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忠记》传奇为海盐姚懋良所作考*

2016-02-04 00:36黄仕忠
文化遗产 2016年5期
关键词:香囊海盐

黄仕忠



《双忠记》传奇为海盐姚懋良所作考*

黄仕忠

《双忠记》旧说由浙江武康人姚茂良字静山所作,为成化间作品,而作者生平无可考。今考为浙江海盐人姚能字懋良号静山所作,武康当是姚氏祖籍。姚能为弘治间人,“少习举业,屡不利,弃去攻医。好吟咏,每谈论,压夺满坐”。晚号玉冠道人。著有医书三种。其经历与《双忠记》开场自叙“士学家源,风流性度,平生志在鹰扬。命途多舛,曾不利文场。便买山田种药,杏林春熟,桔井泉香”,亦相符合。此剧受《五伦全备记》《香囊记》的影响,《香囊记》当撰于正德十年(1515)之后,此剧的创作时间,亦应相去不远。此剧对海盐腔之兴盛发展的影响,需要加以重视。

《双忠记》姚茂良姚能姚静山

《双忠记》是明中叶南戏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演唐代张巡、许远守睢阳故事。张、许人事迹,见于《旧唐书》卷一八七及《新唐书》卷一九二本传,及李翰《进张中丞传表》、韩愈《张中丞传后序》。此剧今存明万历间金陵富春堂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凡三十六折,无折目。近人许之衡尝据以过录,并删改为三十出,加出目;其书后归吴晓铃,今已影印入《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学苑出版社,2004)。朱希祖尝据许氏本作过录。又有程砚秋旧藏清钞本,为清代演出本。近有王锳点校本(中华书局,1988),以富春堂刻本为底本,主要取朱氏过录本作校勘,有较多改订,如改“折”作“齣”等,亦有不需改而改者。此剧故事大略为: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真源县令张巡协助太守许远守睢阳城,兵微粮尽,张巡杀妾烹童以供军士食。睢阳陷落,张、许被擒,巡怒骂贼人,遂殉难。后郭子仪率兵来,张、许阴魂助阵,大败安庆绪。朝廷勅旨建庙,赐号双忠,岁时祭祀。

嘉靖三十八年(1559)成书的《南词叙录》、嘉靖间所编《宝文堂书目》均著录有《双忠记》,但皆未署作者。万历末吕天成撰《曲品》,始署作者名,其卷上云:“武康姚静山,仅存一帙,惟睹《双忠》。笔能写义烈之刚肠,词亦达事情之悲愤。求人于古,足重于今。”*(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10页。卷下“能品十”著录《双忠记》,作:“武康姚静山所作。”(杨志鸿钞本作:“姚静山。茂良,武康人。”)评云:“此张、许事。境惨情悲,词亦充畅。其调有采入谱者。”*(明)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第227页。

崇祯间祁彪佳编《远山堂曲品》,著录作:“双忠,姚茂良。传张、许事,词意剀切,可以揭忠义肝肠。但雎阳已陷之后,必传大创安、史,收复两京,方为二公吐气,乃以阴魂聚首,结局殊觉黯然。张之母、妻,亦何必同游地下也。且后半词亦不称。”*(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第46页。

顺治初沈自晋编订《南词新谱》,卷首“古今入谱词曲传剧总目”亦著录有:“姚静山《双忠记》。名茂良,武康人。”*(清)沈自晋:《南词新谱》,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三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48页。

武康地处浙江北部,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立县,初名永安,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名武康。1958年武康县并入德清县;德清县治即为武康镇。但查明清时期武康、德清地区相关志书,均未记载姚茂良事迹。从古人起名的习惯来说,“茂良”应该是字,“静山”更象是号。故其本名尚须再考。

姚茂良生活的时代,亦是不甚明朗。近人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著录有“姚茂良”及作品,所撰小传据吕氏《曲品》,未推考其时代,但列于邱濬(1421-1495)之后,邵燦(璨)之前;在所撰邵燦小传中,称其“约生于明正统景泰间”。按:邱濬死于弘治末,邵、姚二人年辈晚于邱濬,邵璨当卒于嘉靖九年(1530),姚茂良之卒,或与之相近。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卷三著录“姚茂良”,列于邵璨之后,王济之前,称:“字静山,武康(今属浙江德清)人。生平事迹,毫无所见。约明成化中前后在世。”(第96页)此后曲目辞典或史著,多承庄氏之说,将姚茂良列为成化间人,亦即认为《双忠记》或撰于成化时,如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即称《双忠记》“系成化、弘治间所作”(第16页)。

