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故事传说的价值和意义

2016-02-04 00:36曾应枫
文化遗产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中山孙中山

曾应枫



孙中山故事传说的价值和意义

曾应枫

广东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孙先生的口头传说和故事,表达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鼓舞中国人民反抗封建帝制,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起到重要作用,也是辛亥革命时期民间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在该年代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以往孙中山的研究存在一种偏向,即在其思想体系、革命活动史研究等用力较多,对民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民间文艺涉猎较少,研究薄弱。本文借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立足广东中山和广州这个特定的历史人文空间,以这两地流传的孙先生民间故事及口头传说的研究入手,挖掘故事文本与至今传承的资料,并望以此作为国家及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

孙中山传说故事申遗传播

2016年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广东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和近代革命策源地,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孙先生的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作品在表达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鼓舞中国人民反抗封建帝制,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起到重要作用,成为辛亥革命时期民间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在该年代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孙中山故事的生态资源及主题表达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后被尊称为“国父”。

这里所说的孙中山的故事是民间在其真实事迹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口头传说,也称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以实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历史事件和风物习俗等为对象所叙说的故事,是民间文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民间文艺的生态体系是以大自然的天然资源和人类社会活动的人文资源为基础,为民间文艺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能量储备。广东省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广州市是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活动的主要地区,香山县(今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综观民间流传的众多孙中山故事,也以这些地区为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名字的故事

作为一个名人传说,孙中山从诞生起就有故事。

1866年11月12日的子夜,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间茅屋,出现一个光点,接着传出“哇哇哇……”一阵婴儿降生的啼哭。新生命的哭声划破漆黑的夜空,传到正在村头巡更的老农孙达成耳里,孙达成惊喜得忘记了敲梆,急匆匆跑回茅屋。

看到小儿子出世了,孙达成感慨万分,不觉长叹一声:“我孙达成年过五十,家又添一张嘴,可日子怎么过呀!”

确实,孙达成一家是够苦的了,他上有80岁的老母;中有缠着小脚、不能下地劳动的妻子和两位孤寡的弟妇,下有长男孙眉和女儿孙妙茜和几个子侄。全家仅靠他佃耕村边的几亩地兼做鞋匠和更夫挣钱度日,终日辛勤劳动,所得无几,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贫苦。忠厚的妻子杨氏,面对忧虑重重的丈夫,怀抱着的婴儿笑说:“看你这儿子生得一副福相,就像我怀着他时梦到的北帝菩萨一样,这孩子日后有出息的,你快给他取个名字吧。”

孙达成看着刚临世的小儿道:“我苦不识字,又能取个什么好名字呢!”

杨氏很有主见地说:“托北帝菩萨的福,就叫‘帝象’,好吗?”

孙达成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说:“也好!”这时,3岁的女儿妙茜从妈妈的脚下爬坐起来,揉着眼睛叫道:“饿……我要吃番薯。”

“阿茜!”杨氏喊道:“快来看阿弟,他叫帝象。”妙茜望着这刚出世的小阿弟,自语道:“阿弟,帝象。”当时谁会想到,这位刚诞生的婴儿,就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倾覆清王朝统治,在东方古国建立起第一个共和国的大总统孙中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主编《广东民间故事全书——中山卷》,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为推翻封建帝制,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之路曲折隐蔽,与别的伟人不一样之处是,名字众多。从他的诞生,幼名帝象,在家乡读书,教书先生为他取名孙文,后来离家出国读书,为了民主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过众多的名字,如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孙中山的教名“日新”就是“逸仙”的谐音。1883年底,他加入基督教,在受洗登记册上署的名是“孙日新”。1886年改为粤语近音词“逸仙”。至于为什么叫“中山”,这名字又是怎样来的呢?又有一段古。孙先生于1897年8月从伦敦经过加拿大流亡到日本,有一天,他跟日本朋友平山周去访问犬养毅,归途经过日比谷中山侯爵邸宅,想在附近的对鹤旅馆下榻,旅社主人要求一律要在登记簿上留名,平山周怕暴露孙先生的真实身份,想到中山侯爵的门牌,就提笔写了“中山”二字,作为给孙先生的日本姓,孙先生接着在“中山”二字下面加署一个“樵”字。自此,孙先生在日本用的就是“中山樵”这化名。他自己曾解释说,“樵”是“中国之山樵”的意思。后来“中山樵”又怎么变成“孙中山”呢?原来,他在日本一度住在旅日华侨王佩叔家,以后孙文离开王家,仍以此化名与王书信往来。有一次,章士钊在王佩叔家做客,偶然在其书房的信袋中发现了“中山樵”写给王的信函,其字迹苍劲雄浑,别具风范,于是询问王这是何人。王佩叔以实相告:“中山樵”即“孙文”。章士钊明白了,竟自作主张地去除了樵字,在中山前加其本姓,遂成:“孙中山”这样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名字。后来章士钊在著文或演讲时,对孙文也直呼为孙中山。此后,人们渐渐习惯了此称呼,孙文本人也默认赞同了,后人便以中山先生相称,到其后此称谓逐渐演化成孙中山先生,或直呼为孙中山。但他自己仍习惯地自称为孙文,而欧美人则习惯称孙先生为孙逸仙。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以后,孙氏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孙文”署名。在西方,孙氏以其号“逸仙”或全称“孙逸仙”(即英文“Sun Yat-sen”)而闻名于世。

