画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对他绘画创作的影响尤为明显地体现在《湖天春色图》等画作中;一种意见认为吴历晚年的绘画创作呈现了重新回归传统的倾向,这使得吴历绘画是否接受西方画法影响保持为一个开放的问题。

第二,在对吴历的诗歌创作研究上,研究主要集中在吴历的基督宗教诗歌创作,即“天学诗”上,因为这是吴历诗歌创作最有特色的部分;吴历的基督宗教诗歌创作是中国传统诗歌形式与基督宗教神学内容的结合,与吴历的绘画创作一样富有创造性,其文化融合的内涵和意义、价值等有待继续探讨。

第三,关于吴历天主教信仰的研究,已经有一些学者对赵仑《续〈口铎日抄〉》和吴历《天乐正音谱》等宗教资料就天主教的本地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但这只是个开始,本地学者对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来路方长。

一百多年来的吴历研究成果明晰和丰富了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在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交流的诸多史实,近年来新涌现的研究成果昭示着吴历及其诗画作品有着进一步探讨的广阔空间。

猜你喜欢
天主教绘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天主教社会思想对社会正义的理解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澳门大三巴牌坊传递的天主教意涵 呼叫的石头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