《双忠记》第一折,副末开场所诵【满庭芳】词,叙及作者自己的行历、创作缘起,值得注意。其词云:

士学家源,风流性度,平生志在鹰扬。命途多舛,曾不利文场。便买山田种药,杏林春熟,桔井泉香。无人处,追思往事,几度热衷肠。 幽怀无可托、搜寻传记,考究忠良。偶见睢阳故事,意惨情伤。便把根由始末,都编作律吕宫商。《双忠传》天长地久,节操凛冰霜。(据《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所收明万历间金陵富春堂本,下文引用此剧同)

据此可知,作者出身书香世家,亦自命风流,且有志通过科举而腾达。但因时运不济,文场失利,转而归田,种药攻医,见称于杏林。据“无人处,追思往事,几度热衷肠”,说明为医后,犹未忘诗文旧业,因叹“幽怀无可托”,遂“搜寻传记,考究忠良”,以作寄托。偶见唐代张巡、许远守睢阳故事,深有所感,故用剧作传,演其始末,副之宫商,以彰显忠臣节操。所以,这应是一位老生员,因科场不利,遂弃举子业,转而攻医,但性喜为文辞,借以写其襟怀,付其寄托。他撰作《双忠记》的时间,应是在中年之后,或已年在五十上下。

根据晚明人所记载的名、号,检索有关文献,并结合其生平履历,我认为此剧的作者,并不是浙江武康人,而是浙江海盐人,名姚能,字懋良,号静山。

姚能,明刘应钶修、沈尧中纂《嘉兴府志》(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第二十二卷载有其小传,云:

姚能,海盐人。晚号玉冠道人。少习举业,屡不利,弃去攻医。好吟咏,每谈论,压夺满坐。著医书有《伤寒家秘心法》、《小儿正蒙》、《药性辨疑》。

“少习举业,屡不利,弃去攻医。好吟咏”,与前引【满庭芳】词相比看,若合符节。只是这部万历二十八年(1600)刊行的志书,仅列姚能的名和晚年所用的号,而没有著录姚能的字和中年所用的号,这或许是沈璟、吕天成、祁彪佳等人没有把姚能与姚茂良联系起来的原因之一。

明徐象梅辑《两浙名贤録》(明天启刻本)卷四十九“方技”,有“姚懋良能”条,与万历府志相比较,惟补出“字懋良”,且“屡不利”作“屡不售”,其余文字完全相同,可见徐象梅所辑,与万历嘉兴府志有同一来源。

明天启初,樊维城修、胡震亨纂《海盐县图经》卷十四(明天启四年刊本),载有姚能小传,云:

姚能,字懋良,号静山。善谈论,好吟诗。精于医理,著《伤寒家秘心法》、《小儿正蒙》、《药性辨疑》诸书。

此志补充了姚能的号,但未录早年科举失利转向攻医的内容。“字懋良号静山”,固然与吕天成等所知的姚茂良相接近,但从经历上完全看不出两者之间的关联。《(康熙)嘉兴府志》卷十四“技艺类”所录,据“图经”删略而成。《(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全引《海盐县图经》。清王彬修、徐用仪纂《(光绪)海盐县志》(清光绪二年刊本)卷十九所载,文字亦全同“图经”。清许瑶光修、吴仰贤纂《(光绪)嘉兴府志》(清光绪五年刊本)卷五十七注所载,直接注明引自《海盐图经》,惟改“好吟诗”作“能诗”;复于卷八十一“著述”内,著录其所撰三种医书。