2.成长的故事

作为一个伟人,有关孙中山青少年成长的故事相当多,在他的故乡中山搜集有苦难童年的故事《我要一双鞋》《不懂就要问》等,更多的是他少年时显示他的智慧和勇敢,如《洪秀全第二》《拜神不能救世》《怒毁神像》《智斗咚咚佬(游医)》《智捉人贩子》《巧应对联》《小石头惩清兵》等,反映孙中山从小就萌发了叛逆意识和反清思想。如《洪秀全第二》讲的是孙中山幼年时爱听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十分敬慕洪秀全,有一次在听讲中禁不住脱口而出:“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咯!”冯大爷摸着孙中山的小脑袋说:“你真是洪秀全第二啊!”从此,孙中山在和同伴游戏中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后来,孙中山到檀香山读书,由于他身穿长袍,脑后拖着长辫,常被几个大的外国学生欺弄作乐。终有一次,他发怒了,用学过的武艺来自卫,一拳一脚,当场击倒了几个挑衅者,还两手叉腰向大家宣布:“中国人是不可侮辱的!”从此,孙中山和在这个学校里的中国学生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和他人的尊重。

孙中山从檀香山就学后回到家乡时,发生的一个怒毁神像的故事反映他的叛逆意识。

一天,孙文与好友偕陆皓东在村中散步,突然一阵凄厉的呼喊声从北帝庙方向传来。原来是一位刚失去爱子的年轻母亲哭诉:“仔呀仔,我为你在神前许愿,又请来‘神茶’给你服下,你怎么一声不响就撇下娘亲去了?”

孙中山他们进入庙中,见一班善男信女正对着神像顶礼膜拜。孙中山抬头望神龛,只见北帝五绺长须,左手横剑胸前,右手屈肘,食指和中指并拢指天,似在作法。他突然想起小时候被母亲强按着叩头,认北帝为“契爷”的往事。他不禁愤然跳上神案,大声地对善男信女说:“这些泥塑木雕的偶像,不会保佑你们,也不可能保佑你们,甚至连自己也保佑不了。”说着,他把北帝直竖的两个手指折断,露出了稻草的内芯,对深信不疑的乡亲们说:“你们看,这就是所谓能保护乡民的神灵,我打断了它的手指,它还照样对着我傻笑,这种神灵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接着又扯掉北帝的两绺长须,还把其宝剑扔在地上。

陆皓东连声叫好,也趁机把旁边的菩萨“金花娘娘”的脸搽抹得一塌糊涂。

乡民们见了非常惊恐和愤怒,一面对着偶像膜拜不止,企求神仙的宽恕和保佑,一面不断咒骂亵渎神像的孙中山和陆皓东,视他们为“疯孩子”。

这可闯下大祸。村正、族长们关起门商议了老半天,最后一致决定,把孙中山和陆皓东两人驱逐出翠亨村。两人只得分道扬镳,孙中山到香港读书,陆皓东侧前往上海。在离开翠亨村的时刻,孙中山深情地凝望着犁头尖山,心里暗暗说道:“再见吧,家乡!我还是要回来的!”*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主编《广东民间故事全书——中山卷》,第152页。

可见,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在檀香山接受西方教育,早已经不相信世界上真有什么神仙能帮助穷人,才有捣毁神像之举。由此可想到孙中山执政期间并影响到民国时期三番几次禁止民间酬神建醮,甚至连过年也想淡化的一些缘由。

孙中山到美国读书,到澳门行医时,也有不少的故事,如《初到檀香山》《智斥卖假药》《粽子蘸墨吃》《通天晓》 等。如《买书比买食重要》说的是孙中山十分喜欢读书,在英国留学时,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于是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结果三天以后,他们再去看他,发现他把大部分的钱拿去买书了,问这为什么,孙中山笑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孙中山刻苦认真学习、如如饥似渴吸取中西文化,还有《妇产科男大夫》《澳门行医奇遇记》《拒绝贪吏》《改革村政》《不拘一格建新居》等故事,反映青年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从萌芽到形成,开始实践的过程。

3.革命的故事

孙中山参加推翻封建清王朝及民主革命的历程中,有关历险、公关、宣传革命的故事也相当多,如香山建会、广州起义、逃亡海外、伦敦脱险、创建同盟会等故事,都很精彩。还有些鲜为人知的交友故事,如与陆皓东、潘达微、廖仲凯、黄兴、胡汉民、史坚如、陈少白、潘文治先生等人交往的故事,还有支持粤语演出粤剧,与粤剧“振天声”班的故事。包括如下他与张之洞以联相识的故事:

那是1892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孙中山留学归来,路过湖北武昌总督府,想请求张之洞开设医院,为人民除病造福。孙中山向门官递上名片,上写“学者求见之洞兄”。张之洞正在吃饭,一见那名片口气挺大,敢与自己这个朝廷一品官称兄,便问门官:“来者何人?”门官答:“是一儒生。”张之洞想了想,也不说话,令人拿笔来,写了一行字“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写罢,让门官交给来人。孙中山一看,这分明是个上联,他微微一笑,也叫门官拿来纸笔,在纸上也写了一行字,请门官呈去。张之洞在内一看,这下联写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做王侯”,他不觉暗暗吃惊,来人名声不大,志气不小,肯定不是等闲之辈,连忙传令打开中门,出来迎接孙中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主编《广东民间故事全书——中山卷》,第158页。

4.执政勤政的故事

1911年创立了中华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当上了临时大总统,执掌政权期间,流传相当多的故事,有执政和勤政的,如《布衣总统》《元帅道歉》《总统宴客》《元帅退衣》《街头诊病》《教厨师识字》《禁呼万岁》等等亲民的故事*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主编《广东民间故事全书——中山卷》。,其中孙中山和卫兵的故事读起来特别亲切: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 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主编《广东民间故事全书——中山卷》,第203页。

孙中山在乱世中成为执政者,当时百废待兴,举步为艰,这位临时大总统也有一个平常人喜怒哀乐的故事,如《孙中山怒斥孙科》,说的是1923年的一天,孙中山大元帅的名义发出手令,命令胡汉民到广州市政厅提款20万元,作为军饷发给滇、桂军,让他们出发攻取惠州的陈炯明。由于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孙科与胡汉民有过节,加上当时财政吃紧,没有及时拨款,孙中山听闻怒不可遏,一手夺过卫士的驳壳枪,就要打孙科。孙科吓得慌忙逃走。孙中山一面追赶,一面厉声斥骂,一直追到帅府大门口,连拖鞋也甩掉了。还有不少表现孙中山掌权执政后如何勤俭,如何关怀下属等故事,表现了孙中山的人格魅力。