按,姚能所著三种医书,均佚。清初黄虞稷所编《千顷堂书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四有著录,惟“能”或误作“熊”字,分别作:“姚熊:药性辨疑。海盐人”;“姚能:小儿正蒙”(又万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五志一百九);“姚能:伤寒家秘心法”(又万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五志一百九)。从这三部医书的书名来看,姚能不仅对医学经典之一的《伤寒论》有理论研究,对于药物属性有辨析,而且对最为难治的儿科,也有专门著述,可见其医术之专深,实是自成一家。

把万历《嘉兴府志》与天启《海盐县图经》的结合起来看,就可以发现,这位海盐名医姚能,与姚茂良之字、号其实相同;姚能的经历与所作所为,与《双忠记》第一折【满庭芳】词所叙完全契合。两者之间仅“懋良”与“茂良”一字之别,而音实同。由于万历间人将他的字记作“茂良”,又因不知其本名,而将“茂良”作其名,便只能把他的号“静山”当作他的字了。

清沈季友《檇李诗系》(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一,录有“姚医士能”诗,名下小传作:“能字懋良,号静山。海盐人。弘治间医士。”这可证海盐名医姚懋良与撰写戏曲的姚茂良,弘治间均在世,在生活时间上也是重合的。

《檇李诗系》收录姚能诗一首,名《题扇》。其诗云:“风尘满目动幽思,一棹归闲乐自宜。沙上眠鸥莫飞去,海翁原是旧相知。”“一棹归闲”,正是弃俗世名利而表隐逸之乐。

《双忠记》第一折副末开场第一阕【满江红】词,抒写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云:“幻态如云,须臾改变成苍狗。人在世,一年几度,能开笑口?俗事正犹尘滚滚,今朝扫去明朝有。叹无人、参透利名关,忙奔走。 富与贵,焉能久?贫与贱,须当守。看无常一到,便须分手。聚若青灯花上露,散如郭秃棚中偶。问眼前何物了平生?杯中酒。”

“风尘满目”与“俗事正犹尘滚滚”,“一棹归闲”与“参透利名关”,均为同一感触。虽然这些都是传统读书人退处林间时常有的心态,但两者如此相近,也正表明并非偶然吧。

又,旧说姚静山为武康人,武康地属吴兴(今为湖州市辖),武康姚氏起自汉末孙吴时,在南北朝至唐代为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士族,被称为唐代江东四大士族之一,而吴兴或者说武康为姚氏主支所在。东吴孙皓时,有姚信者, 为陆逊之外甥,官至太常卿(《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卷五九 《孙和传》),遂为江左士族,然不甚著。信之后七世,梁代姚菩提,始能医。菩提之子姚僧垣(498-582),《周书》有传,谓其以“以医术得幸”,官太医正,转征西记室参军,迁晋王府谘议,著有《梁后略》十卷;《隋书经籍志》载《姚僧垣集验方》十二卷,为杏林名著*参见王永平:《中古吴兴武康姚氏之家风与家学》,《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并见王永平著:《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上编,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版。又姚诗聪:《对吴兴姚氏房支的命名兼论唐代吴兴姚氏的新贯》,《兰台纵横》2016年第8期。。僧垣长子姚察(533-606), 《陈书》有传,他在陈时历任尚书祠部侍郎、秘书监、 吏部尚书等职;陈灭入隋 , 历任秘书丞、太子内舍人等,所著有《汉书训纂》三十卷、《汉书集解》一卷等。次子姚最则从医。姚察子思廉(533-606), 《旧唐书》卷七三 (《新唐书》 卷一百二)有传,唐太宗时官至著作郎、弘文馆学士等,撰《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故至唐时,武康姚氏已为江东士族之较著者。则《双忠记》首折自称“士学家源”,或是远绍先祖,重在经学儒术;而“买山田种药”,乃至“精于医理”,或是姚氏世业;其能诗文著述,亦是渊源有自。按:武康(德清)与海盐隔余杭县(今杭州余杭区)、海宁县,相距不足二百里,且同处浙北。所以,姚能一脉,当源出武康,盖先世移居海盐,遂为海盐人。故据其出生、生活之地称为海盐人,或据郡望称为武康人,均不相矛盾。