二、孙中山故事及口头传说的  时代特征和文艺功能

1.历史人文背景与文化语境密切关联

广东是近现代革命策源地,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处在一个天崩地裂的大变革时期,伴随着民主革命摧毁几千年封建帝制,建立现代社会到来的,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迅速蔓延。革命党人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为了开启民智,积极创办各种杂志、报刊,大力宣传推翻清封建帝制,宣传民主、共和、立宪,在这样的历史人文背景下,为民间故事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一切可能性。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香山县及广州地区,既是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区域,也是培育和滋养民间故事的丰厚土壤,因此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不但是人文历史因素的熏染,为这场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起到唤起民众,推动革命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得到承前启后的发展。比如孙中山少年时代的生活是在十九世纪中叶,在老榕树下、庙宇、茶楼等大众场所,孙中山听的多是洪秀全等揭竿而起的民间故事,因此不断唤起他的革命意识,萌发要造朝廷的反,要当洪秀全第二。如《不懂就要问》背景是孙中山自小读的村塾,少年孙中山对于教书先生只要学生会读会背而不要明其理深有体会,对于国情乡情之陋习以及乡民的愚昧,也有切肤之痛,所以才有在檀香山读书,痛击挑衅者,发出“中国人不可侮”的怒吼,回到家乡,又产生“怒砸神坛”的一段古。孙中山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民主革命精神正是历史、地理、人文环境的孕育、滋养的结果。尽管孙中山对于旧制度产生的陋习等深恶痛绝,但当他离开家乡,在广州等地革命和执掌政权时,他又对生活过的故乡、熟悉的故人表现无限的依恋,如《总统返乡》《会见乡亲》*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主编《广东民间故事全书——中山卷》,第199-200页。等故事。《题赠“后来居上”》说的是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期间,他的同乡发小陆献山找他要求拨款为家乡建校,当时财政吃紧,孙中山哪有余钱,但他非常热情,与宋夫人一起留住陆献山吃餐便饭,亲自为翠亨学校题词“后来居上”,临别时掏出口袋仅有的一张银票交给陆献山带回去,尽点心意。*林润洪:《中山的传说》,澳门星光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孙中山作为近代辛亥革命时期一个领导推翻封建帝制的伟人,数十年间几经蒙难,大起大落的传奇事变,强烈震撼着变革的中国,特别是在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广东地区的父老乡亲,更是遭受到民主革命新思潮的猛烈冲击,民众的精神面貌、社会的生活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兴起他的种种口头传说传诵不息。孙中山这位历史名人传说与故事的构成奥秘就在这里。

2.较为完整的系列传奇

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令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共和新时代的一场民主革命运动,孙中山的故事表现了这位民主革命先驱从出生到青少年成长,参加民主革命,执掌政权之起落,足迹遍及海内外,他历经磨难锲而不舍地追求民族复兴梦想贯穿一生,这一整个历史过程都有故事及口头传说,分别刊载于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关汉等编的《广东民间故事》,1988年由中山文化部门内部刊行《中山民间故事》,澳门星光出版社1988年版林润洪编的《中山的传说》,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编的《广东民间故事全书——中山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王艳娥主编的《孙中山的故事》等。除去些重复,加上还有些散见于报刊的故事,传承至今较为完整的孙中山故事约有一百多则,是个较为完整的民间故事系列传奇,较全面地表现出辛亥革命前后时代特征和孙先生的人文情怀。如鲜为人知的《逸仙初见仙逸》*林润洪:《中山的传说》,第26页。,说的是杨仙逸从11岁在夏威聆听过孙中山的演说,产生爱国情怀,水陆飞行机械设计专科毕业后,回国拜见孙中山,要投身革命。孙中山如何和他一见如故,命他组建我国的第一支空军队伍的一段古。

孙中山去世后,纪念他的故事数量也相当多,比如有关中山路的故事、建中山陵、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等故事,有关命名中山大学等故事,以及中山装成为国服的故事,这在中国历史人物中颇为罕见,应赋予其特有的认识价值。让后人更了解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3.历史现实与民间创作相融合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百折不挠的革命经历,彪炳千秋。在流传较广的故事中,有些情节是艺术虚构,事件的核心却源自确凿史实,增强了故事的感人魅力。人物不变,由基本情节逐渐生发,细节渐丰,人物增多,题材放大等,这都符合民间故事的结构特征。

比如《创制中山装》的故事*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主编《广东民间故事全书——中山卷》,第197页。,从孙中山先生1902年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这间由广东人开设的洋服店,认识了裁缝黄隆生,两人结下一段情谊的故事,后来黄隆生钦佩孙先生的人格,加入兴中会,为民主革命出钱出力。1912年因革命时代的需要,孙先生和黄先生的通力合作,创制一种大方得体、取代旧服饰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的新服装——中山装,并很快流行开来。 到孙中山去世后成这当代中国的民族服装(国服)这一历史现实,衍生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类故事举不胜举。

三、讲好孙中山故事与申遗

孙中山的故事传说距今百年,影响至今,从中不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而且焕发出中华民族之精神,具有夺人心魄的力量。尽管时代并不遥远,孙先生的故事也不少,在市面在图书馆所见并不多,在网上搜索,只有一本在网上售卖的《孙中山故事》,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但早就断货。而笔者手头有的孙中山故事只是作为《广东民间故事全书——中山卷》《中山的传说》其中的一部分,没有作为一种单行本在书店发售。更可惜的,孙中山身后的纪念故事散见于各地报刊,没有专门整理成册。

我们经常以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革命业迹众所周知,但深究一步,经过百年,我们年青的一代对近代革命先驱孙中山知道多少呢?他们知道孙中山是怎么从一个普通少年成为伟人的过程?有没有听过他的成长故事以及革命故事呢?回答多是摇头。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具有崇高地位,如今纪念孙中山,研究孙中山,宣传孙中山,用民间文学的形式让年轻一代形象地认识这位伟人,了解从孙中山先生的童年到青少年求学之路,再到从医人到医国的思想转变,以及他发动的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等历史事迹等,恰逢其时。今天,更应借由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重新建构大众关于孙中山的社会记忆。

孙中山为后世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说别的,光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定名为“中山路”就有187条,在中国,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这些城市的“中山路”大多处于中心繁华地带,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保留着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用伟人的姓氏或名字给城市道路命名如此之多,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

孙中山是广东近代名人,他的影响不但是全国性,而且遍及海内外的。他的故事、传说经历百年,属于全民族的文化遗产。在以往孙中山的研究中存在一种偏向,即在其思想体系、革命活动史等用力较多,对民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民间文艺涉猎较少,研究较薄弱。应该借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立足广东中山和广州这个特定的历史地理空间,以这两地流传的孙先生民间故事及口头传说的研究入手,挖掘故事文本与至今传承的资料。

民间文学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遣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多姿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民间文学(口头传说)这一项样式远没有受到社会关注,比如一些近代名人传说在民间流行,却没有受到有关学界的重视,以讲古为代表的一些非遗项目,渐趋式微,研究和保护远不如民俗、民间工艺及其他民间艺术项目。作为历史人物、民族精英的故事传说要列入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是毫无疑问的,但遗憾的是孙中山的各类故事还没搜集、整理完整。在今天纪念近代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有必要把这位名人的民间口头传说文本进行梳理的同时,采用录音录像的手段进行保存,并用数字化管理。

同时,中山市和广州地区有关文化部门可以用民间口头传说(民间文学项目)对孙中山的故事传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望以此作为国家及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在中央发布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下称《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运用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要“不断丰富拓展中国梦的表现内容,既讲好国家民族宏大故事,又讲好百姓身边日常故事,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叙事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见人、见事、见精神”。

广东作为一块得风气之先的热土,近现代以来涌现出来的先驱人物不计其数,他们在影响着中国,改变着中国,他们是一群为了民族复兴而不断探索的寻梦者、追梦者,孙中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为国家与民族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我们文艺工作者去书写、去传播。如今咨询发达,各地都有电视广播,建议在纪念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中山故居和广州市的一些文化场所建立“讲古坛”,以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山先生的故事,让更多人熟知,还可以通过媒体与文化的跨界融合,实现广播+网络、广播+旅游等融合发展。

总之,今后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寻中山先生足迹,追民族复兴之梦,讲好中山故事,是我们大家应该为之重视和努力的。

[责任编辑]蒋明智

曾应枫(1951-),女,广东广州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一级作家。(广东 广州,510100)

K890

A

1674-0890(2016)05-145-07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中山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漫话民间故事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漫话民间故事
历史上的“中山人”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