万历刊《嘉兴府志》谓姚能“晚号玉冠道人”,可能在当时,姚能这个晚年的身份有着更大的影响。姚能当是由医进而对道家养生、方术颇有心得。可能还有这方面的著述,只是未曾结集传世。今人论道家的医药养生,谈到江浙道医,列举有姚能之名*陆文彬等编:《浙北医学史略》,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嘉兴地区分会出版,1981年,第44页;朱德明:《元明清时期浙江医药的变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列“姚能”条目,综合方志所述,列其字号、著述。。

有意思的是,同为嘉兴人的戏曲家周履靖(1549-1640),主要活动于万历至启祯间,字逸之,初号梅墟,改号螺冠子,晚号梅颠,别名梅颠道人。少患羸疾,去经生业,专力为古文词。性慷慨,善吟咏。亦精通养生学,所辑《夷门广牍》,以养生、导引、气功、食疗为主,共录有《胎息经》《赤风髓》、《益龄草》等 14 种。所作《锦笺记》传奇,卷首末上开场云:“【西江月】身外闲愁莫惹,眼前声伎堪规。一生聚散与欢悲,消得檐前寸晷。谩道梦长梦短,总将傀儡搬提。淸歌雅宴且追随,亦是百年良会。”(《六十种曲》本)这首词与前引《双忠记》卷首二词,心态相近;“总将傀儡搬提”与“散如郭秃棚中偶”,实是一义。周履靖或许正是承袭了同乡前辈姚能一路的风气。

《双忠记》的创作,明显受到《琵琶记》和《五伦全备记》的“关风化”之说的影响。元末高明改编宋元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琵琶记》,倡言“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充分肯定“子孝共妻贤”。明景泰间邱濬撰《五伦全备记》,承袭“关风化”之说,倡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从而开明代文人士大夫关注戏曲教化功能之先河。

《双忠记》第一折副末开场说:“(内应)搬演唐朝《张许双忠记》。(末云)原来此本传记,有关于风化大矣。张巡上表归宁,母子尽慈孝之道;温加让忙,妻妾无嫉嫉之心。官有摩抚之爱,民有报效之诚。朋友通情,将士戮力。臣死君,妾死夫,纲常以立;主尽恩,仆尽义,伦理以明。闻义勇为,都有慷慨丈夫之志;见危授命,自无悲哀儿女之情。典故新奇,事无虚妄,使人观听不舍。闾阎之间,男子效其才良;闺门之内,女子慕其贞烈。将见四海同风,咸归尊君亲上之俗。岂小补哉!”

这一表述,与《香囊记》亦有共通之处。《香囊记》卷首【鹧鸪天】云:“一曲淸歌酒一巡,梨园风月四时新。人生得意须行乐,只恐花飞减却春。 今即古,假为眞,从敎感起坐间人。传奇莫作寻常看,识义由来可立身。”【沁园春】云:“为臣死忠,为子死孝,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观省名行,有缺纲常。那势则谋谟,屠沽事业,薄俗偷风更可伤。怎如那岁寒松柏,耐历冰霜。 闲披汗简芸牕,谩把前修发否臧。有伯奇孝行,左儒死友,爱兄王览,骂贼睢阳。孟母贤慈,共姜节义,万古名垂有耿光。因续取五伦新传,标记紫香囊。”(据《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所收继志斋刊本)

这里称“因续取《五伦新传》,标记《紫香囊》”,剧末又称“人间善恶宜惩劝,管取《紫香囊五伦新传》,万古丹心照简编”。与《双忠记》称“《双忠传》天长地久,节操凛冰霜。”“有关风化大矣”,可以对看。盖两剧均是意在“关风化”,并用戏剧为忠孝节烈之士作“传”,故有《五伦传》《五伦新传》《双忠传》之称。这“传”字,当是这个时期从文人角度撰写南曲戏文时,努力提升其意义的结果。用传字,也体现了该剧的纪实性。

今人将《香囊记》作者置于《双忠记》作者之前,其实是包含着《双忠记》的创作思想和手法受到《香囊记》影响的意思。关于《香囊记》的时代,今人有与邱濬(1421-1495)生平相仿、“英宗时”(1436-1449;1457-1464)、“正统景泰间”(1436-1456)、“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及弘治正德间(1506-1521)等多种说法,而未有定论。而一般的看法,则倾向于视为正统成化间作品。这如今人多将《双忠记》视为成化间作品,是同一思路。其依据,也在于明万历间人如沈德符称《香囊记》《连环记》《三元记》等为“化治间”作品。现在看来,这些说法,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南曲作家,只有邱濬的生平是清楚的,《五伦全备记》撰于邱濬第一次会试落第流寓南京时期,时在景泰元年庚午(1450)秋天*据韩国吴秀卿教授《再谈〈五伦全备记〉——从创作改编到传播接受》,系“曾永义先生学术成就与薪传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大学,2016年4月)会议论文;尚未正式刊行。。其他诸剧,都是邱濬创作影响下的产物,若用邱濬作标尺,而诸家之时间稍晚一些,所以落在成化年间了。现在看来,这样的思路,是把这批戏曲的出现时间提得早了一些。

邵璨的年代不可考。但据《南词叙录》,《香囊记》“得钱西清、杭道卿诸子帮贴”而成。杭道卿名濂,江苏宜兴人,弘治初即随都穆、祝允明、唐寅、文征明等倡为古文辞。今知杭濂之二兄杭淮生于天顺六年(1462),卒于嘉靖十七年(1538)。杭氏兄弟的年岁应不会相差太远。假定杭濂小其仲兄三岁,则当生于成化元年(1465);另据文征明《大川遗稿序》,杭濂在嘉靖八年尚在世。盖其生平与都穆(1458-1525)、祝允明(1461-1527)、文征明(1470-1559)、唐寅(1470-1527)等相近,略晚于都穆、祝允明,而稍长于唐寅、文征明。而同为宜兴人、与杭濂相友善的邵璨,年岁当相接近。又钱西清即钱孝,字师舜,号西青,他在正德十年(1515)退处筑西青小隐,其参与《香囊记》的改定,当在此年之后;钱孝卒于嘉靖六年(1527)之后,年入古稀,他参与此剧创作,当在嘉靖四年之前*濂、钱孝生平及《香囊记》撰成时间,笔者另有专文讨论,此处略述其结论,不作展开。徐朔方先生考定《四节记》,当为正德十五年(1520)明武宗南巡时,沈龄受命而撰,《还带记》则与沈龄于嘉靖二年(1523)前后撰,王济(1474-1540)《连环记》撰于嘉靖二年前后*参见徐朔方:《徐朔方集》第二卷《沈龄事实录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4、35页;又《王济行实系年》,同卷第1、4页。。海盐人崔时佩改编《南西厢记》,大略也在此一时期。也就是说,即这一批代表明中叶南戏中兴的作品,其创作年代其实极为接近,大略在正德十年之后至嘉靖十年之前的十五六年间,而且是同一风潮下的产物。

进而言之,正德末年明武宗下江南,征集江南的词客为之撰剧供奉,徐霖、沈龄均在其列,颇得称赏,而此二人均撰著有南曲戏文。在这样集中的一个时期段里,金陵及太湖东南的嘉兴、常熟、松江地区曲家涌动,名作频频问世,无疑与明武宗下江南有着某种关联。政治与戏曲史的关系,需要从另一角度重新认识。《香囊记》《双忠记》在这批作品中稍早一些问世,但毫无疑问应视作同一时期的产物,而非成化间作品,甚至也非弘治间作品。从而关于明中叶南曲中兴热潮出现的时间、背景、原因、影响等等,便需要重新认识。

今考定《双忠记》作者姚茂良即姚懋良,名能,号静山,祖贯武康,生长于海盐。《双忠记》的写作,无疑是弘治正德间海盐腔初兴背景下的产物,其写成时间与《香囊记》乃至《四节记》《连环记》当相去不远;而这些作品的出现,又进一步对海盐腔的兴盛发展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也有着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责任编辑]黎国韬

黄仕忠(1960-),男,浙江诸暨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 广州,510275)

I207.3

A

1674-0890(2016)05-108-05

*本文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全明戏曲编纂及明代戏曲文献研究”之相关成果。

猜你喜欢
香囊海盐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趣话香囊的文化意蕴
趣话香囊的文化意蕴
略说民俗文物香囊
TREASURE TRAIL
海盐可可
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